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路车-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答案。

  彷徨。

  我以为自己可以从容处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却错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不人云亦云,不管老师和同学怎么说就是不听。可是理想的列车脱离了现实的铁轨。我只能忍着伤痛和失落,挤上这座独木桥。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她)去复读,因为这样可以让他(她)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她)去复读,因为这样可以在他(她)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而我却给自己的伤口撒上了一把盐。也许是别人,是别的无形的东西给我的伤口撒了一把盐。

  绳可锯木断。于是我比常人更努力。可是每天学习到深夜给我带来的只有疲惫、失眠,而成绩却并未提高。我怀疑我是用绳子在慢性自杀,用它将自己的脖子慢慢勒紧。我用绳子扼杀了梦与理想。复读意味着什么呢?我不知道。英国作家哈代说过,有生命就有希望。可我的希望在哪儿?升学?重点本科?打工?

  天似乎亮了,似乎是黎明前的漆黑。我不敢仔细看天,怕看到天亮的景象。是的,我不敢面对现实。我累了,伸了个懒腰。

  眼睛不经意地瞥见了屋里的那口老钟。时针与分针正好成了九十度的角。接着,传来骇人的钟声,十二下。宁静的夜空突然撕开了一道裂痕。天亮了。钟坏了,终于坏了。我打起精神,从尘封的书柜中拿出久违的文学书籍。一看,是钱钟书的《围城》。翻开最后一页,一段文字映入眼帘:“这落伍的钟声,包涵了对人生无情的讽刺,深于一切语言。”我该不该走出这围场?我该任何走出这围场?我能否走出这围场?

  理想的行囊,总是越来越来重,彷徨的、无奈的、富有理想的莘莘学子,应该早就听到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碰撞的钟声。可是钟声过后,现实有没有改变呢?看来,教育之钟声还没有完全响彻。

  
  其实三之所以出名,不完全是因为有重点班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说,三中比一中更有名。因为三中有一大特色:拥有全县甚至是全市最顶级的复习班。三中的复习班每年都能为三中创造佳绩。加上应届的考生,三中本科上线人数连年高居全市第一。个校才十八个应届班。而复习班却有三十多个!而且复习班常常是爆满。比起应届班的学生,复习班的学生多了一年的读书时间,基础很好。而且来复习的学生,大多是想考起好学校在,所以他们会比应届生更努力地学习。志在升学,更自觉。学校在复习班所投入的师资其实比重点班的还要多。因为复习班能给三中带来更大的声誉和利益。复习班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进得去的。应届的成绩必须够好,这才能保证复习之后能考上大学。还要交纳一笔费用(学费另交)。

  “树大招风”。三中复读班成绩斐然,自然会引起其他学校的嫉妒。去年,县一中带头与其他学校联名上书县教育局,坚决要求教育局撤消三中办复读班的权利。因为三中作为一所政府公办学校,在办复读班的过程中谋取为了很多私利。并且复读生太多,给应届班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实就是想削弱三中的影响力和经济利益。但这事情还是不了了之。因为撤消三中的复读班,全县本科上线人数、高考总成绩必然会大大下降。再说了,三中校长好歹也是县教育局六个副局长之一。而且撤消复读班之后,会引起许多家长的强烈反对。三中的复读班在经历一番“风雨”之后愈加“繁荣昌盛”。

  复习班又被称作“培大”,也就是“培训大学”的简称。

  三中的学生对“培大”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憎恨“培大”在存在。因为谁也不想高考落榜而复读。而且复习班占有太多的师资力量,而三中并没有一中的实力,所以重点班在不知不觉中被学校“冷落”。但同时,每年又有许多人不得不接受它的存在。落榜生不是少数。他们选择复读,就必须进三中的“培大”。 

  这就是“培大”,很特别的“培大”。许多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和它有关系。甚至连市里的学生都会来三中复读。

