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宁浩帮朱院长做了几个实验,也取得了一些结果,朱绍智让他尽快写出论文来。而宁浩认为实验还不完美,要再完善一下。朱院长说,论文就是成果,要形成学术生产力。他要求宁浩务必加快速度。宁浩对朱院长所说“学术生产力”感到新奇。一次,他问学马列的段义辉,何谓学术生产力?
段义辉若有所思地说:“从目前生产力的概念理解,你们朱院长还是很有创意的。你知道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现在,在华川大学,发表论文至少可以得到以下诸多好处:其一,可以作为提职称的前提条件;其二,可以作为提干的前提条件;其三,还可以领取科研奖励,直接得到实际的好处。不仅有物质的实惠,而且还有精神的鼓励,更有对未来的期待,可谓名利位三收。我看,这个学术生产力提得很好!”
宁浩也赞同段义辉的观点。但他觉得朱院长的学术和自己理解的学术是有差异的。宁浩认为,邓先生给学术下的定义很准确,要不你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要不你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朱院长的科研,这两样都没有,哪来什么生产力?这学期宁浩没有实际的工作,无奈只好写。
但在写论文时,宁浩真的找不到感觉。朱院长叫他做的实验是用已经要淘汰的BBC催化剂聚合高分子材料,通过改变不同的溶剂和反应单体来研究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聚合度的变化。这些实验既没有实用价值,也没什么学术价值,就像一道繁琐的为了应试的家庭作业。宁浩怀疑写出来后能否发表。为此他请教过朱院长。
朱院长很文雅地微笑了一下说:“这个实验的学术价值,就是从来没有人做过。没人做过,难道不是新的发现吗?”
宁浩说:“朱院长,我以为,我们得到的这些结论,完全可以通过现有的理论推论出来,不必非要做这些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实验。”
朱还是文雅地摇摇头,“小宁呀,你理解有误。现在的理论还不完善,有瑕疵,需要实验佐证。我们正是在做这项工作。好好干吧!发表的事我来负责。”
宁浩觉得朱院长说的不对,他们的实验并未涉及理论层面,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把这个实验细节搞清楚了些,对教学有点意义,对学术却并未贡献什么。但拗不过朱院长,宁浩只有笔下生花,尽量把文章写好,看上去像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论文很快完成,朱院长很高兴,他说他要看看。当天,朱院长又一次请客,这次他单独请宁浩。
在酒过几巡后,朱院长借着酒劲说:“宁老师,这几个月你的才华表露无遗,我佩服你。有你这样的好助手,我是三身有幸呀!”朱绍智明显喝高了,他说:“我现在唯一的心病,就是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朱亚。宁老师,他很佩服你!你要好好带他一下,他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只要让他不到处乱跑,不学坏,能像你一样热爱科研。那就一切OK了,将来我绝不会忘了你的好。我说到做到!”
宁浩的酒力显然比朱院长厉害,他心知肚明,这是朱绍智在求自己。他最近听说学院还空着几间屋子,老教师争得厉害。学院一直不放手,说是留给引进人的。宁浩也想要一间自己的科研室,可现在还没转正,怎么也开不了口。借着酒力,宁浩壮一下胆,他提出了要求。
朱院长毫不含糊地说,只要宁浩再写两篇论文,就能证明他的科研能力强,就是科研人才,自然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研究室。不过他要求宁浩,必须要他的儿子随时都要在实验室看着他做实验。宁浩答应了。
到89年7月前,宁浩一直在朱绍智的实验室做实验,先后为其写了四篇论文,发表了两篇,还有两篇已被录用。论文的署名基本上都是——朱亚、宁浩、朱绍智。而且朱绍智是通信联系人。朱亚其实并没有参加具体的实验工作,他只是和小鲁聊天,偶尔跑点腿,做个测试什么的。可在外人看来,朱亚成天泡在实验室,就是这个团队的得力干将。
那段时间,宁浩还得到邓先生的同意,将硕士论文分离开来,写了三篇论文。一篇关于计算机联机测试方法、一篇关于电镀添加剂合成、一篇关于快速电沉积结晶过程动力学,全部寄往不同的核心学术期刊,期待发表。
89年9月开学后,宁浩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科研室——一间80平米,拥有四个实验台面的中型实验室。而朱亚由于突出的科研业绩,被华川大学破格录用为正式职工。
