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说,80后文学现象就像它的诞生一样,也会逐步的衰退并消亡。作为80后文学现象的奠基人,韩寒的成名事件是“杯中窥人”,其实通过现在熙熙攘攘的吵闹,我们也可以窥见这种现象的疲相,和它的江河日下。盲目跟风是造成这种热闹现象的一个原因。就像我在百度“郭敬明吧”里看到的,竟然有人喊叫“三毛抄袭我们小四的作品,你们为什么不去声讨她?”这样的情况。这些所谓的铁杆粉丝连三毛和郭敬明谁大谁小谁前谁后都搞不清楚,却在这里大肆喧哗,这也透露出我们的教育体制所存在的严重的弊端。我当时想说,三毛女士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们小四还穿着开裆裤玩过家家呢,但感觉不雅,也就掩嘴一笑作罢。很多人也得承认,80后文学和80后作家们,已经全盘娱乐化了,看看那些娱乐网站和报纸上跟绯闻、*门、香港明星挨在一块的是不是这些80后的弄潮儿?尽管文学不是封闭的,不能够“不食人间烟火”,但能混到现在这个层次上,却也是李白苏轼曹雪芹们所始料不及的。这也证明它的存在仅仅是时代的一种需要,而这个时间不会很长,因为文学不是用来逗人取笑玩乐的。它的作用用现在流行的话讲,是关注民生。随着社会转型的结束,这种曾经在争议中发展在口水中旺盛的文学现象将逐渐淡出。也许会在十年左右走向没落,因为那时候,现在的80后们将近四十,也就是不惑之年,他们将不再像现在一样冲动,网络也将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社会化更加井然有序,而文学和那些杂耍艺术也肯定要分清楚,来履行各自的社会职能。就像朦胧诗要消失,整个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要变得式微一样,80后的辉煌在我们这代人年轻的记忆中,终将成为一抹彩色的梦。而那时,真正经过岁月洗礼大浪淘沙的80后们,如果有几个哪怕只有一个能真正像鲁迅先生一样站在东方文坛屹立不倒,让世界刮目让历史铭记,那才是我们这代人乃至中华民族的真正的骄傲。。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从“80后捐款”看网络虚假
从“80后捐款”看网络虚假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某朋友上网时在新浪新闻里发现一个很令他震惊的消息,说中国青年作家的中坚力量也就是所谓的80后作家们都向地震灾区捐款了,捐钱多少数目不等,“王寒星”和林萧、郑小琼等七八个人捐款是五万元人民币。朋友就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我也愣了,然后上网时在新浪已经找不见这条新闻,用百度搜索,找出了很多条相关信息,信息中还有很多相关链接。大致意思就是那样。一些捐款“五万元人民币”的80后、年轻人,都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公开谈到这件事情,好几个都众口一词地说:我没有捐那么多,我只是尽我所能捐了一些。还在上大学的枚庸的说法更真实:五万块钱对我来讲不是个小数字,五千块钱都是我一年的生活费。我也觉得,在当今的80后作家里,只有人气天王韩寒、郭敬明两个人有这样的实力,张悦然也差不多。而相关信息中,他们的捐款数目分别是60万、30万和10万,针对他们仨这个数字,我认为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不管他们在同胞遭遇特大天灾的时候到底掏了多少,至少作为80后的代表作家,他们有这个能力。作为这条让很多人纳闷的消息中的当事人王寒星,我面对五光十色的屏幕和光怪陆离的网页,和枚庸等人的想法一样,只能说现在的网络充满了虚假。
我属于上边“众口一词”中的一员,也就是说我也“没有捐那么多,我只是尽我所能捐了一些。”和枚庸一样,我要是捐五万元,那就不是现在连房子都没有、连老婆都娶不起的我了。我更不会贷款去捐,更何况银行也不认识我。我不知道是不是哪位关心我们80后成长的同志心血来潮,给编了个消息,但是没有根据的信息怎么会上新浪新闻呢?这样的炒作在各个网络社区、论坛屡见不鲜,但是作为代表性门户网站的新闻版块,新浪新闻怎么会有这样的报道呢?
我和很多80后作家都没有见过面,只是在网上相互有个了解。比如林萧好像是个媒体记者,还能经常和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接触一下;郑小琼去年得奖了,还是庄重文文学奖,现在依然在广东车间干活;枚庸、张怡微都还在上学,还没有真正地接触社会;邢荣勤在村里承包了土地大规模养猪等等。就像我,北京80后荆雀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是“避孕套诗人”,因为我的销售业务里边确实有这个项目,还占比重不小,所以我也就只能承认。我想说,我们这些也许认真写作、也许沽名钓誉的80后们,其实有很多活得都不是很潇洒,都像一般老百姓甚至还不如普通老百姓生活得好。除了韩寒开赛车、小四编杂志,张悦然不知道干什么之外,打工、上学、摆地摊、下矿井,甚至喂猪、卖避孕套,这是我们这些人大致的生活状态。另外作为读书人,身上会多少有些酸腐之气,在经济大潮中拼搏,能力和业绩往往不如没上过学、面子什么无所谓的人。这是一个事实。让这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文弱书生动辄捐款五万元,现实吗?不现实。前段时间广东又有一个诗人自杀了,据说原因是还不起房贷,和去年自杀的诗人余地一样在痛定思痛之后,下了决心:一了百了。尽管他们两个都是成年人,不是什么80后,但是80后们不一定就混得比他们强。所以这五万元人民币的捐款额我认为我们这七八个当事人大概看了都会笑的,我朋友就笑着和我说:那咱们把这五万块钱“要”回来,你的个人集子不用人赞助也差不多能出版了。
虚假的东西从来就没有断过,以后也不会断。在网上溜达、游荡,和在街上散步、买菜是一样的,稍不留心就会上当。前几天,在线交流平台“百度hi”中给我发出一条获奖信息,奖品是三星笔记本一台和人民币不到四万。刚开始我挺动心的,百度毕竟是大品牌嘛。赶快填写获奖表,除了自己的银行账户一栏没填外,其他都填了,好歹留了个后路。后来知道又是一场骗局。就像“80后捐款”一样,尽管没有骗取什么物质利益,但也终归是一场闹剧吧。所以网络是虚拟的,有时候也是虚假的,在网上行走必须要留心,不管你80后、90后,就是两千后,也应该是这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