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里校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校里校外-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董母早年在高中里修文科,中外文学还算精当,不想后来犯个才女嫁才郎的大忌。结婚那阵,为争家庭地位,董父董母常闹矛盾,几欲离婚,好在“哪吒”及时降生,又天资聪颖、讨人喜欢。久而久之,两人都把对对方的恨移向了对孩子的爱。董晓波刚满周岁那年,董母跳着要出去打工,扔下家里“哪吒”一走就是五年。董母的出走,使夫妻双方间的战争也就此告一段落。俗话说“近臭香远”,久而久之,受环境的熏陶,区域文化的影响,在外打工的董母心境渐有好转,也时常惦念家中的“哪吒”。董父那阵在村里的生意越加红火,只是家中“哪吒”无人照顾,在电话里几次劝董母归来,董母心里很矛盾,只推说单位签了长期合同一时半会走不了。气得董父平日里只想骂人,可骂人少了对象,董父无处发泄,只得嘴上时不时抱怨几句,不得已将“哪吒”带到店铺。“哪吒”不守本分,时不时手拿工具叮叮当当将父亲的店铺当着东海大闹一场,惹的父亲急火攻心,嘴疼得有时好几天都咽不下饭,心里只想好好将“哪吒”收拾一顿。时间一长,董父骂人打人的本能像进化中的生物,功能逐渐退化,直到消失殆尽。

  董晓波后来在父亲的允许下,开始接触白话文。读溜了古文,再读白话作品,那种洒脱就形如在高速路上开车一样通畅、自如,像《李自成》、《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白鹿原》这样的长篇小说,董晓波仅用几天时间就能全部读完。平生第一次尝到了读书的*,就好比一个人总在晃晃悠悠的吊桥上行走,终于有一天这吊桥换成了平坦的大道,那种坦然、自信、喜悦的心情当然无法言表。自始,古文在董晓波脑子里全部被作废。久而久之,连“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句子出自于何人之手,如何理解,董晓波也都变得莫宁两颗不知所终起来。在读完几十部白话小说之后,董晓波觉得自己已经饱读,那种饱似同行走沙漠的骆驼,可以长时间不进食。

  董晓波七岁那年入小学,字已识到了小学六年级水平,被学校老师夸为神童。神童之父听得心里热乎乎一片,觉得自己的前期教育工作告一段落,剩下的要看入学教育了。董父的工作一停下,董晓波仿佛卸磨的小驴欢天喜地。在小学里,董晓波凭着自己扎实的基础可以轻松通过,升入初中之后,就渐渐力不从心了,加之前任语文老师自恃于《星星诗刊》上发表过几首小诗,对像董晓波这样有一丁点才学的人从来都是孤傲而不欣赏,董晓波更看不上他的那位语文老师,两人经常相互傲视,大有文人相轻之趋。之后,那老师自觉有违师德,又觉得学生求知理应臣服于老师之下,便用《荀子&;#8226;劝学》里的“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劝他,见未果;又用俗语里的句子“满壶(腹)全不浪,半壶(腹)响叮当”激他,仍未果。那老师眼急,当即用桓宽《盐铁论》里的句子骂他,说董晓波这人“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预言“董晓波这人胸无远虑,傲而恃才,学而不精,怯懦好善表现,必无节无操,不成大器”。没想这位语文老师先董晓波一步失了节,临开学时不翼而飞,留下个空位只得由苏云贵补上。 

  苏云贵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对董晓波语文课上的解围心存好感,事后送他散文集《心路拾遗》。董晓波平生遇到赏识自己的苏云贵,心里自然很感激,课下悉心请教,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一来二往,两人关系更加亲密。苏云贵第一堂课讲课失败,留给学生不良的印象,再加进个不受欢迎的董晓波,更是臭名昭著,被人引以“猫鼠同床”之誉。

  董晓波讨好苏云贵,其目的是想加入他的文学社。这个愿望伴随着太多的渴望在董晓波心里一直蠢蠢欲动了一个半学期,无奈那时的文学社长坚持说写好文章,博闻多见是第一要素。这位文学社长确实了得,观董晓波言、行,说董晓波这人不过停留在博文之上,根本不具备多见的实质,董晓波不服,嗤之以鼻。那位社长当即放话,“不信,不信可以随时前来一试。”那位文学社长自己乃旅游成性,凡我大好河山多半留有他的足迹,拍回的风物照片,和夹杂其间的自己光辉形象在学校回回展出中挂满一礼堂,引得无数同行和学生羡慕不已,遐想非非。更让文学社的社员们个个情绪高昂,欲将余生献文学,做将来的李白杜甫、巴金老舍。有的却只想做徐霞客,像老师那样云游四方,去真切感知那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激荡情怀。只是当年的徐霞客并不知道后来还会有相机、摄影相机之类的新玩意现世,要不然,他也会像悟空那样求得个万年不死之身活到现在,去感受旅游摄影带来的*,也不至于云游半生,辛苦大半辈子呕心沥血才博得后人的认可,还搭上些同伴非死即返的恶果。大可像这位文学社老师一样,到处拍些照片再添上些文字说明,出来的书既直观又生动;既吸引了读者又名利双收,取得流芳后世的效果。