当天,朱绍智很兴奋,他把宁浩叫到办公室,他说:“宁老师,你帮了我,我帮你是应该的。以后,咱们好好干,多出成果。这次这个省级项目是在你来华川之前申请的,项目主研人员没有你,论文署名没有把你署第一,委屈你了。下次我们联合申请,你还可以自己独立申请。希望咱们继续合作。”
宁浩也感激朱院长,他得寸进尺地说:“谢谢朱院长!能在您手下干,真是进步不小。我现在实验室有了,可还空着,朱院长你看……”
朱院长是个爽快人,他今天特别高兴,他说:“上次你帮我翻译的那篇论文,现在已经正式发表了,并收录在SCI中。论文的奖金五千块钱,我一分不要,你拿去用吧!把实验室武装起来。另外,我和系里商议一下,从本科教学设备中拨点仪器给你用。”
宁浩这下深刻体会了什么叫学术生产力,他认为自己拥有一间科研室是当之无愧。 。 想看书来
1 快乐与尊严(6)
有机化学的孙老师原与宁浩在一个实验室,现在是副教授。这几年一直在搞他的天然化合物,也发了几篇论文,但级别不高。这次实验室调整,他没要到单间,还是其他老师共用一间40平米的小间。他对宁浩独占一个大间实验室颇有微词。这天他碰见宁浩和另一位老教师老曹,他挖苦道:“宁老师,改换门庭,一步登天了。”
宁浩只好答:“我是小人物,什么都得按领导的意思办,只有听组织的安排。”
老曹更刻薄:“孙老师,你不得不服呀!现在提倡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宁老师他们正赶上时候。你想要实验室,你有几篇论文?小宁一来,就写了七篇。你干了几年,才两三篇。你多少算有半间实验室,我呢?什么也没有。算了,无论到哪儿去说,别人都有理。”他说的别人指的是朱院长。
孙老师他们知道是宁浩在帮朱院长做科研,他们是同一个学术团队的,也是目前华川大学极力提倡的新鲜事物。明眼人都知道,是宁浩帮助朱的儿子进入华川大学,他朱院长肯定要帮宁浩一把,这叫学术与权力的交换。朱亚那个混混,能做出什么研究?只有宁浩能做。这不是*是什么?但他们是学术团队,凡是一个学术团队的事,就由团队的首席专家来定规则,外人根本无话可说,也不可评判。
而宁浩在此次事件中却感到了快乐,他想,看来这个研究生没有白读,一不留神自己就成了“三化”代表,感觉找到了点尊严。只是觉得再为朱院长干没多大意思,他的那些所谓的科研,有辱自己的智商,也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他要自己独立申请课题。朱绍智并没有给宁浩现金,而是叫宁浩把买实验用品的发票拿来报帐,限额五千。这就是说,朱绍智把学校奖励的现金自己留下,宁浩使用的五千块钱只是朱的研究经费。那是项目的钱,也就是国家的钱。
那年底,朱绍智依据发表的SCI论文,顺利晋升教授,成为当时化学与化工学院唯一的正教授。这时宁浩才知道,自己得到的那五千元钱其实一点都不算多,因为这个教授几乎全部使用他写得论文。他想,朱绍智这个人老奸巨猾、太不厚道,五千块设备就把自己给打发了。这与其他大学开出的价码相去甚远,在那里宁浩的贡献,至少应该值八千块现金。
朱绍智在科研上的表现,使得当时的学院院长童守弟感到了压力。童守弟现年三十五岁,重庆人,长得标致、干练。他是北方某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85年进入华川,是华川化工专业有史以来的第一名研究生。在宁浩回到华川时,童守弟已是副院长主持院上全面工作,今年才转正为院长。但目前他刚提副教授一年,按正常情况,至少三年后才能破格晋升教授。
童守弟的压力来源于他一个副教授正院长如何领导一个正教授副院长。在两年多的接触中,童守弟感到了来至朱绍智的威胁。朱绍智很会为人处世,深得上面的赏识。加上他的同学多,社会关系宽,申请科研课题也较为容易。但童守弟知道,朱绍智其实并无多少真才实学,从他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看,他的学术水平就是一般以下。但朱绍智有个同学在一家核心期刊作副主编,他的那些垃圾论文,通过高手修改后,还是能顺利发表。这让童守弟大为光火。
宁浩母亲来学院联系他的就业工作时,童守弟本是不想要这个可能会对其产生威胁的人物,因为那时他是该院唯一的研究生。童守弟清楚地知道宁浩曾经发表过一篇质量非常高的外文论文,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至今在国内都是该领域首屈一指的。只是这篇论文给宁浩带来麻烦,使他成为可能有点历史问题的人。但童守弟心里明白,一个本科生都能做出一流的科研,再经过三年的专业训练,还不知成为何等神仙?自己的学术地位将岌岌可危。他没同意引进宁浩,原因是宁浩有历史污点。。 最好的txt下载网
2、嫉妒与绝望(1)
可宁浩的母亲不甘心,她找到学校人事处,诉说了宁浩各方面的优势,特别在科研方面的特长,还把宁浩硕士论文的草稿拿出来给大家看。当时,朱绍智正在那里办事,无意间看见了宁浩非常专业的电脑打印的硕士论文,心中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