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两天时间吧,最好是拟一副与校庆有关的对联作为敲门砖,去的袁老师的好感,否则会把事情搞砸了,袁老师有了戒心,就没戏了。”韩初阳说道。
琢磨了好久,韩初阳忽然响起了王晓宏来,便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说是在这里的紫霞山上有一眼紫霞泉,水质时间少有,问他愿不愿意上山来,傍着泉水煮茶。
当然还问了村里的一些情况和进来他的小说写的怎么样了。
王晓宏说道:“我也在易水寒那里听说紫霞泉,早就想去取水煮茶了,你子啊永昌不是更方便了吗?你们什么时候接见我们?”还说:“村里一切都好,老书记也好。我的小说也写的不错,效果也不错。”
“那好啊,祝你成功,什么时候都可以,但有一个条件。”韩初阳说道。
这时,他嘴里这样说着,心里却想到,你说拉搜书记也好,这不是在骗我了吗?我爸在我还没有出来的,病就已经比较严重了,他们这样说,无非是要我安心点,不要惦挂着家里。
“原来你是有条件的,离开村里才这么几天,你就不是从前的韩初阳了。”王晓宏说道。
韩初阳知道王晓宏只要有好水煮茶,要他做什么都是可以的。就故意说道:“你不想了来就拉倒。我挂电话了。”
“别挂电话,你说把什么条件?”王晓宏着急的说道。
“给我写一副对联,写成后请你来永昌。”韩初阳笑了笑说道。
“我还以为是天大的事儿呢,好说好说,写什么?”王晓宏说道。
韩初阳就把县一中要搞建校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的事情说了说,也没说什么要求,只要与先一中想吻合就行了。
王晓宏问了一些县一中的基本情况,要韩初阳给他三天时间,保证有一副满意的对联给他。
听到王晓宏答应了下来,韩初阳心中的一块石头也就落了地。
韩初阳知道王晓宏的文学功底,很是不错,也有相当扎实的古诗词功底,写一副对联应该是不再话下的。
果然,三天后,王晓宏就通过电话,把他撰写的衣服对联,告诉给了韩初阳。
韩初阳当场就记录了下来,然后喜滋滋的拿去给郭雨声过目。
郭雨声拿过一看,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平仄想喝,用语讲究,意思也跟一中的情形十分贴切。他估计在袁老师那里还过的去。因此他很是高兴。
王晓很的这副对联是这样的:赓耀溪峒遗风赢得儒林璀璨滔滔昌江从来后浪推前浪,打造黉门特色迎来桃李芳菲济济英才总是先生启后生。
郭雨声当即招来秦主任,要他拿着这副对联去找张校长,就说是专为校庆所撰,要他设法交给袁老师,请他过目斧正。
不出两天,秦主任和张校长都屁颠屁颠的跑了来,告诉郭雨声,袁老师一间这副对联就赞不绝口,表示一定要见见这个撰写对联的年轻人。
郭雨声这才响起,见到这副对联的时候,也没有问过韩初阳,这副对联究竟为谁所作?
这一下袁老师要见这人,才对韩初阳说道:“不是你自己写的吧?”
韩初阳也就如实逢高,好说道:“我这就邀请王晓宏来永昌一趟。”
郭雨声是急于求成,要韩初阳立即打电话,韩初阳就拨通了王晓宏的电话,不想他正在九寨沟参加一个笔会,要半个月才能回来。
郭雨声只想马上就把事情办成,那里还能等得了半个月?就在地上急的团团乱转,恨不得马上把王晓宏用飞机给载回来。
事实上这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县别说没有飞机,就连火车都还没有通呢。最后还是秦主任想出了一个计策来,让韩初阳去冒名顶替。
韩初阳觉得这样的玩笑开不成,就说道:“那怎么行?这点诚实都没有,怎么对得起袁老师?可狂我也不同对联,要是露出了破绽,岂不就要坏了大事?”
郭雨声沉思了片刻说道:“看来也只能这样了。初阳,你不是还懂点红学吗?你就把话题往红学上面挪,不久没事了?”
