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哭哭啼啼,说说闹闹。那边,男人们把场面上的话说完就冷了场,只能干瞪眼。
八福晋见状,笑着催促:“时候不早,大伙还有什么话,赶紧说完。妹妹还要过去同众兄弟把酒话别呢。”
是啊,那些人,如今都是她的“兄弟”了。
有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从容应对。有的对面站着,无话可说,只能一笑了之。有的只能垂着眼,不忍相望,一声“保重!”几乎让她落下泪来。
到了十四阿哥面前,一个大包袱塞进她怀里,带着点赌气地说:“我猎了几只狐狸,狐皮都硝制好了。你愿意自己用,愿意拿了送人,随你!”
楚言心里暖暖的,抿嘴笑道:“几张狐皮就打发了?还没正经叫过一声姐姐呢!”
“怎不问问自己,有没有正经姐姐样子?还姐姐呢,也不知谁让谁更操心!”十四阿哥说着,眼眶有些发红。
楚言叹口气:“应该是姐姐照拂弟弟的,我确实不配做你姐姐。”
“你——”嗓子哽了哽,终于还是唤了声:“姐姐。”
十三阿哥站在一旁,鼻子发酸,又不由得会心一笑,想起了过去的许多次嬉闹玩耍。他们这些人是否还有机会欢聚一堂?
阿格策望日朗已经等在马车边上。四阿哥伴着她走这最后一小段路。
“弘晖突然有点发热,你四嫂放心不下,就没来。她给你预备了几箱东西,也不知用得上用不上,我已经让人放到后面车上。那边物资匮乏,需要什么,捎个信回来,你嫂子自会为你张罗了派人送去。”
心知那几箱东西多半倒是他的手笔,楚言深觉受之有愧。想他诸般爱护,诸般容忍,每次言语冲突,倒是他退让的多。她却总是放不下对已知历史和“雍正皇帝”的成见,无法用平常心看待他。都说他为人刻薄,冷情寡恩,两人之间,倒是她屡受恩惠,不知报答。愧疚之下,脱口说道:“我欠四爷的,太多!”就是想报答,也无从做起。
“欠了么?”他眼眸深邃,幽黑清亮,倒映着她的身影:“那就先欠着吧。”
车轮辘辘地响着,驶向不可知的命运。
那些人,那些事,那个城市,越来越远,越来越小,越来越淡。
手一缩,车帘落下,阻隔了她的视线,把熟悉的过去的全都屏蔽在她的世界之外。
==〉第二卷·完
多余的话
所有废话之前,先建议想要一个男主角的老大往文案看,已经把8提拔上去了,根据图雅推荐的标准。不过,按这个标准,第三卷的男主就该归4了,没意见吧?4党也不用高兴,4头上的一盆脏水是免不了的。
首先要说明一下,我看待九龙夺镝这段历史的视角也许和大部分的读者和作者不一样。不是刻意与众不同或者想显得高人一等,实在是年龄经历和兴趣焦点不一样。大学时,兴趣加上附庸风雅,读了几本心理学著作。最近3年,“研究”重心在婴幼儿心理和教育。这些形成了本文中对人物的视角。
其实不怎么看清宫戏,就像题外话里说过的,看见半拉秃瓢加一条辫子就腻歪。看过《雍正王朝》全本,因为人人说好,拍得演得也确实好。特别是我当初对那段历史知识有限,见剧中的8那么嚣张,还以为他的出身和地位比后来的雍正还高还牛。后来有人推荐《康熙大帝》说是姐妹篇,没能看完。也许对方鸿渐印象太深,总觉得那个康熙尖嘴猴腮,勾肩驼背,阴险狡诈。(真实想法,陈某粉丝不要拍我!)还有那个xx花,倒牙!后宫那么两三个女人,生出一大堆儿子,也让我叹为观止。除此之外,电影电视就再也没有了。曾在图书馆借过一本二月河的雍正系列,不知台湾还是香港的版本,繁体字竖拍板,看得太累,就没有再找还有没有其他本。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看了这么一本,感觉电视剧本比起小说又把雍正往“人民公仆”美化了一番,怨不得当初有谣传某国家领导人看得哭了,带入感啊!
倒是看了几本清穿,对九龙夺镝的历史有了点兴趣。尤其是对于8的种种说法,感觉颇有破绽。一查资料,不得了,好可怜的一个孩子!对照我们这些年轻妈妈奉为圣经的育儿宝典,皇家养孩子的办法,所有涉及精神和人格方面的地方都是反着来的!目的就是培养一群缺乏感情的统治工具。这么一群苦孩子,也不知是怎么长大的!还个个不同!
