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开始教书的时候,是在明尼苏达州双谷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成绩突出,渐渐升为南德可塔州奥格塔那学院的新闻学和文学教授。她在那里教了13年,多次在电视上接受采访,还在电台主持过谈论书本和采访作者的节目。“在我的脑海深处”,她写着,“常常怀着一种害怕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要克服这种恐惧,我对生活采取了一种快活而近乎戏谑的态度。”
到了1943年,也就是她52岁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她在著名的梅育诊所施行了手术,这使她的视力比以前增强了40倍。
一个新鲜而令人热切期待的美丽世界展现在她的眼前。她觉得,即使是在厨房的水槽前洗碟子,也会让她觉得幸福。“我开始玩着洗碗盆里的肥皂泡沫,我把它们迎着光举起来。在每一个肥皂泡沫里,我都能看到一道美丽小巧的七色彩虹。”
我想,你和我都应该感到惭愧,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可是我们中间绝大多数的人却并未意识到。
别让烦恼捉弄你(2)
⊙告别生活中的混乱
“告别混乱”听起来是个简单的概念,却值得我们深思、讨论。因为它说起来虽然简单,却不容易实行。要实行这个概念,需要毅力与恒心,虽然我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充满混乱,不过我必须承认,这个概念使我变成一个很随和的人,而且不会为了芝麻小事而抓狂。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毫无意义的事都需要我们耗费体力与精神。我们无意识地将这些事务累积起来,最后就变成一堆无法处理的垃圾。实际上,无论我们有无准备、乐不乐意,混乱都会自己跑来我们身边报到。如果我们不想办法把这些事情处理掉,这种状况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所谓的混乱,包括任何占据我们空间、短时间内不会有作用或给我们带来助益的东西。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混乱就是明明早已闲置不用,却仍迟迟没有处理的垃圾,比如旧报纸、电话簿、杂志、旧衣服,甚至是破旧得再也无法使用的脚踏车、锅碗瓢盆等等。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般人家中其实充满了这些旧东西。我到过许多家庭拜访,大多数人家的橱柜都塞满了根本不会用到的东西。偶尔我会问他们:“你为什么要留这些东西?”他们的回答都是:“我不知道,先摆在那儿嘛!”
我相信这么多人愿意将东西塞满家中,是因为他们从没享受向混乱说再见的乐趣。无论如何,一个告别混乱的家一定是非常清洁安静的:打开橱柜一定有空间放东西,
拉开五斗柜也不必劳神费力,任何东西都井井有条地摆在固定的位置,很容易找到,整个空间显得既宽敞又舒适。当然,你也可以不必再去经历那种东翻西找,心急着慌的寻物过程了。
告别混乱可以让你的生活简洁、有组织又容易控制。你的精神会更清晰、更开阔、
理,你的行事,也将更有效率了。
许多人在简化了生活之后,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某些人来说,那会使你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广阔,效率也跟着提高;对另一些人来说,那是让生活简单化的有效方法。我发现当我告别混乱之后,我的生活变得规律自在许多,我的心情也跟着开阔起来了。所以,我建议你也尝试看看,相信你一定会乐于这么做的。
⊙不要自以为是
这是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的问题。当我们对某人熟悉之后,我们总会自以为我们对他无所不知。我们在这一小节所要探讨的,就是要避免“自以为是”,或是将过错都归咎于他人。
虽然人们尽量避免,但有时仍免不了落入这个陷阱当中。比如老王说:“我的女儿上学又要迟到了。而她的鞋子还没穿,更糟的是屋子里找不到鞋,其实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我很生气,立刻不耐烦地喊道:‘你又把鞋子扔在哪儿了?'她却很确定地说:‘爸!我的鞋子在门口,你叫我不要穿进来的。'她说得没错,是我自己枉费精力,一大早又生气又骂人。我心中的压力与愤怒不是来自我女儿的行为,而是来自我的思想。正如我们常说的:‘世界全在你脑海中。'”
你可以看出这样的思想模式给生活造成的后果。当你自以为是的时候,就等于你是在没事找事,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当你要找什么,特别是你以为自己一定可以找到时,往往失望的时候多。但假如你能放下心中的成见,反而容易找到真正的答案。当然,偶尔自以为是的想法并不会破坏彼此的关系,而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问题是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习惯,一种我们经常这么做自己却不自知的行为。我们的思绪在自以为是的状态下快速地运转着——自以为自己了解一切——我们已经有了偏见,却毫不自知。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要从你的性格改起,你不知道某人要做什么或想什么———你只是自以为知道。把每件事都当作特殊事件来看待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以为已经习惯于此,就不去改变。如果你这么做,就表示你对别人不尊重,当别人这么对待你时,你也会觉得不痛快的。
