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执天下- 第3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叛军的也只有几个。”
争抢劝降一事的将校,目的都是想做郭逵第二,但他们灰头土脸回来的机会也不低。郭逵当年能成功,本身的能力、胆略和人缘摆在那里,并不是他到城中一亮身份,叛军纳头便降的。
“满朝武将,能比得上郭逵的本就不多。也就当年的狄青和种世衡或可稳压他一头。子正和逢辰你二人,比起郭仲通当是还差上一点。”
燕达是郭逵一手提拔起来的,而韩绛方才又说郭逵比不上种世衡。燕达和种谔都是点头颔首,“相公说得正是。”
韩绛突又笑起,“可叹赵大观自恃其能,把郭逵气回长安,否则咸阳早定……现在就得看子正和逢辰你们两人了。”
“末将敢不从命。”两人异口同声。
“玉昆,你当真无意去咸阳城中一行?”韩绛转而又问起,“以玉昆之才,加之如今在军中的声望,当是马到功成……听王文谅说,你跟吴逵当是有一段因缘吧?”
韩冈摇摇头,“下官与吴逵只有数日之交,并不相熟,贸然前去却是难以成功。”
“还是不想争功吧……”
韩冈淡笑不答。他在众将之中的人缘关系,在他表示了无意争夺劝降之后,赫然上了一个台阶,如何还会去自找不快?他转过话头,道:“今次吴逵必死,想必其人亦是自知。想要劝他出降,那是千难万难。所以劝降之事,不在吴逵,而在那三千叛卒!”
…………………………
随着三月的天气越发得温和起来,由西面蕃区东来的道路上,已是雪融冰消。抵达古渭寨——现在已经改名做陇西县——城外榷场的商队也越发的多了起来。
时近傍晚,夕阳西下,红霞映照中,榷场门口的闭市鼓响了起来。一通接着一通的鼓声催促着,榷场中的店面关门打烊;外地来的大小商旅也纷纷收拾了货物,往榷场外的几间兼做住店的货栈去了。而冯从义,也带着两个孔武有力的伴当,从榷场的大门处骑着马离开。
虽然冯从义还很年轻,上唇处还只有茸茸的短须,可在陇西榷场中,他的地位却是很高。见到他骑马要回城,路上看到他的商人,都是隔着老远便打起了招呼。有喊他冯掌柜的,有喊他冯四哥的,当然,更多的便是恭恭敬敬的称呼他一声冯大官人。
因着和韩冈的关系,青唐部的包顺【俞龙珂】、包约【瞎药】两兄弟,有许多买卖都是委托给冯从义主持的顺丰行来措办。不过半年多的时间,不仅是在新成立的通远军已经牢牢的扎下根基,在秦州州城,也已经打下了一片江山。
不过因为韩冈的吩咐,为了不引起他人的议论,冯从义始终保持着低调,只做着批发的生意。在秦州,也仅仅是在秦州河西大街的内巷中盘下了一间小院,并没有在大街上开个门面。顺丰行的名声只在蕃人和商人中比较响亮,基本上在外界,则很少能听到人们关于顺丰行的议论。这一点,与王韶和高遵裕两家的商行完全不同。
冯从义与人打着招呼,一路进了陇西县城。城头上警哨密布,在街上,也是巡城甲骑一队接着一队。
罗兀城的战局虽然离着河湟很远,但对此地的影响依然深远。尤其是广锐军叛乱之后,郭逵和燕达纷纷被调离,缘边诸寨都一下进入了最高戒备状态。
只是最近隐隐的有消息传来,官军撤出罗兀城时,大败西贼追兵,据说是前所未有的大捷。但燕副总管还带着大军在外面,传回来的消息还说在叛军手上吃了个大亏,相信罗兀城大捷的人便没有几个,只有与衙门走得近的,比如冯从义这样的人,才清楚这个消息是千真万确。
进了韩家的大门,把,交给迎上来的下人带去马厩,冯从义整了整衣襟。
堂屋中,韩千六、韩阿李并坐着,另外一个打横坐着的,却是他的表兄李信。
李信穿着官服,装束一新,是明明白白的官人,而不是冯从义这样被人叫的顺口的。
韩阿李一见冯从义,便连声叫道:“义哥儿,还不快来见信哥。”
“二姨,姨父,表哥。”冯从义一个个喊过去,他是收到李信从京城回来的传话,才从榷场回来的,否则他都是住在商行中,过几日才来韩家一趟。
李信起身向表弟回礼,他也是今天才进了陇西城。风尘仆仆,身上的官服还是韩阿李逼着他换来看的。
李信是上个月参加了试射殿廷的考核,得到现在的官身。也许是有补偿的因素在,更有可能是不敢再得罪风头正劲的韩冈,被托付的李信试射殿廷之事,新任三班主簿蔡确很上心,也卖力气,他在三班院中帮了李信不小的忙。甚至还设法说通了来主持考核的枢密院都承旨,在李信参加测试时,加试了一项他所擅长的投枪。
李家嫡传的掷矛之术,是西军中的一绝。在几位考官面前,李信七枪连环而出,将五十步外地一排铁甲挨个洞穿,惊得众人瞠目结舌。是以李信箭术仅为‘中格’的成绩,最后却得到了一个‘绝伦’的评价。与当初跟韩冈同去京城的刘仲武一样,得授三班奉职,比正常的三班借职高上一级。
在冯从义进来的之前,李信正与韩千六夫妇说着他回来时的见闻,等冯从义坐下,李信又继续说起:
“侄儿过长安的时候,鄜延路的官军,刚刚离开延州南下。不过罗兀城大捷,已经传到了长安城中。听说三表弟,在其中立功不小……”




