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点,别郁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兴点,别郁闷-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述三例中不管你选的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答案,都说明了一点:使你产生恐惧、不安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因此,你怎么想,对你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不断以畏缩、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和生活的人,不仅会使自己越来越沮丧,还会造成许多无谓的压力。你每次往最坏处想,身体就依最强压力做出反应,直觉马上采取行动,副肾上腺亢进,心跳加速,如果你一直抱有这种念头,很快就会筋疲力尽。因此你不必感到惊讶,畏缩、没有自信的人常受到与压力相关的病痛之苦,像头痛、肠胃不适及心脏病等。
  积极、消极,自信、畏缩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质,而是后天的环境影响所致。心理学家曾对此表示:人们大都是以自发性思考反应去感受周围环境,就像日常扣纽扣、点烟一样。但实际上这是种学来的自动反应,是经由多年对周遭人行为的耳濡目染所养成的生活习惯。身边的人,包括父母、朋友、老师都有影响力。你或许连怎么受到影响的都不知道,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信息便停留在你的脑海中,然后某件事一发生,你自会知道它的意义。朋友没给你回电话,你知道可能是自己得罪了他,或是他背着你做了什么不敢见你的事,不好意思给你回电话,或者,更切实际一点,他一定是工作太忙了。
  这种自发性的想法一整天都在运作,使你时时刻刻不住地在头脑中和自己进行无声对话。这种不确定的牵挂可能使你困扰烦恼,想要尽快逃离这样没有安全感的情绪中。为什么你会感到不安、害怕呢?这主要是因为你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去看待事情。消极想法有时是一种认知的错误,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夸大。“我是没办法做任何事——我的婚姻完蛋了。”在你过分高估问题严重性的同时,也低估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你没任何证据就妄下结论,还妄自菲薄。②忽视积极面。“晚餐当然还可以,但我醋放少了。”你较容易记得不开心的事或以消极态度看待事情,用以强化你对自己的负面评价。③自我化。“我变胖了,所以开会时大家总是看我。”你喜欢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想,事实就难免被你扭曲。④不是、就是的想法。“我若没选上委员会主席,就是个最惨的失败者。”⑤过度类化。“没人喜欢我……我失去了一切……什么事都做不好……”⑥妄下结论。这种扭曲有两部分,一是猜测心理:“他不理我,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二是未卜先知:“医生不让我看病例,一定是我得了什么病。”
  从上面的论述你应该可以看得出来,消极退缩的想法大都是夸大或扭曲事实,多半是自发性的,是未曾经过你的理性和事物逻辑所下的结论。事实上,从某个角度来看,它们根本称不上“想”法,所以,你不必害怕,更无需感到不安。
  那么,我们该如何消除这些消极、畏缩的念头呢?关键在于:从现实出发,思考你的生活和出现的问题。就像记者、科学家或教授一样,找出事情的本源,将科学的原则导入你的思考过程中,如此你对事物便能有更清晰的理解,面对问题,也将有更正面的想法了。
为何夜夜难眠
  人们都知道,充足的睡眠能提供我们充分休息的时间。那么睡眠不足究竟会给人带来多大的影响呢?有人害怕失眠,却因此而更容易陷入失眠的恶性循环中。我们到底应如何认识失眠呢?根据对严重失眠或睡眠不足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我们似乎可以使人们消除大可不必的恐惧和烦恼。
  就生理方面而言,睡眠不足并不至于造成人体各器官功能的损伤,许多失眠长达几十年的人,其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看来并没有出现衰退。诚然,当一个人睡眠不足时,在其行为上就会出现某种暂时性的缺陷,如工作效率差,情绪易激动,反应迟缓,对从事复杂工作感到力不从心等,但若经过一次充足的睡眠,这种情况就会随之消失。即使失眠好几个晚上之后,通常只需连续睡上七八个小时便可恢复正常状态。
  这里需要向人们解释清楚的是,失眠所引起的对心理健康的伤害,比起生理方面还要严重得多。一个人在失眠后,往往感到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烦躁不安,造成所谓“焦虑”的精神状态。或者恰恰相反,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没精打彩,反应相当迟钝。长期睡眠质量低的人,往往自诉十分痛苦,精神恍惚,心情时刻笼罩在恐惧和焦虑的阴影中。
  失眠引起的这些消极心理,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失眠,而恰恰在于一个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失眠的“自我暗示”。经过一次失眠后,人就会告诫自己:“我失眠了。”长期失眠之后,就会反复告诫自己:“我常常失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长期失眠者,多是自我暗示频率特高的人。由于这种独特的自我暗示,失眠者往往在经历几次失眠之后变得惶惶不安,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对睡眠还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不但丧失了入眠所要求的起码信心,反而驱使他引导自己远离睡梦之乡。如此失眠和暗示交替复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结果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因此,失眠首先应被看成是一种心理障碍。医治这种心理障碍的方法是科学地认识睡眠的作用,解除不必要的思想压力和情绪抑郁,消除不良的自我暗示,这可能会比服用任何安眠药物更加灵验。
