通,也逐渐放开。
问心无愧,何惧人言?
倒是那个燕霜夜,果然有点用心不良,说不得以后要小心应对了。
这时,正在众人有些窃窃私语的时候,却又有一个丫鬟从偏厅那边走了过来,秉道,“燕先生让我向太妃禀告,他极是佩服林姑娘的琴艺,一时思虑不周,却是只怕要让林姑娘声名受损。他知道林姑娘的琴艺,却是在北上的时候,当时林姑娘恰好也在运河上,他曾在船队停驻的时候,于河边听见林姑娘弹琴。心中钦慕,因此打听过。”
黛玉再次郁闷了。
燕霜夜这番话倒是给出了一个直接的、清楚的答案,而且也算是合情合理。问题在于,除了让人想到“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这些词汇之外,真的有更好的效果吗?而且这番话……也未免太失礼了一点,不等于对一个没见过的女孩子表现好感?在这个时代而言,已经是轻佻到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了!
顿时,她就是面色一变。
倒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家闺秀遇见这种事情,除了娇羞之外的另一个标准反应:愤怒或者故作愤怒。她确实是有些生气,却是在气愤,这个明显是顶尖高手的家伙,不知道为何要如此戏弄自己。
至于这是不是真心?黛玉根本没想过这种可能。光凭一首琴曲能代表什么?连见都没有见过。司马相如一首《凤求凰》求得了卓文君看似是一段千古佳话,但谁能忘记卓文君后面的《白头吟》呢?
不过,不管怎么说,她这个表情都是颇为符合标准的。
尽管黛玉很快就发现,这并没有什么作用。
大家更加兴奋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只有宝钗探春和之前那个叫做穆华的姑娘颇有些同情的看着自己。大家都憋在宅子里面镇日里无聊,有哪个宅子里面发生了一点什么事,便算是经常见惯的,也难免要拿来讨论一番,何况还是这样的新鲜事?
在感叹那果然是一个风流才子不知礼数冲动鲁莽的同时,也不免都有一种看好戏的兴奋感。
不要说她们,就连贾母,在心中都有些猜疑了。
倒是北静太妃,听了这丫鬟的叙述之后,稍稍愣了愣,说了一声知道了,让丫鬟退下去了以后,偏头和北静王妃说了几句,竟似乎连之前的比试评比,也给忘记了。
过了一会儿,这才说道,“这位燕先生,是个出了名的风流才子,又是南荒而来,未免不知道礼数,实在是唐突林姑娘了,不过没有让他来道歉的礼。他是溶儿的好友,便由我替他道歉一声了。”
贾母早注意着她们两个,她们这么一说,忙说道,“不敢不敢。”
心中却是一沉。
那个燕霜夜也不知道怎么的,居然传进来这样的一番话。这样的话……简直有求亲的意思了!本来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门客,如何敢有这样的意思?可是看北静太妃的意思,简直有不敢怠慢,想要替他做主的意思!
北静太妃又向黛玉笑道,“如今我是真是好奇了,不知道林姑娘可愿解我之惑,弹上一曲?”
黛玉在心里叹息一声。她注意到,北静太妃的眼神,也没有之前那么亲切友好了,而是含了几分疑惑与探询的味道。
现在她好奇的,只怕不只是她的琴艺,还有她的心意吧?
这次却是难以推脱了。弹上一曲,这自然是不成问题,否则这方面的麻烦就是不断。只不过弹了以后呢?也只是证明,她果然琴艺高超罢了。和这个燕霜夜扯上了关系,其他人的眼光可以不在意,只怕,在贾府的生活,都会再次麻烦许多。
黛玉不得不感叹,果然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她本来以为,能够安安稳稳的至少过上几年,谁知道,才是这搬进大观园的第一年,贾府最后的盛世三年中的第一年,就因为一场宴会,遇到了如此的、突如其来的变化。
接下来会如何,现在连她自己也说不准了。
点点头站起来,她以中国人惯有的谦虚谦了几句,北静太妃见她神情自若,倒也恢复了几分赞赏之情,指着让人把自己珍藏的一把瑶琴拿了出来。
99
第九十九章 。。。
* 因为这次不是用琴曲来贺寿了,而只是展现自己的琴艺而已,黛玉也没有客气,行了一礼以后,就神色淡漠的坐了下来,先把面前的琴给打量了一番。
北静太妃取出来的琴,果然是一把好琴,从样式来看,是一把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唐琴,而且,还是其中之最的“雷公琴”。据说“春雷”在宫中收藏,这琴虽然不是春雷,却也是雷公琴中的珍品了。
这把琴,倒是给了本来没有多少想法的黛玉一丝灵感。
想了一下,略微嘲讽的一笑,略略试了一试琴的音色以后,指尖流泻出来的,便已经是陡然间变得慷慨激昂的音调了。
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如现眼前,瞬间便把四周尚存的窃窃私语之声盖过,也把那些心不在焉的人,给同时吓了一跳。同感心神被摄,不由自主的就被引导了琴声中描述的情境中去。
这首曲子,其实是一首在坐的众人都耳熟能详的曲子。毕竟流传极广,名声极响,纵使是黛玉做出了变化,将曲子以琴曲弹出,在短短的一段音节过后,就已经被众人认了出来。
《十面埋伏》。
之前可没人能够想到,林黛玉会在这样的场合弹起这首曲子。
就算是在偏厅中的燕霜夜,也惊讶的站了起来,面露惊诧之色。
在他看来,这首曲子是绝对不适合闺中女子弹奏的。事实上,就不适合这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弹奏。
这是一首太过激烈的曲子,虽说一般人弹出来,若是技巧娴熟,也能让人觉得惊心动魄,但是其中的铁马兵戈、沙场征伐,想要完美的表现出其中的情境,他一向认为,非得真正的经过了战场才可以。
古往今来,有几个乐林高手,会真正经历战场?
