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见CF(谈话,1978),第77页;英译,第123—124页:“人们一直在没完没了地生产他们自己,就是说,他们不断地取代他们的主观性计划,在各种上主观性的一个无限的和多重的序列中建构他们自己,这些主观性没有终结,也从不会使我们直面某种可能是‘人’的东西。人是一种[极限]体验的动物,他在不停地从事着一个过程,这过程通过确定一个对象的领域,同时也在变换着他,把他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变形、改造和美化。在以某种混乱的、简约的和预言家的方式谈‘人的死亡’的时候,我想说的就是这一情况……。”
MC,第387—399页;英译,第376页(黑体字是后来加的)。
PD;第28页;英译,第28页。MC,第396—397页;英译,第385页。“阿克吞的散文”,载《新法兰西评论》,第135期,1964年3月,第444、452页;英译“阿克吞的散文”,Sophie Hawkes译,载皮埃尔·克罗索斯基:《双性魔鬼》(The Baphomet);Hawkes 英译,(Hygie;col,1988),第xxi、xxx页:“[陷入狂喜状态的那些人的]一切都崩解了,爆炸了,显现了但刹那间又消隐了;他们可能还活着,也可能已死去,这无关紧要;遗忘在他们当中俯瞰着同一(the Identical)。”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264页(III,§1)。参见PD,第17页;英译,第16页:“尽管这一体验会让人们‘走出自己’,但这样做的最终目的还是发现自己……。”
艾里邦:《福柯传》,第197页;英译,第185页。
“尼采·谱系学·历史”(1963),参见注释前文,第165页;英译载LPC,第158页。麦基奥尔:《福柯传》,第56页。
德费尔1990年3月25日的谈话。“论权力”(Du pouvoir,谈话,1978),载《快报》第1722期,1984年7月13日,第58页;英译载PPC,第99页。CF(谈话,1978),第57页;英译,第99—100页。
皮亚杰(Jean Piaget):《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Chaninah Maschler英译,(New York,1970),第134页。另一位批评者的话,见引于德勒兹“一位新档案员”(Un nouvel archiviste)一文,载《批判》第274期,1970年2月,第195页注1。最近,这些批评在法国又被吕克·费里(Luc Ferry)和阿兰·雷诺(Alain Renaut)重新提出(参见《思想》第68期,Paris,1985)。很奇怪(似乎对他们正在意识到的认识论和存有论的各种困难视而不见),他们希望回到费希特的政治理论(!)和萨特的“人道主义”(!!)。参阅费里和雷诺:《海德格尔与现代性》(Heidegger and Modernity),Franklin Philip英译,(Chicago,1990),第95—98页。
“萨特的回应”,载《拱门》第30期,1966年。
CF(谈话,1978),第45页;英译,第85页。
见艾里邦:《福柯传》,第199—210页;英译,第187—198页。
AS,第188、37、164页;英译,第144、25、125页。CF(谈话,1978)第69页;英译,第113页。事过好几年,福柯在1983年柏克利的一次讨论课上,说明了这种爆发的“神秘性”:“我想,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像癫狂、犯罪、性这类现象的]某种特定的问题化,并非某种历史背景或情势的结果或后果,而是由确定的个人作出的一种回答(尽管你可能在一系列的本文中找到同样的回答,而且在某种时候这个回答可能还会显得非常笼统、毫无特征)。”见“论问题化”(On Problematization),载《当代史》,1988年春季号,第17页。并参见AS,第261页;英译,第200页(下文将引用)。
德勒兹:《福柯传》,第27页;英译,第18页。
AS,第183、268、27、148、261、41、172—173、274页;英译,第140、205、16、112、200、28、130—131、210页。
“回归历史”(Revenir a Lhistoire,1970),参见注释前文,第vii页。参见AS,第22—23、20页;英译,第13—14、11页。福柯批评萨特时从不点名,尽管其批评对象很清楚。(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实际上提到了布劳代尔,但只是顺便提及,主要是为了说明:令布劳代尔感兴趣的那种历史现象,和萨特自己的自由和“常规”观念是一致的。但他的论证是草率的、缺乏说服力的。)