我的兴趣在于推究猜测他们是怎么“长大”的。
心理学上说,早期不能被满足的渴望和需求会沉入潜意识,在未来的人生中,投射到另一些方面上。这个理论是这个故事的来源。
楚言是对照组。她在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受到完全的教育和智慧的引导,有着健全的人格。这个意义上说,她是完美的。她的身上寄托着我对自己孩子的希望,自信,勇敢,坚强,聪慧,有爱心,有教养,适应能力强,待人平等,爱护弱小,勇于追求又能随遇而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追求金钱但不做金钱的奴隶,etc。
她又不是一个凭空想象的人物。她的环境经历职业性格爱好能力,来自于现实中的一些女性,集中精华,突兀地优秀也就不奇怪了。同时也保留了这些人身上有普遍性的缺点,并不只是文中那些阿哥们看出来的那点小东西,而是叛逆(极度抗拒“被控制”);任性,感情(尤其是爱情)上被动(很少主动对人示好,满足于小圈子),自我保护欲极强(极端排拒有可能的伤害),刻薄多疑,优越感强(傲慢?),自信到自负,不肯吃苦,等等。应该还有,一时想不起来。
有人说她自我,妥协。西方文化宣扬个性,又重视团队精神。这两个字眼在英文里都不是贬义词,反而带点褒义。所以不列出。
对于在古代的生活,有几点应该提一提。
她蔑视皇权,蔑视男权(注意,不是蔑视男性)。腹诽康熙的那些话,随便一句就够她死十回。行动上,她用不肯下跪之类来满足自己的反抗欲,掩饰更深层的反抗。她心里不愿意嫁给任何一个阿哥,从而留在这个环境。虽然没能看清她的真面目,康熙知道她“不合做皇家的媳妇”。
与这条相承的是务实的女权主义。她对女性比对男性好,因为切实地有“第二性”的感觉。
有智慧,但并不精明。直觉发达。
她身上还有一个特征,温暖,在我看来,这才是她最能吸引皇宫里的人的地方。
说到直觉,不得不提一下心理活动的问题。我不知道多少人每遇到一些事都会来一大段心理活动,我是不会。很多时候什么也没想就做了说了,被人问起为什么,需花双倍三倍的时间才能解释。真的思量起来的事情,没个几天甚至一两年,得不出结论。
我自问是正常的,因为,据说,人的行为有90%决定于潜意识,只有10%决定于意识。所谓潜意识,就是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也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的地方。
这就说说抱得美人归的阿某。新婚夜发现新娘不是原装货,而且企图羞辱他这个新郎,出去跑一圈,回来说不问了,以后真就当没事人似的。有人说阿某的心理描写不够转变太快,有人甚至因为阿某的轻易“原谅”了女主而认为他失去了自我(??),不喜欢他了。下面说说我的逻辑。
阿某的那段自白写得很清楚,他没有处女情结,是因为她的态度受伤,可是发生过的事情无法改变。这个婚姻是“和亲”,就算不是她,随便一个二手货的公主,他也只能认下,最多回去后冷落她折磨她出气。(楚言打的是这个算盘)是她,他爱她要她,仍然希望与她共组家庭,眼前就有一个障碍——这一夜,是石头,搬走,不是石头,忽视。要不然怎么办?把障碍扩大化?
阿某是个有才干有魄力的王子。前文说过,噶尔丹余部不肯投诚他父亲,却效忠于他。在没有得到父亲和叔叔的首肯下,他敢自己跑出来结交蒙古其它部落,决定和清廷联姻。这么个人,看清了自己的心意,有什么放不开的?他听到风声,楚言另有所爱,婚约作废,免不了他的缘故。这件事说不清谁该原谅谁。就像楚言算计过的,他在北京没有根基,楚言真的打算背着他干什么,他一点办法没有,为什么不干脆大方一点?
这里,如果还需要太多的心理活动才能相通,就不是阿某了,而是某穷酸秀才。
阿某爱上楚言,有点像个自我暗示自我催眠的过程。当然,首先,楚言很可爱。草原上,对楚言是初见,对阿某不是,之前阿某就认识“楚言”,同行过一段 。那么个小姑娘,阿某一眼就看透了,再见时她的变化引起了他的注意,还有皇子们对她爱护(男人的劣根性!),那时那句“我喜欢你”真的不值多少钱。和亲是个麻烦事,他既想做成又怕做成,最好能弄个亦真亦假,顺手就把她抬了出来。他对她有兴趣,加上自尊和企图,越想越觉得是个好主意,光面堂皇地说了一通,弄了个四年之约,达到了目的。阿某是个认真的人,考虑培养培养感情,可惜没时间了。
文中没写,可看官们想想,回到准噶尔,他能不再三解释这个约定的由来么?于是,楚言的名字被他反反复复地提起,也许还被他夸成了一朵花。为了让事情简单,他也许会说爱上她了,反正他爹和他叔叔也拧不动他。一次,两次,三次……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何况,原本也有两分真实。至于那个占卜,对阿某这种人,只是添了几分刺激。
*****
今天听到一个说法:女孩小时候(从二三岁)很明白自己要什么想做什么,可是,青春期(大约十一二岁以后)女孩把注意力投给了异性,迷失了自己,直到成年后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重新找回自己。多少人觉得是这么回事?
自己有了孩子,对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