第32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
“三哥儿又立功了?”韩阿李立刻兴奋地问道。

“三表弟很有名,在军中。在长安。还有在京城也是。听说在罗兀城。救了不少人。满驿馆都听到有人说他。”李信就算做了官,还是不善言辞,说起话来也是一句一句慢悠悠的,韩阿李听着开心,却也心急。

等着李信终于说完,韩阿李转头就吩咐韩千六,“明天去找厚哥儿问一问。三哥儿立了功,从罗兀城回延州了,衙门里应该也能收到消息。”

前段时间,听说了韩冈被调去陕西宣抚司。韩阿李隔三差五就让人打听鄜延那里的消息,一段时间下来后,倒把罗兀城、绥德城这些地名说得琅琅上口,熟得不能再熟。

再三叮嘱过丈夫,韩阿李就又半是开心,半是感叹的说着:“三哥儿是越来越了不得了,过去怎么都想不到……”

冯从义笑道:“是啊,前次有个商人从京中来。一说起三表哥,就翘大拇哥,说是敢跟亲王争风,最后还惊动了官家来成全,立国以来还是头一遭。”

韩阿李听得兴致更高:“官家圣明,明断是非,所以能做天子!”言下之意就是跟儿子争花魁的赵颢,便只能当个破落亲王。

韩千六的胆子不如他浑家,叹着气:“只盼三哥不要给什么花魁迷昏了头,把家里的事都给忘了。”

前些天李小六带了韩冈的口信回来,从他嘴里听说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事。抢了亲王看上的花魁,让天子下诏成全,韩千六老实了一辈子,过去只觉得自己的儿子越来越有能耐,可现在却是越来越让他心惊胆跳起来。

“家里的云娘、素心,哪个不是一等一的人才,偏偏去京里还招惹什么花魁?”韩千六唉声叹气着,过去他见个班头就要心惊胆战,现在靠着儿子的关系,遇上太后的叔叔也能说几个笑话;他种了一辈子菜地,如今靠着农事上的本事,管着千百顷官地,也算是扬眉吐气了;可儿子偏偏跟亲王抢起了女人,想想韩千六的脑袋就要一阵发昏,“今天得罪的亲王,那可是太后的嫡亲儿子,官家的亲弟弟,这日后该怎么得了?”

“怎么了?怕什么?”韩阿李冷眼瞧过去,“三哥儿就是这么本事!人品、人才、相貌,哪样不好?人家周小娘子放着好好的亲王不要,为三哥守节,多难得的女孩儿家?小六回来都说,东京城上上下下都是说三哥的好,雍王的不是,惹得官家都要下旨成全,你这韩菜园还怕个什么?!”

韩千六争辩着:“俺是担心……”

“担心什么?!”韩阿李回头往堂屋后面看了一眼,明白了,“要是三哥敢偏心,我是不饶他。但三哥也不是负心的人,你瞎担心个什么?!”

韩阿李一阵抢白,韩千六被堵得说不出话来。多少年夫妻都是这样,他也不生气,端起茶喝着,不说话了。

韩阿李又道:“三哥年纪小,风流点没什么,就是给韩家早点添个后才是真的。你们说是不是啊?……”她冲着后面喊了一声。过了一阵,韩云娘和严素心就脸红红的端了待客茶汤、菓子出来。李信、冯从义都是自家的至亲,她们女眷也不用避。只是方才在外面听着说起韩冈找的花魁,不便出来,只好等在门后面。

上了茶,严素心和韩云娘又躲回到后院的厨房去。靠着门框,韩云娘幽幽的问着严素心,“素心姐姐,三哥哥会不会忘了我们……”小脸上有着夜色投下的忧愁,“是东京城里的花魁啊……我们怎么比得上?”

“周家妹妹的长相和性子,你不是问了小六多少次了。怎么还担心?”

严素心笑了笑,但笑容有些勉强。韩云娘是从小在韩家长大,再如何都是韩冈身边最亲近的人,但自己就不一样了,想到这里,她一时心乱如麻,乱哄哄的就像锅中滚水,混乱的思绪浮起又沉下,也是幽幽一叹,“不知官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

韩冈此时却是在工匠营中。

才一天的功夫,工匠营的作头何忠,就带着他的手下把韩冈说的新型投石车拿了出来。速度这般快,自然不会是从新打造,只是把旧的行砲车改造而已。去掉了绳索,改钉上一个斗框,在里面装上石头。

何忠向韩冈和游师雄介绍着:“这是七稍砲所改,如果是用人手来抛石,二十斤重的石弹能抛到六十步外。”

投石车上的抛竿,一般都称之为‘稍’,但为了在抛竿的柔韧性和坚固度中取得平衡,抛竿一般都是用几条木杆合并起来,一条杆称为一稍,有三稍、有五稍,最多的便是七稍。

“试过没有?”游师雄问着。

“没试过哪敢请官人过来查验?”何忠憨憨笑了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