AS,第20页;英译,第11页。MC英译,第vii页。福柯在这个英文序言中对结构主义的拒绝承认,就像他早先对结构主义的坦率承认一样,都是“策略性的”和迷惑人的。这一点,他1970年10月在日本作题为“回归历史”的讲演时曾作过明示。“回归历史”(1970),参见注释前文,第viii页:“我觉得结构主义……有助于抛弃关于历史的那种伟大的生物学神话”(指把历史看成一种逐步进化的有机过程的观点)。
AS,第27页;英译,第17页。
贝鲁尔1990年3月30日的谈话。
“第二次会谈:关于写历史的方法”(谈话,1967),载贝鲁尔:《他人之书》,第197页;英译,载FLI,第20页。
同上书,第197、199页;英译载FLI,第20、22—23页。参见AS,第172—173、274页;英译,第130—131、120页:在《知识考古学》的这两段批评性的文字里,福柯以其特有的简练笔触暗示了布朗肖和“外界”。还可参见莫里斯·布朗肖:“现在在哪里?现在是何人?”,载《未来的书》(Le livre à venir),第290页。
同注143所引书,第201—202页。英译载FLI,第25页。
同上书,第206、203页;英译载FLI,第30、27页。
“父亲的‘不’”(Le “non” du pere),载《批评》,第178期,1962年3月,第200页;英译载LCP,第75页。
同注145,第204页;英译载FLI,第28页。
同上书,第203页;英译载FLI,第27页。汉斯·乌尔里奇·贡布莱希特(Hans Ulrich Gumbrecht)的文章“超越主柯/福柯风格”(Beyond Foucault/Foucaults Style),载1991年11月在东京大学举行的“福柯时代”讨论会论文集(待出版)。
尼采:《曙光》,第1页[序,§1]。
同上。
AS,第28页;英译,第17页。
参见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希腊神话》(The Greek Myths),英格兰哈蒙兹沃恩,1960,第1卷,第285—286页,关于特罗弗尼乌斯。这里,也许有必要指出:卡尔·雅斯贝尔斯曾在他的《尼采》一书里断言,迷宫在尼采那里也是一个用以表达“死亡”的“最后真实”的符号。
参见《哲学剧场》(Theatrum philosophicum,1970),参见注释前文,第905页;英译,载LCP,第193页:“生成将人们引入这座巨大的内心迷宫……。狄俄尼索斯对阿利亚德娜说:你已成为我的迷宫。”
第六章 残酷无情残酷无情(1)
●1968年5月10日晚,巴黎。夜幕是在一片躁动不安的气氛中降下的。好些日子以来,全法国的学校都在举行示威活动。南特尔大学、索邦大学曾发生过学生与警察之间的对抗,而到了这一天,这对抗似乎已蔓延至全国的大中学校。从5月初起,《世界报》就在用越来越多的版面报导动乱的消息。一浪高过一浪的抗议热潮,不仅吓坏了政府官员,连学生领袖都为之惊讶。到5月10日晚,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了。①
那天晚上出了件大事。黄昏时分,巴黎的一个路口广场——在费尔—罗什洛广场上,聚集起约两万名年轻人。这是一次中学生的集会。他们的直接目的很清楚:要向政府施加压力(因为政府在索邦大学的一次学生示威之后,于5月2日关闭了这所大学);要抗议警察的暴行(因为警察打了一些无辜的围观群众);同时他们还要求释放四名被捕的同志。
他们的一些较高的目标也不神秘:反对法国教育的威权主义,主张激进民主主义;在各种左派理论影响下,他们还大谈阶级斗争,大谈工人权力,甚至大谈不断革命。
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他们的目标却一点也不清楚,甚至示威者自己对此都不明不白。有的人默默地感到有些困惑。一位自称“毛主义者”的人在一些年后回忆说:“当时要是有人很理性地问我‘你们究竟想得到什么?’说实话我是答不上来的。我不能说我连这些同志是谁都不知道,不能说我是在为示威而示威。”②
集合结束后,学生们开始在广场上漫无目的地兜圈子。警察在一边看着他们,心里直发毛。
突然,在既无计划也未经商议的情况下,人群开始自发地涌动:先是涌向塞纳河那边关押他们同志的那座监狱,由于河上的桥梁全被警察封锁,他们便又折了回来,向拉丁区的中心进发。
走过了守卫索邦大学的警察防线之后,人群在圣米歇尔大街上停了下来。一伙空有其名的领袖凑到一起,试图即兴筹划下一步行动。
攻打索邦大学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这肯定会引起一场大屠杀。但后退也绝不可能:人群中已弥漫着挑战的情绪。
The Death of The Author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福柯的生死爱欲Be Cruel!第六章残酷无情领袖们仓促决定:把他们面前未受警察保护的这些拉丁区街道控制起来。
学生们分头行动。一些人奔向南边的盖吕撒克街和圣雅克街,其他人则涌向东边的穆弗塔尔街。
可是,如果警察打来了,他们怎么自卫呢?
用石块,有人建议。
于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