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枫叶红了-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大家各自理解吧。”安贻恒知道,这种问题是不能随便说的了。

  各人怎么理解?别人作何理解,眼下不好一一交流,但邵成福知道,安贻恒是把最实质性的关键问题留给大伙儿了。邵成福自己是这样理解的:体制改革也好,推行公民选举也好,加强法制建设也好,凡事在组织上的统一策划布署下进行,就是对的。如果群众或民间要在组织之前有所动作,有所要求,有所取代,就是破坏了这种计划性和一致性,就是错的。再说大一点,就是破坏了安定团结,就是犯罪!唉,天衣无缝的管制啊!

  寝室里大伙儿正在各自猜着安贻恒出的“谜”,刘晓楠夜读回来了。他也带来个最新消息,不是内部的,是个刚刚公开的消息。刚才在外语系教室里看书时,有人打开收音机,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这样一则消息:一九八O年十一月五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对*、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名主犯向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提起公诉后,原来由公安部拘押的江青、张春桥等十名被告人,即于当日移交法警看管。十一月十日将向被告人递送起诉书;到十一月二十日将正式开庭审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满载人民意愿的南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十七章  大学生与牧马人(1)
经历过这一段的风风雨雨,王育萍和刘晓楠越发惦记着每周的休息日去工地上与亲人相聚。平日在学校认真学习,周日去工地看望亲人,帮他干干活,多挣点计件工资,这已经成了他们两个人的规律性生活了。

  初冬的工地上,寒气逼人,蒙着一层薄霜的砖块沙石,隔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手套还能让人感觉到有一股浸入指骨的冷气。王育萍给父亲和刘哥递着砖块,手套不一会就被霜水浸湿了,不再对手指有什么保暖作用。不一会儿,手指就冻得不行了,她不得不停下手来,取下手套,将冻红的双手合在嘴上哈着热气。

  刘晓楠和师傅对这样的初冬霜冻还不怎么在意,他们早就习惯在冰天雪地里的野外作业了。记得当年公司向西部三线调动时,正值寒冬腊月。为了在年前把施工机械设备全部运到新工地,刘晓楠跟着师傅冒着零下的气温通宵往车上装设备。天上下着毛毛冻雨,雨雾一落到身上就结成冰,棉衣被冻成铠甲一样的梆硬了。大家在巨大的探照灯光下,或借助吊车,或凭着肩扛,将笨重的设备一台台地装上专列的大车皮。

  或许正是这样的经历和考验多了,公司的师傅们对恶劣的自然天气条件有了极强的抵抗能力。就初冬这点低温,大伙儿都根本不在乎了。刘晓楠手上一边砌着砖块,一边看着育萍跺着脚,哈着手的样子,又好笑又心疼,对她说:

  “育萍,你先到工棚里去烤烤火,等半上午天气暖和了再来做事吧。”工地上的人都知道,霜冻天气主要是早晨这一段时间很冷,到半上午太阳出来了,就好多了。

  “不,那就没人给你们递砖了。”育萍不是个娇气的女孩。

  “没事,我和师傅自己伸手拿砖块就行了。去吧,另冻坏了。”刘晓楠还是要她去烤火。

  “不。”育萍一边说着,一边就不哈手了,又重新干起活来。

  这时,在工地边上,有人用边碎木柴烧起了一堆火,好几个小青年围着在烤火。刘晓楠看了一眼,是几个不熟悉的大孩子,就问师傅:“师傅,队里又来了新工人?”

  “哪里啊,那是今年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子弟,到工地来打临工了。”王师傅说。

  师徒俩正说着,搭建筑脚手架的彭师傅过来了。彭师傅是工程队里比王师傅他们晚一辈的人,但比刘晓楠他们这一班年青人要早十多年,所以,刘晓楠一直都尊称他一声“师傅”。彭师傅一边调整着晓楠他们师徒作业的架子,一边和晓楠打了招呼:“晓楠,又来帮你师傅了。”

  “彭师傅,你还好吧?”刘晓楠也礼貌地问候彭师傅。

  “好啊,现在工资啊、加班费啊都多些,酒钱不愁了。要不,等下收工了我们再喝几杯?哈哈。”彭师傅高兴地说。

  “那就好,工地上有事做,有钱赚,不缺酒,就是好日子啊。上几年,我们师徒们想喝次好的,还非得等发工资那一天。真是难熬。哈哈。”刘晓楠是清楚地记得往事的。

  “是啊。不过我也就是个有酒喝的命,不如你师傅福气大啊。唉。”彭师傅也有心烦的事。

  “哪里,都有福气,彭师傅你也有福气。”刘晓楠安慰着他。

  “那不一样,看你师傅,有你,有育萍,现在是大学生,以后就是干部。我那个,你看,混了个高中毕业,现在在那边烤火。”

