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彬也知道马平说的是对的,王爷给拿来的银子是下小定用的,是订婚礼,没有任何理由退还,世界上没有这么个理儿,你都接了懿旨还能退还下定的银子?只能留下了。下一步就是要给女儿置办嫁妆了,三万多两银子的嫁妆应该是对得起女儿了。
其实马员外心里也明白师傅为什么有些不愿意把女儿嫁给王爷。一方面是他这个人耿直,不愿意攀附权贵、更不愿意和满清皇室沾边;二来是他还记着满人入关以前疯狂杀戮汉人尤其是读书人的事情,心里系着疙瘩呢。师傅根本没有入仕的念头,进入翰林院是王爷的举荐和生活的需要。现在,女儿却给这位王爷给看中了,连太后的懿旨都交到手上了,抗旨的后果就是灭九族。他不能因为自己舍不得女儿而将兄长府上、内兄一家和老家的几百口人的性命于不顾。虽然他明明知道这个瑞王爷并没有参与杀戮汉民百姓,感情上还是很别扭。这些,他又不能和任何人明说,马平却是心里明镜儿似地。
陈大彬的心里苦不堪言!不光是上述两个原因,还有女儿是做妾!侧福晋也是妾。满人家庭娶妻,正室才能穿大红嫁衣,侧室是银红色或者是玫红色。自己女儿是人中凤,宝中宝,一生一世也只能是出嫁一次,连个大红嫁衣都穿不上,嫁的人还是已经成亲将近二十年,大了女儿二十岁的男人,到了王府还要低眉顺眼给正室夫人请安跪拜……心有不甘。
陈大彬还有一个难处,就是给云儿陪嫁的丫鬟、陪房根本没有着落。虽然没有什么硬性规定,侧福晋非要几个丫鬟做陪嫁,可是哪个府上亲王的侧福晋都是带着四个陪嫁丫鬟的,另外还有两家或者四家陪房,就是成了亲的夫妻都陪嫁。也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做陪房、陪嫁的,必须是信得过的下人,是忠仆。跟随小姐出嫁以后就是小姐的亲信。现在看最最可心的一个陪嫁丫鬟就是服侍云儿多年的鱼儿姑娘。其次是福晋送给云儿的水儿姑娘。陈大彬家里倒是有几个丫鬟,可惜的很,不是干粗活儿的,就是年纪小,要么就是新来的,连脾气秉性都不知道,可别给云儿惹祸,那是王府,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进去的地方。也只能用这两个丫头了,现买更不行,不知道底细。
至于陪房陈大彬就更为难了。自己的出身不是很高,官职也低,家里的仆人很有限,并没有那种被称为“家生子”的包衣奴仆。陈夫人看丈夫为难得唉声叹气的,就给他举荐了两个人。举荐是举荐,还得经过人家本人同意才行,人家并不是自己的下人,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想攀高枝的。进王府的月例银是不少,当陪房娘子怎么也能有三两银子的月例,足够养活一家大小了。可是进王府也就等于把小命栓在裤腰带上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做错了事,就要受罚,二十板子下来不死也得脱层皮。
陈夫人举荐的第一家是县衙的姜捕头两口。姜捕头人品很好,当差十分勤勉,在一次抓捕人犯过程中腰部受了重伤,躺在炕上养了一年多,好了之后体力也不行了,不能再当捕头了。清朝那会,就算是工伤,也不能养你一辈子,给的养伤银子是多一些,都是一次性付给,以后就不管了。姜捕头伤好之后也是不能吃力,几乎等于丧失了劳动能力,还不是坐吃山空?姜捕头的女人倒是有一手好厨艺,可是将来老了还能当厨娘?如果以云儿的陪嫁身份进王府,生活上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还能积攒一点。如果云儿在王爷面前得宠,捕头女人的差事就能长久地做下来。
因为姜捕头一家现在还在遵化,还不知道四姑娘的事。陈老爷这边另一家陪房决定下来是谁,才能通知他们。
云儿是陈大彬的独女,怎么会被称为四姑娘呢?很简单,云儿的伯父陈放将军有三个女儿都比云儿年龄大,所以按大排行云儿就是四姑娘了。
第二家陪房的候选人是已故刑名师爷胡子玉的遗孀林清。
陈大彬曾经答应过胡师爷的临终嘱托,尽力照顾林清母女,不能因为自己升迁了就把姜捕头和林清扔下不管了。
陈夫人举荐林清是有道理的。林清刚刚二十岁,生得花容月貌,要是她们母女自己过日子,就不知道会出什么不测。如果是官宦人家的家眷还好,在深宅大院不出门,不会有什么危险,可是她是没男人的升斗小民,就是街上的无赖都惹不起。跟在自己丈夫身边当亲戚,别人也得高看一些,不敢随便欺负。只能是走到哪里把他们带到哪里。
为了女儿的陪房,陈夫人特地返回遵化一趟,把陪房的事跟他们说了,行不行他们自己决定。
这两家的态度都很敞亮,姜捕头女人说:“夫人,您上午说的那件事我和家里那口子商量了,他同意我们一家跟四姑娘进王府当陪房。您和陈老爷进了京城,我们还能在县衙继续住下去吗?孩子他爹以后也不能再当捕头了,我们一家大小吃饭都困难了。好歹我还学了这么个厨子的手艺,进王府给四姑娘做饭吃还行吧?大户人家的事儿都挺多,也经常在饮食上出毛病。我去了还能看护着四姑娘一些。有个差事做也有点银子可拿。”
“可是你进了府是要自称奴婢的。”
“嗨,那有什么,就是不称奴婢也不是什么高等人。”
“王府的规矩大,倘或哪里有点疏漏可是要打板子的……”
“这您就太过担心了。规矩大咱们就按规矩行事,小心谨慎。您和陈老爷给我们一家找了这么一个饭碗,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了?”