“我懂什么红学?就只记得《红楼梦》里也就这几个人名而已。”韩初阳说道。
秦主任张校长也觉得这个主意行,都在一旁怂恿起韩初阳来了。
第143章 毫无顾忌
也是出于无奈,韩初阳值得说道:“那我就去试试看吧,万一被袁老师赶出门,坏了大事买你们可不能怪罪于我啊。”
“批评你钱处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坏不了事的。”秦主任说道。
事不宜迟,第二天晚上,韩初阳就在张校长的陪同下,迈进了袁老师的家门。
袁老师虽然已经是七十六岁的高龄了,但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而却反应灵敏,思路相当清晰。
当张校长介绍这就是撰写校庆对联的钱先生的时候,袁老师十分高兴的过来,跟韩初阳我了握手,把他们俩让进了书房里面。
袁老师的书房里全是书柜,里面装的大都是国学书籍。
韩初阳一看就知道主人是一位饱学之士,就不免有些心虚,生怕一个不小心就露出了马脚。
袁老师先是夸奖了几句校庆的对联,为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欣慰。
韩初阳还有自知之明,不敢随便应嘴,只在一旁随声附和。袁老师在平时是难得找到一个知音的,今天碰到了他以为有些国学功底的年轻人,性情就格外振奋,于是侃侃而谈,从春之夏而秋月夜,到唐诗晋词汉文章,一路畅叙下来。
此刻,书房里盈溢着一种难得的古风画韵。
慢慢地就说到了《红楼梦》,袁老师说他最先读《红楼梦》是当所谓的阶级斗争史,封建社会的没落史来读的。
后来才意识到是通过个体身世,来揭示永恒的人生观,枯荣观和宇宙观的人生悲剧,具体讲的是名利性三样事,落脚则是两个梦,也就是死亡,梦是与死接近的。
贾雨村在迷津渡口时,该醒时却还是在做梦,最后终于失落于红尘之中。
袁老师还说书中人物的命名,无不是匠心独具,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就都暗喻了一种谶语。
原(元),应(迎)叹(探)息(惜)。
叹息什么?叹息四姐妹和女性的命运。也就是女性的四条出路。
权(元春),钱(迎春),边塞(探春),佛(惜春)。
但不幸的命运把四条路都给堵住了,无路可走,真是原应叹息。
袁老师说到此处,停下来喘了一口气。
张校长趁机就把韩初阳给指了出来,说他也喜欢《红楼梦》,对红血丝恶业有些研究。
这一下,袁老师跟觉得几今天与韩初阳相识,很是值得了,反复的问他有夏心得。
韩初阳没法推脱,值得迎着头皮说了说自己从预算处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抽空看了以偶写《红楼梦》,平时也看一些与红学有关的书记杂志,豁得了一些感觉。
说宝玉之名是由宝钗,黛玉,妙玉,三人的名字构成的,但宝玉不是女性,所以就叫贾(假)宝玉。
贾宝玉的命运与这三位女性密不可分,宝钗代表儒,可次了走不通,黛玉代表道,也没有走通,妙玉代表佛,但她心如枯井,走火入魔,依然没有走通,因此就叫妙(谬)玉。
那天宝玉见到妙玉与惜春下棋,就笑着问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缘夏下凡一走?”
妙玉看了宝玉一眼,低下头去,脸上渐渐地红晕了起来。
晚上回到庵内,听到房上两个猫儿一声替一声的嘶叫,忽然想起日间宝玉之语,不觉一阵心跳耳热,神不守舍,一时就如万马奔腾,觉得禅床晃荡了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
最后妙玉被强人所抢,结局凄然,真乃欲洁又夏曾洁,云空来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污泥中。
倒是贾宝玉享尽荣华富贵,经历七情六欲,遭受种种磨难,终于大彻大悟,飘然而去,贾宝玉成了真宝玉。
韩初阳的见识并不高明,无非得点皮毛,现买现卖。
但在袁老师听来,却觉得韩初阳在政府及管理工作,天天与俗务打交道,还能在《红楼梦》里读出写体会来,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忽然,韩初阳又想袁老师要了纸笔,写了自己刚写的一首词,递到袁老师的手里说道:“袁老师,这是我进入刚写的,请您老不吝赐教。”
袁老师就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首词。
风入松中秋节长堤江阔正风清,初暮合涛声。
微黄柳叶交拥路,几丝暗,一点幽明。
深盼中秋佳酒,怎知依旧独觥。
消愁无绪避江亭,醉眼异花馨。
若粉秋菊娇弱面,应当年,红袖香凝。
相伴池塘笑戏,终成遗恨难醒。
袁老师嘻嘻的看了一遍,大声的说道:“好词,好词。想不到你竟然有这样的文学功底。”
这样说着,两人的感觉就越发贴近了,仿佛忘记了一旁还守着一个张校长。
就这样,在高谈阔论中,不知不觉,时间就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
韩初阳当然知道自己的目的并不是来说《红楼梦》的,于是,就趁着袁老师高兴之际,故意提出请他老人家来书写对联,好情人刻了,在校庆的时候,挂到校门口去。
韩初阳已经,摸透了袁老师的脾气,像他这种经历沧桑的饱学之士,自然懂得书写这种对联两种人最妥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