  刘晓楠这里和彭师傅说着,又有几个师傅和师兄弟凑过来了。

  “这也不怪孩子们。就我们那个子弟学校,那种教学水平,能教出什么好成绩来,就是个误人子弟。”木工班的曹师傅说。

  “是啊,公司基地那边市里的中学年年都送出不少大学生,我们子弟学校年年是吃鸭蛋。”钢筋班的张师傅说。

  “有什么办法啊?子弟学校分不到好老师,成了中学毕业生教中学,那还不只有耽误我们这些人家的孩子了。我连骂孩子都不好骂,他还怨我这个家长的单位不好,害得他上不了市里的学校,单位的子弟学校又不行。唉。”混凝土班的唐师傅说。

  “晓楠,你和育萍都是学师范的,快点回来教我们的小家伙吧。我家那小子明年就上学了。”甘师兄比刘晓楠大一两岁,孩子快七岁了。

  “是啊,上次公司王书记来工地,我们还提了意见要办好子弟学校。他当时还说,公司里就等你回来,把学校交给你管,好好地办起来。”颜师兄也等着晓楠师弟回来教他的孩子。

  面对师傅们、师兄们的热情期盼,刘晓楠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自己这两三年来,一直在往专业学术上作着打算,至于回去当老师、管学校,确实还没想过。

第三十七章  大学生与牧马人(2)
中午工间休息,刘晓楠要到工地办公室找何书记,想和他说说话。公司在省城的业务越来越多了,项目也做得越来越大了,就把整个工程处都调过来了。师傅告诉晓楠,工程队的何书记现在已经是工程处的副书记了。刘晓楠就在工程处党委办公室里找到了何书记。

  “何书记,师傅们对公司子弟学校意见还蛮大啊?”刘晓楠说。

  “那倒是的。师傅们一年到头在外地工地上做事,孩子丢在基地,就想着能在学校里学点东西,考个好学校,将来有个好前程啊。”何书记天天在一线工地,对工人师傅的情况非常了解。

  “以前那些年好像没这么大意见呀?”刘晓楠和大家一起生活了好些年,还是头一次见师傅们对学校教学问题这么关注。

  “那些年不兴考学校,反正在中学混到毕业就是下乡,然后等着公司再把他们招工招上来。大家也就无所谓了。现在不同了,考不考得上大学差别大了。你看同样都是子弟,你师傅家小王以后就是干部,而小李、小罗她们现在连正式工作还定不下来。”何书记的口气里也在为师傅们着急。

  “师傅们希望我毕业后,回来把子弟学校搞好。”刘晓楠说。

  “我也希望你能回来。不过不仅仅是搞好子弟学校。”何书记站在施工企业领导人的角度,与刘晓楠谈起了有关提高施工队伍技能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问题。

  现在国家建设迎来了一个新高潮,建设水平与以前的“干打垒”根本不是一回事了,对施工企业的要求也更高了。就说进入省城接受建设任务,那些现代化的厂房施工,无论是施工工艺还是质量要求,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和提高。目前的施工队伍已经显出不太适应建设任务的需要了。

  所以,在何书记看来,对于个人家庭来说,让孩子上个好学,考个大学,是很重要的事,师傅们希望刘晓楠这样的知心的大学生能帮帮他们。但是,从整个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看,抓紧提高队伍人员的技术水平已是当务之急。因此,公司里急需刘晓楠这样由公司自己的工人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带领着工友们共同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还有,公司职工的出路应该主要放在公司的发展上。因此,子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是为一线施工队伍培养和训练合格的技术工人,也就是搞中等技工教育与培训。甚至在可以在全省建工系统建立职工培训和技术工人培养的基地,为各个施工企业培养和输送技术工人。所以,像刘晓楠这样既学了师范教育,又有建筑工地实践经验的人才,是当前最需要的了。

  “其实,不但技工水平要提高,就是我们现在的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干部的能力水平都急需提高。否则,就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了。”何书记看问题的层次更高些。

  “是吗?”刘晓楠对这个问题有些兴趣。

  “是这样的,省局已经在重视这个问题了。你今天注意了吗,工程处的李书记和技术总管曹工都没在工地。”何书记提醒刘晓楠。

  “是没见到他们两位。”以往来工地,刘晓楠多多少少总能见到这几位领导的。

  “他们已经去省局报到,先在本系统的培训学校加强一下文化基础,明年一开学就将要参加为期两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学历学习。哦,学习的地方就是你们师院附近的南方大学土木系。”何书记告诉刘晓楠。

  “哎呀,那好啊,我可以和两位领导做隔壁同学了。呵呵。”刘晓楠高兴了。

  “是的,其实你们两个学校就是紧挨着的,以后是可以多走走。晓楠啊,要是你能学上建工专业知识,那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