你,何苦为难自己
  自谴自怨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本来,人检讨、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所谓检讨过去,策励将来,正是乐观的人生。可是有些人总爱自取烦恼,把标准定得太高,实际上却做不到。因而每次做检讨时,总是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懊恼、耿耿于怀的心情。
  人哪,总喜欢为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会发现,人们对自我的期许大都很高,一旦结果不如预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懊丧、愧疚的不安感。然而,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遭遇挫折与失败。只是每个人对失败原因的解释,各不相同。有的人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有的人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过分自谴自责的人,总是把一切过错归于自己,而且从不会宽容自己。即使一点芝麻大小的事,也是反复检讨,日思夜想。为考试答错一道题而寝食难安,为失手打破一个茶杯而懊悔不迭。这种人对谁都极为敏感,只要看到有人耳语,就怀疑是在说自己的风凉话,看到同伴不开心,就担心是自己的过失所致。
  我曾经认识一个女孩子,她每次听到男友批评别人的缺点时,就立刻警觉到那是男友给她的暗示。但每次听到男友称赞别人时,她也会认为那是男友有意拿别人跟自己比较,实则是对她不满意。像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严于律己,但因为过度敏感,不但容易接受暗示,而且容易在情绪上受到伤害,总是怀疑别人,故而很难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她自己来说,整天提心吊胆,生活也缺乏乐趣。
  此种因愧疚而自谴自怨的做法,若成为习惯,可能会产生两种严重的后果:其一,因担心事情做错之后感到愧疚引起痛苦,故而遇事逃避。这样一来,自责就变成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了。另一种情况是,因愧疚自责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结果很可能把自责变成自己错误行为的外衣。宗教中“忏悔”一词,本系自责自新之意,但如将忏悔变成一种形式,形式过后仍是我行我素,那就失去宗教劝人向善的真正意义了。
  现实中,人的一些条件是别人强加给自己,而自己不得不接受的。诸如个人的家庭状况(如贫穷)、父母关系(如孤儿或养女)等条件,虽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但却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一旦这些条件影响到个人的尊严,而自己又无法摆脱时,在个人心理上难免就会产生一种不安的怨尤。
  自怨自艾的心理倾向,在行为表现上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相信命运,把自己的缺陷归于命中注定,自己无可奈何,不得不接受。二是把自己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别人加诸他的不利条件。比如,某人要求公司给他加薪未成,他也许会说:“谁叫我没有一个做董事长的父亲呢!”个人自怨自艾的条件,未必对他产生真正的影响,只是把它拿来解释自己的失败,借此来减少自己的责任而已。因此,自怨自艾的过分使用,也会影响自己对生活的适应。
  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归因不当。归因也就是原因归结的意思,即对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或分析。如果归因不当,就可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
烦恼,是自找的
  现代人总爱自寻烦恼,这是何故?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四点假设:①自寻烦恼是人的本性。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人常为情绪所困扰,而困扰的原因多半是来自于自己,很少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②人有思考能力,但在考虑自身问题时,则多表现出心态上不平衡的倾向。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往往做过多的无谓思考,这是困扰自己的根源。③没有事实根据,单凭想像就可形成自以为是的信念,这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这种无中生有的想像力过于丰富,就会使人陷入无尽的烦恼中。④人有自毁倾向,同时也有自救能力,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转化前者来帮助发展后者。
  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备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能力,但又常常被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信念,只不过有心理障碍的人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更多、更复杂而已,然而,就是这种不合理的思维造成了心态上的不平衡。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由这一小部分所得出的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但人们又总是把这些不正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