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到连接的世界任何地方的电脑终端上,让任何地方的网民在屏幕前可以品读赏析,继而记得这些文字的作者。有时候想想,网络真是帮了广大80后们太大的忙,所以我们在网上成名之后,真应该感谢那些比尔&;#8226;盖兹们。试想,没有网络,哪家杂志社、编辑部会有如此神通,能让信息传递这样神速,让无数点击者来提高我们的人气?汉王科技等公司后来推出好几代手写输入设备,主要是针对那些不懂五笔或不会打字的中老年人群,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80后在未成年就在网络技术中顺利搭车的优越性。毕竟我们熟悉键盘,毕竟我们是网络文化的第一代受益者。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成名之后,广大80后作家们又在生活这个现实世界中开始得利。仅在2007年,当红少年郭敬明就凭借超强的网络人气写书赚取一千多万,把于丹、易中天等百家讲坛的*、名牌大学的教授都抛在身后,更让那些目前依然在纸质写作、传统写作的作家们无地自容,长叹世道变了。这就是网络带给广大靠网络发家致富的80后作家们的最大好处。网上之名可以转化为眼下之利,真是名利兼收,让人艳羡不已。当然这其中包含不少的欺世盗名和盲目追捧,但人民币到手了,还管其他作甚?在网上浏览,发现所谓的80后作家越来越多,除韩寒、张悦然、郭敬明这“老三篇”不变之外,越发多的青年写手们削尖了脑袋往这个圈里钻,急着往自己脑门上贴“80后”标签,大概也是受了网上之名、眼下之利的刺激和启发吧!
诚如网上所言,80后作家是当代中国文坛最具冲击力的一股力量,有时候我们的老作家们不想正视这个事实,认为文学是人生的积淀和锤炼,这些毛头小伙、黄毛丫头根本不可能写出真正具有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作品来。但是无论是不是真的喧嚣、浮躁,这些80后们动辄上百万的版税收入也还是具有很大说服力的,这说明他们至少有市场,而市场(现在叫人气)和读者(现在叫粉丝)对作家来讲是最重要的。传统的东西一板一眼规规矩矩记录世界记述生活,但就是看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这些老作家眼中“竖子成名”的黄口小儿们却在名而利、利而名的良性循环中大发作文财,继而做访谈、拍广告,甚至利用自己的名气开公司。相比之下,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对这种反差作出评价。老作家们再不屑一顾,再冷眼相向,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事实是不能用偏见来衡量的。
凭借几年来的网络经验,我可以断定现在网上风行的个别80后作家真就是在沽名钓誉、盲目追风。今年春天以来,一个北京的年轻人自称创作出空前绝后的一部伟大小说叫什么《你在我中间》,在天涯论坛上粘贴。后来这位作者又为了积攒名气,死命钻营地在各大网站注册ID,用不同的名字发表甚至截然相反的言论和帖子,简言之“炒作”。他的炒作力度之大,方法之多,实属罕见,但大部分有明显广告嫌疑的帖子还是被斑竹删除,甚至所用ID也让永远封禁。此公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和一些他认为人气较高的论坛、作者过招、叫板,他认为这样站在其对立面骂人就会引起其他人的关注,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气。因为有段时间无缘无故的他写文章和我过不去,所以后来也就注意到了他的网迹。他公开说要“拳打韩寒脚踢郭敬明外带张一一”,并且给韩寒吧的吧主下战书“韩寒吧的SB吧主们你们别闹了行不行?”气势是很嚣张的。但可笑的是,那些人压根就没有理过他,他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一个自说自话的跳梁小丑而已。近期以来,发现他又老实点了,不知是不是又躲在哪个犄角旮旯里阴阴的想什么馊主意。还有一个网名叫“故园东边”的百度用户,在别人都不认识他是谁的情况下对大家突然发难,用极其下流的语言给别人留言给论坛发帖。百度贴吧“新月诗社”是一个环境优雅、秩序井然、大家能坦诚相见的好论坛,但这个来自安徽蚌埠的“故园东边”一次次用恶毒、下流、无耻的话攻击本吧会员,并且是挨个儿来,骂遍新月吧所有人。大家在用委婉含蓄的语句规劝之后,效果极不明显。后来干脆没人理会他了,他也就灰溜溜的消失了。要说北京那孩子是方式拙劣的话,那安徽这孩子就是方式、语言甚至思想、人品都肮脏了。对待这些蓄意炒作或恶意炒作的80后的唯一办法,就是别搭理他,让他自己感到无聊无趣,进而讪讪而退。其实这也是很难免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何况是网络这个无边无沿的彼此不见面的大林子?有一两个怪鸟是正常的,毕竟他们的能力不足以对整个80后群体、整个网络文化造成多大影响,用郭老的话讲就是蚍蜉撼树谈何易,补一句蒲松龄的话,叫止增笑耳。
尽管有这么几块臭肉,但80后这锅香汤的鲜醇美味依旧没有改变,当然这也得益于一些用心写作的新成员的加入。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小女生张怡微,就越来越表现出她有许成为80后新中坚力量的气质和趋势。生于1987年春天的张怡微,也曾在新概念作文比赛这个八股科考场里谋得功名,获得一等奖,2007年被媒体评为年度十大80后作家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对其博文进行仔细品味和逐一赏读,但她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温婉细腻、不事张扬、淡定从容、清雅脱俗却像一股淡淡的油墨之香,弥漫在她那个不知是什么主页的博客空间里。她有一部中篇小说刊登在上海文学纸张版上,就通过短短几页素雅的文字征服了广大编辑和读者。真不愧是一个爱喝咖啡的上海小资,身前背后一片旖旎风光;一个思维缜密的哲学少女,化大千纷扰于无迹无形;一个用心于笔、用笔于心的80后作家,用文字张开了心灵的翅膀。张怡微不像普通女孩一样弄好些华丽的照片装扮博客,甚至在博文、个人资料等方面也看不出丝毫夸饰炒作自己的痕迹,就那样如一朵淡蓝的小花,盛开在自己的文字中、咖啡中、经历中,盛开在80后文学这个正花草丰茂的大园子里。在各色各异的奇花异卉中,她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正像她百度词条那张复古的照片,淡定从容、清雅脱俗。这就是古人所谓“真水无香”的意蕴和境界吧!
