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太多》里面,梁文道着重说了有关于“美丽岛”歌曲的成名之路,那里面有关于李双泽和胡德夫的奋斗历史,这些天我写的东西太过矫情,但是我还是想说,他们的一腔热血就像潺潺的流水一般,宠辱偕忘的在细细流淌,可能这期间会有很多次默默的流泪,但是当李双泽在台子上砸烂可口可乐,抱着“喝自己的饮料唱自己的歌”的愿望安然的弹起简单的吉他,心里是不是会有波澜壮阔的敲击。很多年之后,当年的李双泽已经离世,胡德夫一脸沧桑地唱着当年老友的歌曲,台湾已经今非昔比,孰是孰非并不清楚,是不是当今的国民党和民进党就一定好过当年的国民党,我没有置身其中,我不能说。
关于台湾“去中国化”“本土化”,那是政客的事情,似乎也与李双泽和胡德夫无关,他们会被所有热爱台湾的人铭记,也会被热爱音乐的人铭记。在某种程度上,爱台湾和爱中国并不矛盾,爱台湾和反对统一也并不能相提并论。那只是政客的把戏,但是牵扯到“美丽岛事件”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政治事件。
*进步党就是靠着群众运动起家的,现在*进步党的很多大佬级人物在当时不是参与人物就是辩护律师,而现在台湾政坛在评述每一位政客的时候都会把“美丽岛事件”作为很重要的评价指标。
简单说这整个事件,当年的《美丽岛》是一群追求民权的人们创建的杂志。并且在台湾社会的发行量逐渐增加,很有实力。在国民党*的那个年代,身为“党外人士”的美丽岛民众们曾经要在世界*日举行*,当时是蒋经国先生当政,当局迟迟未批准。但是*运动没有止步,在当时声势很大,当局极力禁止,派出震爆警察以武力手段解决问题,结果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陈菊,施明德之类都经历了牢狱之灾,现在的谢长廷苏贞昌都是当时的辩护律师。
就我个人来看,这是一场*的觉醒,而且起作用不用多说,台湾社会现在的*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美丽岛事件”,之后*上台,开放总统*,台湾开始成为了华人世界里面*程度最好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我的标题里还有——维基和百度呢?
他们都在做百科业务,但是程度很不一样,可能在这两个网路上查“曾轶可”“呼啦圈”“星座”是一样的结果,但是稍稍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就很不一样了。就像是今天看的“美丽岛事件”,百度说的很险恶,维基说的很中肯。究其原因,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我们跟台湾,有些话必须说,有些话不能说。在这个“知之为知之,不知百科知”的年代,当我面对难题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想要搜索百度百科,因为用百度用习惯了。
前几天看到讨论百度和Google的有一个人说的简洁——内事不明问百度,外事不明问Google,我倒是觉得稍有偏颇,到不说是不敏感的问百度,敏感问题问Google,或者维基。
这不是百度的错,百度本身已经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做出了贡献,虽然有竞价排名的丑闻,但是这不能磨灭百度在我们生活中一个好管家的印象,我只能说,美丽岛事件的意义超过事件本身,或许每一个走向*的国家和地区(这是必须加上的)都会在成长的历程中遇到过美丽岛,但愿我们的*能够真正到来。
最后建议大家听一下《美丽岛》这首歌,有胡德夫的版本的,好听。
男孩子之间的友谊
有人说男孩子是很奇怪的一群动物,他们坚强地在刮风下雨天在户外跑来跑去,也许目的只是要玩沙子,当他们满脸脏兮兮的跑回家的之后,很可能会忘记吃晚饭就睡着……不同于女生的娇小可爱,似乎男孩子就是硬朗朗的小男子汉,遇到困难不哭,看见蜘蛛不怕,跟女生在一起玩要让着……
当男孩子长大,就成了真正的男子汉,但是常常跟自己想象中的英雄相差很远,有时候玩游戏,有时候打架,面对自己喜欢的女生奋力去追,追完了就甜甜蜜蜜,或者在某个失恋的晚上喝个烂醉。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我不是男生,所以对于男生的想法也是只靠头脑想象。或许有人会质疑,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男子汉的定义,没必要因为这个事情就整个面红耳赤。
今天我们班有两个男生吵架了,也可以是说打架了。男生之间很少会“吵”起来,他们要是谈不来或者意见相左的时候会真正用自己的拳头解决。
我来描述一下过程:男生Z和男生W是一个寝室的同学,他们的性格差距比较大——Z是那种在女生面前极其腼腆而在男生堆里很受欢迎的傻小子,见到女生会躲,躲不了就硬着头皮说一声好。总之是个有点腼腆的小孩儿。而W就不一样了,他跟我们班的很多的人都特别好,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说话就像是说相声。