姜捕头两口非常感激陈大人对自己一家的照应。陈大人为官清廉、为人仁善,对属下的低级官吏和衙役捕快等都是很帮衬的。姜婶子正愁着以后的生活会因为丈夫的卸职而陷入贫困境地,陈夫人就给了她这么一个好差事。她也忌惮王府的高门槛,规矩大,可是生存是第一,吃饭第一,当陪房嬷嬷拿一等月例还要加二两,就算姜捕头什么事也不做已经是富裕日子了,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再说了,给四姑娘当厨娘,总比府上派来的可靠得多,娘家人嘛。大户人家后宅里的争斗厉害着呢,常常在饮食上出毛病,跟着四姑娘也是一个可信的心腹。这家陪房就算定下来了。
第三十一章 云儿备嫁(二)
胡师爷在遵化县衙当刑名师爷很有些年头了,历经五位县太爷都没有辞了这位绍兴师爷。这是师爷的人品极好,还是一位饱学之士,和陈知县几乎是良师益友。这位林清夫人先前只是妾室,是师爷从一家叫“牡丹亭”的青楼赎出来的。按师爷的人品是绝对不会到那种地方去的,他是从路人的谈话中听说“牡丹亭”新来了一位江浙籍的女子,太仓县人。父亲是前明翰林出身,被人诬陷而杀头。阖府上下男丁全部发配充军,林小姐是貌比天仙、才比文君的一朵奇葩,本应嫁得仙郎,可惜府上被抄、女眷全部被卖进青楼。那个时候林清还小,才几岁的年纪。自然是不能接客,当惯小姐当丫鬟什么都不会干,再次被卖,辗转多次,最后来来到“牡丹亭”。这位林小姐进得“牡丹亭”致死拒绝接客,认可被鸨母打死也不屈服。胡师爷很为这位宁死不屈的奇女子所感动。出于义愤、出于同乡之情,就在林小姐被鸨母严刑拷打后奄奄一息的时候,胡师爷把自己攒了半辈子的二百两银子的积蓄送到了牡丹亭**的面前。鸨母一想,如果这丫头死硬下去,给打死了,自己也会背上虐待姑娘的罪名。万般无奈从同意胡师爷给林清姑娘赎身,再不卖她就人财两空了。
这样,林小姐就被胡师爷背回了家。在胡师爷的精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然后心甘情愿地给他做了妾。
县衙里的人都为林清可惜。虽说是胡师爷人品奇好,怎么也是快到五十岁的人了。而且人特别瘦,瘦得胸脯都凹进去了,眉棱骨很高,两眼深陷,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大猩猩。可是林清说,不管这个男人多大年纪,相貌多丑陋,只要他是个正人君子,我有一个干净的地方安身足矣。“
县衙里的官吏们都很佩服胡师爷的义举,更佩服林小姐的坚贞不屈。当时胡师爷的原配病得摇摇欲坠,都是林清每天精心服侍。一年之后原配故去,林清被扶正,成了师爷夫人。在她身上没有一点青楼女子的痕迹,为胡师爷打理一个家庭,非常节俭、勤奋、贤惠。
胡师爷的前妻生有两个儿子,对这位比他们年纪还小的继母当然是十分排斥。在一场家庭纠纷之后愤然回绍兴老家了。师爷本来就不大健壮,又走了儿子,即刻病倒。临终之前把林清和两岁的女儿托付给陈先生:“陈大人,在下给您磕头了!请您务必对她们母女照应些,给她们一口饭吃……”
陈先生当然满口答应。
师爷走后,先生仍旧让林清母女住在后衙,让她陪伴夫人。这位师爷夫人真个是冰清玉洁之人,以她的年龄、姿色,改嫁是很容易的,还不到二十岁,真个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一心守着女儿过日子。大家都担心她们母女以后的生计怎么办,想不到人家有本事,靠一手出色的苏绣就养活了自己。为了感激陈老爷、陈夫人的知遇之恩,她就一直和陈夫人厮混,陪着夫人做针线、说话聊天的,和女儿过着清淡的日子,没事和姜捕头的女人学学厨艺,和陈夫人学学裁剪,倒也相安无事。
陈大彬升了六品官,进了京城,应该就是云散之时了。可是陈大彬这个人很讲义气,不忍把因公受伤的姜捕头、孤独无依的师爷夫人母女一脚踢开,许诺过走到哪里就把他们带到哪里。虽然不能住在一个院里也是在最近之处给他们租了房屋居住,以便照应。
陈夫人拐弯抹角地透问了师爷夫人林清。这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夫人,我愿意给四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