  老师既然是旅行家,对所收之徒当然也要求成为旅行家。旅行家虽然深知受地域经济的影响,学生要达到自己这种想去哪就去哪的经济条件,难度自然很大。不过他还是鼓励社员一定想方设法走出去,不说一年*次,三五次必须要有的,因为只有广泛地接触自然,体验生活才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来。鉴于此,文学社长要求每位社员每人准备五十元大钞出去写生。

  小镇地里位置得天独厚,地处省级交通要道之上。往上,是当年红四方面军总部所在地的巴中市,现有川陕革命博物馆,属革命老区;往下,是红军之父朱老总朱德的故乡所在地仪陇县城,现建有朱德纪念园。这两块红色革命圣地,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在还没有红色旅游这一说之前,这两地已经成为远近许多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所选之地了。社里的社员城里转一圈回来后,事实不想被那位文学社长言中,其中一位女社员写的一篇名为《我的红色之旅》的文章不想竟然在市晚报上发表了。消息传来,社里震动,文学社长更是信心大增,当即定格,“出游的路子今后还得大力提倡,不管难度有多大都要坚持下去,且今后在文学社员的扩招上还应加上一笔:凡是愿意进入文学社的成员,都必须无条件接受出去旅游这一事实。”文学社长于是将这一成绩全部归功到旅游上。一时间,惹得其他非社员的学生眼馋心热不已,董晓波当然也不例外。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董晓波已成竹在胸,决心去试文学社。旅行家又不愧身兼观察家,事实不想被这位社长言中,一试结果忘记“三山五岳”为哪三山哪五岳,被人剔除。董晓波后又梅开二度,结果不知《水经注》是谁所写又被淘汰。两次以后,董晓波总结经验得出原理:当以地理知识为要,于是转变思想看地理,可关键时候他的思想转变没别人的快,出来的考题近得让董晓波大跌眼镜,说“通江县的诺水河总共多少个岩洞”董晓波茫然不知,当然又被刷下。经历三次打击之后,董晓波信心丧尽,对文学社彻底“绝欲”,从此不再提“入社”二字。后来那位社长的作品被城里的一家画报社看中,要为其代出,并邀他到画报社工作,这位社长经不住诱惑,临开学时不辞而别,这才有了苏云贵的接任。董晓波实现了到文学社的心愿,对他的这位新社长苏老师自然心怀感激。

  周五下午的放学路上,董晓波对苏云贵透露说:“苏老师,要是在前几年像你这种不是师范校出来的老师根本就进不了这所学校!”

  苏云贵听说过学校的一些情况,感慨道:“其实有啥呢,无非是多了张文凭罢了,我看有文凭的不一定比没文凭的能力强出多少,还不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苏云贵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我认为学校现在这种做法就挺好,市场经济嘛,谁有本事谁上,抱残守缺只会背负沉重的包袱,到头来吃亏的不还是自己!”接着,苏云贵借题发挥,把现在的应试教育狠狠地杀戮一遍,为那些像他一样的代课老师鸣了心中的块垒。。 最好的txt下载网

03
03

  一个星期后,苏云贵教书渐渐摸着了门道,变得顺手起来。一日开讲文学课。讲课中,苏云贵一再指出:文学,重在多动笔。当年陆游虽有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诗说,可那都是作者自身经过勤学多练、博闻多见后才有的效果。因此,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勤学多练,广泛博览群书。当然广泛博览不是什么都看,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带有选择、挑选性质的。当然,对于“勤学多练、博闻多见”这样的词语解释,学生们有自己的理解思想,许多人期望着苏云贵能像前任文学社长那样,将所谓的“博闻多见”一词理解为带领大家广泛地深入到大自然中体验生活,因为出游在大多数人心里已经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董晓波此时也是这种心理,一个半学期以来,他太羡慕前任文学社老师的出*动了,他希望苏云贵能够继承前任社里的传统,继续带领大家游山玩水体念生活,自己也好趁机出去风光风光,满足心愿。不想,苏云贵竟将“博闻”二字定格在广泛的读书生活上。董晓波失望的同时,社里的其他社员也跟着失望。董晓波怕这样下去,自己会成为江淹第二,仅剩的一点才气也会在这闭门造车中耗损殆尽,于是举手提醒道:“老师,‘博闻多见’一词可不可以理解为:走出去,广泛地接触社会,到大自然中体验生活。”苏云贵略一思想,说:“可以这样理解,因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