当你不再自以为是的去揣测或评价别人的行为时,你自己也会变得平和安详。你的头脑会更轻松灵活,能随时针对实际状况做调整,而不会总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习惯性的判断。除了你自己会减轻压力之外,你所爱的人也会惊喜于你的转变,从而能让整个家庭变得更加和谐紧密。
贫穷不是罪(1)
富裕的物质生活是人人称羡的。但若是条件不足,也不一定要“打肿脸充胖子”。只要你过得快乐,那么你就不必过分地逃避这话题。而尽管追求财富和舒适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但若是一心耽溺其中,烦恼也将随之而来。
⊙金钱真是万能吗
大部分的人都有财富永远不嫌多的想法,把挣钱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目标,以为只有挣到更多的钱,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幸福快乐。但往往事与愿违,钱是越赚越多,生活却依旧如故。其中的原因何在,令人深思。
日本有一家公司的总裁自杀身亡,但当时他的事业却是如日中天,公司在他的领导下也是一片繁荣景象。他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成功男人的表率,并由于其严谨的生活作风、节俭的生活态度而备受好评。按理说他应生活得很幸福。但他却在遗言中写道:由于幼时贫困的生活经历,他对金钱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对任何赚钱的机会都不放过。这一点并没有随其生活的富裕而有所改变,反而更为严重。虽然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却毫无成就感,相反的,他却总是对一些没能把握住的机会感到寝食难安(虽然他也知道有时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这样,他整日生活在追逐金钱的巨大压力及追而不得的懊恼中,不能自拔。最终,不堪重负的他选择了自杀,以求永远的解脱。
这个总裁的悲剧在于对金钱的追求不能适可而止。其实,“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永无宁日”。快乐来自于“适可而止”,过分的追求则是不快乐的根源,无休止地“得陇望蜀”常会使人陷入痛苦的深渊。如果这个总裁能认识到这一点,适当节制自己已达“病态”的心理,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可能就不会走上绝路。
正确看待金钱的作用。金钱虽然不可少,但并不一定越多越好,追逐金钱更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还有许多更有意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如果“一钱障目”,不见生活,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
⊙财富不一定能带来快乐
现代社会,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许多人心中便产生了“金钱能带来快乐”的不正确心态,并导致生活中一幕幕悲剧的发生。
内蒙古包头市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改革开放后,周某凭其灵活的头脑、过人的胆识,很快富裕起来,成为闻名一方的大款。由于各方面因素,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成了“黄金王老五”。有了钱以后,他开始寻求伴侣。但许多女孩与他接触不久就离他而去,能留在他身边的都是一些爱慕虚荣的女子。久而久之,他失去了追求真爱的信心,转而频繁出入娱乐场所寻求短暂的刺激与所谓快乐。但每次一掷千金、疯狂作乐以后,他却陷入更深的空虚和苦闷当中。久而久之,他染上了毒品,开始在吸毒中寻求那种“梦幻般的感觉”。最终,吸毒吸得倾家荡产的他,在家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周某的悲剧就在于他不能正确对待感情生活中的问题,误解金钱可以带来快乐,可以通过金钱买来“快乐”以弥补感情生活的不足。其实,期望用金钱换取永久的快乐是愚蠢的,一味享受物质的人,沉淀的只是空虚的浮华,不会有精神上的自由,不会有心安理得的快乐。
金钱除了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外,在人们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金钱带来的只是感官的刺激,是短暂的快乐。在这之后,却会使人陷入更深层的空虚之中。这一现象多发生在低收入者身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有这种心态的人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有这种心态的人由于收入微薄、生活窘困而自觉低人一等,转而想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窘迫的生活状况,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来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心”,以致造成不良后果。
某高中学生小明,原来家庭条件尚可,学习成绩也说得过去,和同学的关系也处得不错。但自从父母下岗以后,他的性格却发生了变化。在对父母的下岗讳莫如深的同时,为维护自己的面子,竟用父母辛辛苦苦所节省下来的钱买体面的衣服,所以同学们一直对他家里的情况毫不知情。但没想到一次意外的体检却使其天机泄露。由于事前未通知,他毫无准备,在脱衣服称体重的时候,他那双已开“天窗”的袜子使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