诚然,我们还应该看到,有很多80后们还不成熟,还显得较为幼稚,包括思想行为模式和行文运笔技巧这两个主要方面,甚至一些被网络、社会认可的“名家”也未出此辙。尽管这些80后绝大部分是被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萌芽》“新概念”推出来的,但他们并未深入体会其中三味,只是得其皮毛而已。创造性、发散性思维难道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瞎想胡猜吗?反对套话,使用属于自己充满个性的语言就是语序颠倒、名词动用、中英混用,像周杰伦一样该停顿时不停顿、不该停顿时老停顿地表达?尽管诸如玄幻类的小说作品卖得疯狂,就像周杰伦《双截棍》、《听妈妈的话》唱得火爆,但这毕竟不是社会主流,只是得一时风气之先,蒙蔽了数量上占优而质量上稍次的广大中学生而已。我相信萌芽杂志社提倡的“新概念”也绝非这样的走极端。唉,年轻人是把握不好一个“度”的。无所不用其极,不是极左就是极右,正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的心理通病。这样一来,中规中距反倒成了贬义词。于是在这种思想行为模式的指导下,谋篇布局、行文运笔、遣词造句的方式和风格不像《听妈妈的话》那才叫怪。我相信,若干年后,要是有人写一本记录近年来文化界情形的《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其受欢迎程度和作品销量肯定在《三重门》130万册的成绩之上。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体察、感受、反映生活,这一点我们可爱的80后都做到了,我们每个人活得都很真实,否则韩寒就不会锋芒毕露针砭时弊,拿国家教育体制开涮、开刀;郭敬明也不会在抄袭庄羽作品后坦然认错,态度诚恳地赔款道歉。从“新思维、新表达”的极右情形来看,我们80后的文学路、人生路其实还很长,甚至我们刚刚站在起点上,充其量也就还是“在路上”,离真正意义上的被接受、被承认还有很多路要走。所以老作家、旁观者们不要艳羡我们,我们80后自己也应该静下心来深刻反思。虚华落尽,大地将展现一片无奈的真实。
有时候那些看似热心的粉丝们,他们起到的作用不一定都是积极的。盲目几乎成了他们脑门上的标签。若干年以前,四大天王的热捧者即所谓“追星族”们叫做fans,在80后兴起之后直接就叫粉丝了,刚开始我一直以为和粉皮、粉条差不多,属于“凉菜”系列。有人说80后是一场文学盛宴,这句话赫然记录在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湖”网站上,既然是盛宴,就肯定有很多人参与或捧场,不是作家本人的这些配角和观众就是所谓“粉丝”一族。粉丝们在各种各样的网络场合大呼小叫,发表一些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观点来热捧自己的文学偶像,或者干脆胡说八道。这种情形在百度“郭敬明”吧里尤为明显,有很多叫着奇怪网名的粉丝不厌其烦发表这样的帖子:“小四就是抄袭,有本事你也抄袭一个给我看!”“爱小四,不为什么,就是爱!”“我和对郭敬明有意见的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我注意到,此吧吧主有一个叫“四殿守护神”,俨然是把郭小四同志当佛主供奉起来了,而他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当一个看门的。偶尔一次,某粉丝在有人对郭敬明抄袭事件口诛笔伐时大叫:“三毛抄袭我们小四的东西,你们为什么不去声讨她?”这位几乎没有任何文学常识的可怜虫,被几位网友接连叫了几次“脑残”后终于销声匿迹了。无语,竟有人无知到这种地步。不过下边一个回帖很有味道:“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