坦白地说我觉得他们两个打起来谁都不怪——还是说为什么打架吧——Z和W住在四楼,Z中午在校外订餐,当送外卖的把饭送到楼下Z气喘吁吁地取回来又爬上楼的时候,W看见了,然后两个人就像小孩子似的开始“抢饭”,可能是一时失手,或者是真的玩着玩着生气了,W把饭从四楼扔下去,然后两个人免不了肢体冲突,反正后果就是Z和W都没吃上饭,俩个人都一肚子委屈。
本来我是不知道这件事的,W和Z下午还说话了呢,而且是关于中午饭的,两个人的谈话也没有什么异常,但是上数学课的时候,Z在我们后面跟另一个好朋友说了这件事,我们才知道W和Z中午吵架了。
我当然不只是想说一个故事。
在台湾,“宗孝仁”的三角恋曾经沸沸扬扬,“综艺天王”吴宗宪还只是吴宗宪的时候,曾经爱过陈孝萱,甚至两个人也交往过,吴宗宪甚至在节目里求婚。但是最后结果是詹仁雄和陈孝萱坠入爱河。更要命的是,吴宗宪的节目制作人就是詹仁雄。
在之后吴宗宪逐步红透半边天,成为了台湾本土天王之后,他接受《康熙来了》的访问,谈起往事,眼睛里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怨,而是一丝风淡云清的释然。面对小S的问题,吴宗宪很是严肃地说,“熙娣,可能你永远不会明白,男人之间的友谊的事,就像我现在手头有很多节目,但是我必须做詹仁雄的,尽管这不是最赚钱的。这是我作为一个男人的本能。”其实《康熙来了》也是詹仁雄的节目。当吴宗宪在台上说的时候,詹仁雄就在录制现场。小S似懂非懂,我也因为这期节目看到了不一样的吴宗宪,不一样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吴宗宪之所以是吴宗宪,詹仁雄之所以能成为这么多红节目的制作人,就是因为他们是男人。
所以在室友跟我说听来的W和Z的事情之后,我并没有对W产生坏印象,这是男生之间的荷尔蒙在起作用,这些是男生变成男人的一项必修课。
这件事还不能跟他们两个人说,现在我们班大部分人还不知道,我是偷偷听说的。
这就是台湾人奇妙的地方
认识台湾是从综艺节目开始的,在《康熙来了》里面,看似无厘头的小S漫不经心的一次次爆料和快人快语,都能透出来台湾社会特有的精神风貌。
这话说起来很可怕的,我自己也不喜欢那些没事儿找事儿的人——就像看综艺节目都能看出来精神风貌,某一段时间我很鄙视我自己,哈哈。
言归正传,之后一点一点看有关于台湾的新闻,对台湾社会的认识也多了一点,我只能说是认识,不敢说是理解,因为在中国最东北的农村想全面的了解台湾似乎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很多时候能分出民进党和国民党的大体差别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现在还是认为国民党就是对老百姓不好,对共产党不好,整天灯红酒绿的挥霍钱财。尤其是很多人还是会盼望着台湾“解放”——注意是“解放”。
首先,台湾很富庶。这是因为49年的大量填补,是因为70年代的迅速发展。台湾的娱乐业很发达,大陆小青年喜欢的饰品很多是台湾风格,甚至包括饮食。
其次,台湾文化保护的比我们好。请注意我不是要抱着“涨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的初衷说这些,甚至我也举不出什么例子,大概除了保留繁体字这一项。但是这是事实,很多人都这么说。我要继续寻找理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521地震的时候台湾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平时呼风唤雨的大腕明星在偌大的演播厅素颜朝天的当了接线员。主持人一直在说,同文同种,这是我们血浓于水的最好凭证。
我本来以为,那样大的灾难不会再次发生在中华民族的头上了,甚至我没有觉得莫拉克台风是多么的可怕,福建不是也总在刮台风吗?广东不是也总是这样吗?
这些天一直在看凤凰网的新闻,我才知道真的很严重,相对来讲,对于政府的压力已经超过了汶川的地震。
我最担心的不是政府的事情,那些与政治有关的钩心斗角无法成为我们两岸同胞交恶的理由。看到那些伤心的灾民,我很难受,坦白地说,没有汶川那样让我揪心,但是绝对可以让我难过,并且非常难过。我迫切地想为那些在海峡彼岸的亲人们做一些事情。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不是四川人,在这件事情上,我不是以一个中国人或者中国大陆人的身份去心痛去感伤,这是我的一种本能,就像是左手受了伤,右手会疼。海峡的那边受了伤,海峡这边的心在疼。
中国人多多少少有一点居高临下的姿态,所以就有说“嗟!来食!”的遗憾出来,所以很长时间我们做的事情没有人接受,接受了不领情。有些人平时总说,台湾那么个小地方,我们要怎么怎么样,然后抱着高姿态去怜悯,台湾民众不愿意接受大陆的物资,很多时候是因为这样的尊严,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受益人,他们更懂得舍生取义的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