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真不想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真不想穿-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百四十五章

  建文三年正月初一,燕军在沿途百姓迎接新年的鞭炮声中刚退到威县,真定兵马两万余人又尾随而至。

  梁泊雨的箭伤表面上已经痊愈,但肋骨还没完全长好,接到命令要他带领后军做好准备,一旦燕王的前锋部队坚持不住要立刻派人补充兵力。梁泊雨心里窝火到了极点:妈的!两个年了,去年是带着人追夏天,今年是被人追着打到几乎山穷水尽。一打起仗来,这日子过得还真不如个平民老百姓舒坦。

  这一晃三十了,再加上梁峥活过的那二十八年,说将近六十也不为过,梁泊雨竟然第一次觉得:如果可以,他现在倒真想能用自己两辈子攒下的所有钱财金银换个消停年,守着自己心爱的人在个暖暖和和的小屋里煮一锅饺子、吃顿年饭……

  可那个人现在却远在金陵,梁泊雨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还有没有机会把这个一定能让夏天开心的想法告诉他了。

  时近傍晚,前方传来消息,燕王的人马已经将真定追兵引入埋伏圈内全部歼灭。

  正月初五,燕军退至深州,平安、吴杰又率三万兵马追来。燕王再次亲自上阵,俘获南军将领长寿,斩敌万余。

  至此,燕军终于摆脱了南军的追堵,于正月十六抵达房山。而东昌之战以南胜北败告终。盛庸从此威名远播。燕军退守北平。建文帝喜极而泣,颁诏褒奖各级将士,并亲自到太庙祭祀。

  两个月后,燕王再次出兵济南,行至夹河,遭遇盛庸二十万大军。

  一战,燕军大将潭渊战死,南军胜。

  再战,东北方向起风,狂风大作,燕军胜。

  三战,天助燕王,北风又起,燕军再胜。

  接下来,燕军与南军先后转战山西、河北各地,可就是无法再接近济南。时间一天、一月、一年地过,燕王心急如焚,从北平誓师至今,转眼已靖难三年,自己却连半壁江山也未占得,如此打法下去,要哪辈子才能攻进金陵?!

  然而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金陵传来一个消息:因连年征战,数次派兵,京师兵力空虚。

  燕王当机立断:绕过济南,挥师南下,直取金陵。

  同年十二月,十四万燕军再次踏上征途。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次出征意味着什么:一旦成功绕过济南,他们便是断了自己的后路,永远都回不了头了,只能背水一战。杀不进金陵,济南兵马与京师守军合围之日,就是靖难之役终结之时。

  次年,建文四年正月。济南得到消息:燕军取道馆陶,连克数县,直逼徐州。铁铉、盛庸大惊──燕王要放弃山东,长驱京城!

  简单商议之后,他们立刻决定:改变战略,反守为攻,派平安率四万南军即刻赶往徐州。

  二月,燕军在徐州时败时胜,但始终无法攻入城内。紧接着又收到平安来袭的消息,燕王下令:放弃徐州,转攻宿州。

  这样平安扑了个空,可他不敢耽搁,又马不停蹄赶往宿州。

  三月,疲于奔命的平安大军终于赶到了宿州附近的淝河。可他刚到,已经埋伏了两天的燕军没给半点喘息的机会,立刻就向他发起了全面进攻。平安没有防备,所领兵马很快被全面击溃,可他毕竟是南军第一猛将,长枪一轮,跟燕王专门派来生擒他的上千精兵大战了几百会合,乱军之中,竟易装而逃。

  没能抓住平安,燕王大为恼火。不过幸好平安手下的林帖木儿、火耳灰等骁将被俘投降,及时为燕军补充了兵力。燕王怒气稍平后当即立誓:不能活捉平安,便停止南进。

  四月,南军重新集结的人马再次来攻,主帅正是让人闻风丧胆、令燕王日思夜想、吃不下睡不着的燕军克星──平安。

  而此时燕军也已经整装待发,于是两军正式在睢水附近开战。可燕王没想到的是,两军交战正酣之际,金陵派来的援军赶到了,领兵的不是别人,是他的大舅子徐辉祖。

  这徐辉祖大义灭亲,命自己的人马迅速投入了战斗不说,还斩杀了燕军的大将李斌。燕王的计划被全盘打乱,只好收兵。

  回到军营,燕王召集将领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很多人表示了不满,要求避开平安,暂时北撤,重新扎营。燕王无奈,便要大家表明立场:要移师北撤的站到左边,愿意留下继续坚守阵地的站到右边。

  结果站到了右边去的只有梁泊雨和朱能。

  朱能是一向唯燕王马首是瞻。梁泊雨是太急着想要打进金陵,一寸也不想再后退,如果逼不得已,就是需要他一步步爬到夏天面前,他也要去问问清楚:皇上为什么会赐婚。

  这时燕王看看两边的人,脸一沉,「要回去的请自便吧!」

  说完他一甩袖子走了,梁泊雨和朱能相互看看,只好开始劝解其他的人。最后两人凭着在军中的威信地位和两条三寸不烂之舌总算是做通了各位将领的思想工作,令大家又下定了决心,准备再与南军决一死战。