  复习班的存在,使得应届班的老师有了活生生的例子来教导学生。风的班主任早就说了:“你都知道,复读不是什么好事情。那比应届生更痛苦。心理压力很大。多读一年就多吃一年苦。更何况,复习一年还不一定会考上学校。高考有风险,大家都知道。但我们学校为什么每年还能够招收到这么多复读生啊?而且还有好多学生想来复习却没有机会。就是因为好多人想上大学但没考上。之所以没有考上,少数是因为发挥失常。但绝大多数是因为自己在高三这一年没有努力。最后就后悔。你们也不要到时候后悔。你们想考学校吗?如果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书,那你们到普通班去,我不留你。但你们肯定是想上大学,而且是想上好一点的大学。那你们就不要进了培训大学啊!你们是重点班的学生,考大学是有希望的。但要是不努力,那谁也考不上大学。我说话很直白。学校复习班办得很红火。但那不是你们该去的地方。你们要过长江,跨黄河!你们要在大学里红红或或才行。如果三年之后,你我还在三中见了面,多不好意思啊。我在复习班那边也有课。他们的确比你们应届生更刻苦。但明显可以感觉得到他们精神状态没你们这么好。他们其实比应届生更疲惫,有些悲观烦躁的情绪。为什么啊?难道仅仅是因为功课很难吗?是压力大。你们在重点班,比普通班的学生条件要好得多,而且没有复习班学生那么大的压力,就要好啊珍惜这好的条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你们进了复习班再后悔就晚了。”

  “培大”成了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风也会想到这个问题。三年之后,谁都有可能进入“培大”。会是谁呢?是不是如班主任说的那样,只要不游戏人生、努力学习就可以避免进“培大”呢?风现在还不能否定这论断。但他很怀疑。
  作者题外话:培训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是复读班。那是高中生不愿意去的地方。但每年还是有更多的人进去了。这就是美好理想与不合理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三中确实有复读班。不信;我带你去看看。 。。

第九章  “外面的空气格外新鲜吗”
“开学三天耍,期末三天打”是风初中学校很流行的一句话。因为开学前几天,新生要缴费、注册和领书,学校不会正式上课。而到了期末,许多学生则野性大起,经常纠结在 一起胡闹,反正老师也管不了了。 但那时以前学校的状况。高中不一样。重点班就更不一样了。分班的第二天就正式上课。早自习,白天七节课,然后是三节晚自习。下午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自由时间”。学校发下的作息时间表是这解释说是学生自由安排,可以从事篮球等体育活动。但班主任却说:“这个解释是针对普通班而言的。重点班学生在这个时候要坐在教室里做题,要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要报不懂的地方弄明白。尤其是要去做数学,读英语。你们还真的以为这个时间是让你们打篮球的啊?这个时间你们自由分配,所以具体学什么,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学得更好。你们要快点把饭吃完。整理好自己的内务之后马上回到教室做题。时间不等人啊。”

  风为才明白,有些写在纸上的事情也不一定是真的。往往潜规则比明文规定还要权威。

  高中的上下课时间与初中也不一样。十五分钟的下课休息变成了十分钟。而且大部分老师上课的时候都会拖堂。少则一两分钟,久则是七八分钟。难得碰上某节课老师没有拖堂,几乎所有同学都走了出去放松心情。聊聊天,吹吹风,看看风景。比在教室里舒服多了。但班主任又来了。没人在意。下课自由时间说说笑笑有什么不可以呢?但班主任走进了教室。大家都因为他有什么事情要宣布,也都跟着进教室。但他的第一句话就出乎大家的意料: 

  “难道外面的空气格外新鲜啊?我早就说了,你们要沉得住气。要练坐功。你们看看自己,像什么话啊。一课就在外面放松自己。谈天说地,得意忘形。你们还是小学生啊?好好想想看。如果是要去厕所,我不会说你什么。但你们在外面看风景就不对了。太不像话了。你们可以复习一下下一节课的内容啊。上一节课的知识你们都弄明白了没有啊。实在是庆累了,也可以趴在桌子上休息嘛。一定得到外面呼吸吗?心在外面,怎么能把学习搞好。你们不要等到高三的时候才后悔。下次再看到这种情况,莫怪我不客气啊。你们看看对面的毕业班和复习班学生,有几个人出来。他们都在埋头苦干。”主任说完,面带怒气地走了。同学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上课铃声跟着班主任的脚步而来。

  从那以后,很少有人再出去了。重点班,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风觉得很不爽。这样也太没有人性了吧。班主任做得实在是太绝了。另外两个重点班都没有如此。看着他们在课间十分种有说有笑的,风这一班人只能正襟危坐。教室不是什么好地方。

  “我觉得班主任做得不对。简直就是把我们扼杀在教室里面。”同桌在发牢骚。

  “他说外面的空气难道格外新鲜。本来就是嘛。教室里人这么多,空气太浑浊了啊!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班主任。”风也认同同桌的话。

  “是啊。初中的时候,物理老师虽然也是狠抓学习,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些自由的时间,下课时间不会管得很严格啊。中考之前我还有时间去玩游戏呢。现在还只是高一刚刚开学,就把我们整成这样,那以后我们还有好日子过吗?邪门,进了这样的重点班。”

  风笑了笑,继续压低了声音说:“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