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客·第三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摩客·第三辑-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虹▲桥▲书▲吧▲。  

第94节:聆听自然,心灵去旅行(2)         

  11、《雾色山脉》(2006年1月12日出版)   

  非班得瑞制作精选集(3张)   

  1、《莱茵河波影》   

  2、《阿尔卑斯巡礼》    

  3、《维也纳森林》   

  专辑介绍   

  《仙境》是班得瑞首张音乐巨献,简单流畅的旋律,加上大自然意向与流行元素,使人悠然神往。   

  从《WIND OF CHANGE》这首曲子,你可以听到呼啸的风声和排笛交错出现,感觉非常飘渺浪漫;在《ANNIE〃S SONG》中,你也可以感受到钢琴与长笛所营造的空灵意境,14首充满新世纪风格的作品,予人身处仙境的感受!   

  《寂静山林》中,除了可以重温优美的《雄鹰之歌》、《寂静的声音》、《烈火战车》等名曲,你还可以听到采自阿尔卑斯山原始森林的鸟鸣,以及罗亚尔河的溪流声,带给你置身山林的新听觉享受,沉浸溪湍鸟鸣的原始天籁。   

  《蓝色天际》不只是营造空灵的NEW AGE音乐,14首属于云端的心情故事,呈现一场真实的天空历程,不论是音场的宽度还是录音的质感,《蓝色天际》都堪称是NEW AGE音乐15年来绝无仅有的一块瑰宝,它将带你以全新的角度俯瞰大地,进入自在的飞翔之旅。   

  第一首《印地安之梦》为专辑揭开序幕,将聆赏的境界从地平线爬升到云端之上,让你感觉有如鹰一般轻盈,随着排笛声滑翔在饱满的弦乐中,像置身云间享受漂浮的乐趣。紧接而来的《奇幻之风》,一登场就以立体感十足的钟琴震憾你,钢琴则像隐藏在云层背后的谜,和你的想像力一路追逐嬉戏。另外值得向你推荐的是《雨后》这首情感丰富的曲子,从呼啸的风中传来的钢琴声,带出一串排笛与黑管的吹奏,彷佛呢喃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孤独。   

  《迷雾森林》中,班得瑞乐团以超广角音场、逼真的音效采集技术、空灵缥缈的编曲,呈现一尘不染的新世纪音乐。在白霭霭的雾色中,享受万籁俱寂的宁静时刻。《迷雾森林》的录音技术突破以往,你能体验到呈现完美颗粒的音质,全无漏接的音频效果,此外更有班得瑞乐团亲赴阿尔卑斯山现场采集的自然音效,你应该放松心情,找张最舒服的椅子,好好欣赏这张空灵幽深的杰作。   

  第一首《金色的风》由风声中飘扬的黑管开场,与横笛交叠出梦幻般的空间,四周不时响起的风铃声和远处隐约朦胧的弦乐,像夏季降下湖畔的晨雾,浑身清凉却又暖在心头。第二首《Neptune》由感情丰富的钢琴铺阵通往回忆的长廊,伴随薄脆清亮的钟琴音色,回荡在深远辽阔的音场中,彷佛海王星一般深邃和多愁善感,留下心中满满的感谢和追忆。   

  《日光海岸》以透明的音乐质感,配合浪潮般律动的编曲,呈现出抚慰心灵的听觉效果,仿佛置身在阳光下,独自悠闲地漫游海岸,享受难能可贵的恬静时光……         

虹桥书吧。  

第95节:聆听自然,心灵去旅行(3)         

  专辑中除了收录大卫·费德曼1999年最畅销的钢琴成名曲《林区之夜》柔情演绎版之外,更赋予NEW AGE名曲《CHILDHOOD MEMORY》更加空灵悠远的全新面貌。    

  班得瑞第七张专辑《梦花园》中,邀集当代最具代表性的NEW AGE名作,卸去繁复的商业编曲,还以创作大师最纯净的原色,14首曲子洋溢着花香般的优雅芬芳,包括苏珊希雅妮与齐豫合作的空灵名曲《旋转》,喜多郎为电影《宋家王朝》制作的配乐《姐妹之歌》,以及日本配乐之神……神思者(S。E。N。S),乔治·温斯顿、范吉利斯、尚马龙、雅尼等,为新世纪乐坛开启。   

  NEW AGE   

  NEW AGE也被翻译为新世纪音乐、新时代音乐,是一种宁静、安逸、闲息的音乐,纯音乐作品占的比重较多,有歌唱的部分较少。NEW AGE可以是纯ACOUSTIC(即传统自发声乐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电子化的,重点是营造出大自然平静的气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觉,洗涤听者的心灵,令人心平气和。         