  燕军这边众志成城了,南军那边也磨拳擦掌了。偏偏在这关键的时候两边的人马各有了些变动。而燕王和建文帝的差距也正好由此可见一斑。借用一句典故──一个是用人不疑:燕王力排众议,让林帖木儿和火耳灰做了指挥和百户,还令他们充当近侍,带刀宿卫。另一个却是疑人不用:建文帝因为始终不放心徐辉祖和燕王的亲属关系,竟在大战在即之时把他调回了金陵。

  燕王得知徐辉祖回京,马上下令先劫了南军的粮草。

  没过多久,平安所部粮饷不继,只好移兵灵壁。

  四月二十九日,燕军围攻灵璧,三发火炮之后,南军竟自己打开了城门。原来是因为灵璧的粮草也不充足,所以前一天平安跟副将和各路指挥商定好了:明日一早,三声炮响为号,同时撤离。他们把燕军的炮声当成自己的了。

  城门一开,南军纷纷涌向城外,而迎接他们的却是一排黑洞洞的炮口和举着刀枪正要攻城的数万燕军。

  毫无防备的南军见了这个阵式自然是掉头就往回跑,而跟在后面还不知情的大批人马却急着要往外冲。于是很快,城里的人自己乱作了一团,燕军趁势猛攻,全歼南军,并俘获包括平安在内的大将三十余名。燕王终于得偿所愿。

  消息传出,燕军将士顿时欢声雷动,甚至有人高喊:「从今以后,真能平安了!」

  平安被带进军帐,很多人要求燕王下令杀了他以雪前耻。可燕王不理,用火辣辣的眼神把平安从头到脚抹扯了一遍之后说:「淝河之战我带兵追你,你停都不肯停一下,宁可换了别人的衣服也要逃走。怎么?现在逃不掉了,就肯来见我了?」

  「哼!」平安冷笑,面不改色大声回答:「若刺殿下,如摧枯拉朽!」

  燕王感叹:「高祖好养壮士啊!」

  站在旁边的梁泊雨大窘:这都什么驴唇不对马嘴的?!平安枪下的鬼都他妈算白死了!

  结果那些鬼真的都白死了,第二天燕王就命人把平安平平安安地送回了北平。

  平安被安置到北平好吃好喝伺候着了,南北两军这面的大战还得继续。

  灵璧之战,南军精锐损失殆尽。建文帝接到战报之后无暇它顾,脾气都没来得及发就立刻下了旨,令辽东兵马火速赶往济南与铁铉合兵追击燕军。

  可平安才是燕军的克星,没了平安跟自己作对,燕王如枯木逢春,重焕容光,得到情报后他立即就派了人前往直沽。很快辽东兵马被全部截杀,济南连一个兵力的增援都没能得到。

  此后燕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所到之处皆片甲不留,到最后途经的城池干脆纷纷倒戈举城投降。

  五月七日,燕军抵达泗州,列阵淮河北岸。盛庸带领所剩南军主力在淮河南岸准备迎战。燕王命人在北岸摇旗呐喊,佯装要强行渡河。另外又令人西行二十里偷偷过了河去到南军背后用火炮偷袭。炮声一响,盛庸被震得跌落马下。

  结果南军惨败,燕军迅速渡过淮河,攻占了盱眙。

  随后燕军绕过淮安和凤阳,直取扬州。截至此时,长江北岸已基本为燕王所控。

  进了扬州城的当天,燕王骑马带着手下的将领在江边跑了一圈儿,最后他勒住马,看着南岸隔江相望,「众位爱卿,金陵……就在眼前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金陵。

  燕军已经渡过淮水、扎营于仪真的消息传到宫中,建文帝彻底慌神。几天后,黄子澄、齐泰、炼子宁等离京募兵,方孝孺提出应该立刻派人去跟燕王讲和,借以拖延时间。

  出面谈判的人最终选定了庆成郡主,她是太祖朱元璋的侄女,燕王朱棣的堂姐。

  仪真。

  燕王从北方带来的都是步兵和骑兵,长江天险,不比之前的小水小河,要想渡江,得先从降将中挑出人来操练水军。所以燕军这边的江面上连日以来战船密布往来穿梭,旌旗蔽日鼓声震天,搞得相当气势逼人。退到了长江南岸高资巷的盛庸兵马不敢擅自出击,只好在沿江上下二百余里的水上列船严备,随时等着迎战燕军。

  可练兵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转眼半个多月过去,庆成郡主来了。

  燕王当然知道所谓和谈的真正目的,只不过皇上需要时间,他也需要时间,所以一听说郡主到了,他立刻亲自出城把人接回了营地。但庆成郡主不知道怎么回事,她本来好好的日子过得消遥自在,自然是不想金陵发生什么战乱,她是很诚恳地一心想来完成重任的。所以当她看见燕王如此热情又盛意款待就很是高兴,并认定燕王这边有商量的余地,于是便准备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好跟她这个堂弟谈谈。

  自打开始训练水上作战以来,梁泊雨比以前轻松了许多。练兵的事不怎么需要他管,他要做的就是熟悉一下船队的阵形,然后计划好渡江成功上岸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