便是他自己,如果数月之前弹这首曲子,都无法真正弹出其中的精髓来吧?但现在,随着这首曲子,他却仿佛重新经历了之前数月间的生活,在北疆的血洒疆场的日子。现在这样的日子,也还是在北方延续。
在他沉思之间,乐曲已经行进到了全曲的□——九里山大战。
这位林姑娘手下的《十面埋伏》既然是以琴曲的方式弹出,自然与琵琶曲有所不同。但是,全曲的基调,却依然是对项羽的挽歌。
这是这个天才的军事家,拙劣的政治家平生的最后一场大战,在走投无路之时,和自己的兵士将领一起,“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最后一战。弹奏者充分表达着她对这个古代人杰“不肯过江东”气概的赞赏,曲调激昂而悲壮,对于面对的十面埋伏,透出了一股睥睨乃至于不屑的态度。
但是,项羽最终还是败亡而走了。
举目四顾,当初追随他破釜沉舟攻下百二秦关的子弟兵已经所剩无几。英雄末路,最终只能拔剑自刎,却是自始自终,没有一丝犹豫彷徨。
仿佛看到鲜血抛洒的那一刻,乐声也是嘎然而止。
燕霜夜品味半晌,也明白了这位林姑娘弹出这首曲子的含义,不由得微微一笑,重新坐了下来。现在,他算是明白她的为人态度了,只是难免有些疑惑而已。
——她经历过真正的战争。
他肯定这一点,却无从得知,是何时?何地?
黛玉面色自若的从琴桌边站起,如果按照她记得的那个故事,她弹这首曲子,可算是不祥之兆了。
不过她素来懒得信这个,所以十分平静。
尽管北静太妃本来的意思,或者是让她对燕霜夜的那些话用琴曲表明自己的心意,但她这首曲子,却可以说是针对的这满厅的贵妇了。而且,她自认,如果自己真的把那番话当做情话去回应,那才是愚蠢呢。十面埋伏,这对那个燕霜夜来说,应该也是最好的回应吧?
但是,她泰然自若,别人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便是对音乐不通,军事也不通的那些少女贵妇,也觉得自己被带进了一个十分恐怖的地方,看到、听到了许多令人恐惧的场面、声音,一个个都不免脸色发白身体发软,一时间竟没有任何声音传出。
直到黛玉对北静太妃再行一礼,她的行动打破了满室的沉寂,这才有些人回过神来,但还是不免有些神思恍惚,看黛玉的眼神,也多了几分戒惧之色,纵使她神色平常,甚至看来还颇为娇弱。
黛玉瞧见,便是北静太妃,似乎也有些神思不属,不过,她也好,南安太妃也好,还有她的外祖母也好,虽然都有些神思不属,却似乎并不是被惊吓的样子,倒是都颇有几分追忆之色。
过了好半晌,太妃才站起身来,特意走到黛玉身边,拉着她上下看了好半晌,对贾母道,“你的好女儿,又生了个好女儿啊!”又对南安太妃、贾母一起叹道,“听得此曲,却使我想到我们年少之时,才太祖御前,见的那秦王破阵乐,此等慷慨之声,沙场征伐之曲,数十年来,真是久已未闻了。”
南安太妃和贾母同时点头。
南安太妃似乎和贾母虽然神情上不显,但似乎是称不上多么和睦友好的——否则之前南安太妃也不会说那些话了。但听得北静太妃这么一说,彼此之间,眼神却似乎是柔缓了许多。
北静太妃又对黛玉缓声笑道,“我知道你受了委屈,那姓燕的,确实是太唐突了,竟说出那等话来。但我说句实话,你别生气,若我也晚生个几十年,只怕听了你的琴声,也要说出同样的话来呢……想来也不是有意唐突你的,更不是你的过错。断没有人会因此看轻了你。你年纪这样小,这样的悲声却还是要少做才是,免得伤了心神。”
一边说,一边竟拉了黛玉在自己的身边坐下,此后也时不时和她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