BOOK。▲虹桥▲书吧▲  

第96节:温柔的毛姆(1)         

  爱读书   

  温柔的毛姆   

  文/林 欢   

  威廉·萨墨赛·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是二十世纪上叶最成功、最流行的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他1874年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毛姆童年时期父母双亡,由一个没有孩子的当教区牧师的伯父把他接回英国,在坎特伯雷寄宿学校读书。   

  1892年初,毛姆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同年返回英国,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895年),描写伦敦贫民区一个年轻女工的悲惨命运,正是根据他在医院实习时的所见所闻写成。   

  弃医从文的最初几年,毛姆的小说创作始终处于低谷,他一度转向戏剧创作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伦敦舞台曾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其第十个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更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据说,这种空前的盛况只有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才能与之比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先是在法国和比利时开急救车和护理伤员,后进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先后到过瑞士和俄国,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间谍小说《阿申登故事》(1938年)提供了素材。   

  1921年,毛姆以南太平洋为背景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叶之震颤》发表并引起轰动。毛姆一生写了一百多篇短篇作品,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隐隐闪现出通达与睿智,所以,与他那些探讨人性与理想的颇为沉重的长篇小说相比,很多人更钟爱他的短篇。由于毛姆曾多次到远东游历,他写了一系列以南太平洋、东南亚和远东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白人官员、传教士和种植园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的绚丽与浮华。   

  在毛姆的长篇小说中,《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和《寻欢作乐》等是目前我们可以在国内找到的较为精彩的代表作,也是本期要向大家极力推荐的。   

  《人生的枷锁》创作于1915年,是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长篇小说形式一炮打响的成名作。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原本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童年和青年时代受到不合理的教育和宗教思想影响,长大后爱情又遭遇不幸,于是理想破灭了。他得出结论:追求美和正义的一切意图都是毫无意义的。生活,无非就像那条波斯地毯一般,毫无意义。幸运或不幸,都不过让毯子的花样更复杂罢了,毯子的制造工艺是一成不变的,并没有由于你而得到颠覆。任何人在织布工匠面前,都是一样的毯子。书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全部秘密:整个世界像是座病房,里面的一切皆莫名其妙……充满颓唐、沮丧和少年人(理想主义者)第一次面对现实的绝望。英国著名的批评家西里尔·柯诺利在1966年把《人生的枷锁》列入〃现代文学运动巨著一百种〃,由此可见这部长篇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的来说,毛姆在这部作品中确立了他温柔、絮叨又不失机锋的文笔,对理想与现实,对世相百态都有不少精妙的议论。不过,也许因为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也许因为书中的部分情节有他自己生活的影子,《人生的枷锁》显得有些拉杂,不如《刀锋》等作品酣畅爽利。建议大家先读他后面的作品,对其风格与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再来捧读这本书。   

  《月亮和六便士》出版于1919年,关于小说的名字还有一段趣事:《人生的枷锁》出版后,有评论家说小说的主人公与许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决定用《月亮和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   

  这部小说以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描写事业小有成就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在进入中年后突然听从内心的呼唤,投入到狂热的绘画生涯中去。他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在旁人无法理解的目光中走完了自己多舛的一生,创作出许多超卓一时的艺术杰作。小说描述了偏离人们日常生活轨道的艺术家,以幽默机智的笔触形象地展现了围绕在主人公周围的各色人物,探讨了个性与群体,艺术与生活,毁灭与妥协等意义重大的问题。毛姆说故事的高超本领加上横跨半球的异国风情,为小说增添了阅读的乐趣。   

  《刀锋》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一次遭遇战中,他的好友为了救他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开始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以无所事事的〃晃膀子〃的方式对抗世俗社会的惯常轨道。如果说,《人生的枷锁》是一个人30岁前对世俗生活的挣扎与思考;《月亮和六便士》中,克兰德在艺术和世俗生活之间选择了心中的理想;《刀锋》中,主人公则再次延续了对理想和现实的追问,一心奔向了自己的世界。妙的是,毛姆对这些追求理想、探寻人生意义的家伙态度非常暧昧,既非赞颂也非讽刺,在描写其寻觅与思考的同时,他塑造了另一朵开放于尘世的玫瑰……故事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她完全清楚自己的归属和道路,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生活的热爱,因此,她没有拉里的徘徊、犹疑和痛苦;她是那样酣畅淋漓,那样真实而充满血肉。不能不说,伊莎贝尔和拉里奔走在两条平行线上,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