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执天下- 第8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确。”王舜臣低头向下看了一下,“是母的,一匹牝马……好烈的性子。可惜是牝马!”
王舜臣不无遗憾,要是公马就好了。单匹母马是无法留下良品后代的,一两代之后,就会泯然众人。
冯远也同意王舜臣的看法:“这样的上等龙驹,就是用河西马来配种都嫌太过浪费,比牛粪上插花更让人心痛。不过要是没有阉割过的牡马,价格可就是天价了”
“管他要加多少,倾家荡产也值得。不论是牝马还是牡马。”王舜臣放声长笑,“这一匹多少钱?!”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不用一文钱。”冯远摇着头。
王舜臣脸上的兴奋和急切一点点褪了下去,眼瞳中只剩下冷静精明的光芒在闪烁:“哦,是谁这么大方?”
“献上这匹马的是潘罗征,在凉州城中算是大户,在城外也领有一个部族。随时都能拉出两百骑兵。”
“这匹马是他养得起的?”王舜臣不信,小小的吐蕃蕃部,保不住这样的宝马。
“原主自然不是他,”冯远的笑容意味深长:“是住在他家里的大食商人所有。不过那个大食商人前几天官军攻城的时候,不幸中了流矢……”
“流矢?……好个流矢!”王舜臣唇角勾起,露出一个了然于心的微笑,“继续……”
“因为这匹马已经是无主之物,所以自然就任潘罗征处置。”
“等等!”王舜臣发现这里面有个很大问题:“大食商人不会单身出来行商,他的商队呢?,”
“都是流矢。”冯远脸板得十分正经,“关于这一点,潘罗征没说,小人也没细问,也就是顺手查了一下,倒是不难。”
“办事倒也利索。”王舜臣的评语不知是给谁的。
冯远也不多去猜:“因为种种不幸的意外,所以这匹马就落到了潘罗征的手中。他想献给将军,又怕一层层报上来,在中间就给人贪墨了,然后也让他中了流矢。所以就托到了小人这里,也是将军抬举小人,才让他看中了。”
王舜臣不用细想也知道潘罗征必有所求:“他想要什么?”
“将军应该听说过潘罗支吧?”
王舜臣眼神陡然凌厉起来:“他是潘罗支的后人?难道是准备重立六谷联盟?!六谷联盟不是给党项人杀得差不多了?”
接连三问体现了王舜臣对河西的了解。也让冯远不用解释太多来龙去脉:“董毡麾下有不少六谷部出身的,都是旧时凉州被元昊领军攻克后,逃亡过去的。而且元昊当年在甘州也松了松手,没有像在凉州一样下狠手,让六谷部保住了不少元气。”
六谷部或是叫六谷联盟从来不是什么恭顺的角色,归义军的覆灭,六谷部的前身也出了一份力。西夏太祖李继迁就是死在对六谷部的征伐中。之后其子李德明几次攻打亦是无功而返,只是后来被盟友甘州回鹘反戈一击,大伤元气,最后让李元昊捡了个便宜去。
“马,我代天子收下了,他养了这些马多少天,将草料钱算给他。”王舜臣清楚什么样的原则必须坚持到底,“跟潘罗征说,老老实实的做大宋顺民,自有他们的好处。”
“只是一个六谷联盟。”
“有联盟,就是有异心!就是一百人都嫌多。看看董毡,他堂堂赞普,现在还不是老老实实听朝廷之命?!六谷联盟有什么必要重建?归义军才是最该重建的!”
“归义军已经损失很多了,凉州汉人绝少,反倒是沙州、甘州汉人多些。”冯远道,“其实河西的汉人,大半都改了吐蕃人的习俗,所以旧年曾经孤悬西陲、犹一心维持汉统的归义军也早已星散。”
“俺记得三哥曾说过,入华夏则为华夏,入夷狄则为夷狄。原本是汉人,忘了祖宗,现在就是夷狄。”
王舜臣可是想着镇守河西的位子。从地域上看,河西与熙河有着很明显的地理分隔,联系并不能算紧密。等到战局平定之后,说不定这里就要另设一路。如果自己能全取河西之地,运气好一个副总管,差一点一任钤辖也是少不了的。但如果只取了凉州,那么在攻打西夏的那群将领们的压制下,说不定一个都监就打发了——那边,这边打的是凉州,怎么都比不上的。




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11)
【下一章中午时发。】
王舜臣想要全取河西之地,以他的手上六千兵力是远远不够的。从凉州【今武威】一路往西北走,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瓜州,驻防都要留人,到了沙州【今敦煌】还能有多少兵?
自然要调动起当地的兵源来助阵。就像当年韩冈在广西做的那样,也是一直以来西北用兵的固定模式。
冯远当然明白王舜臣的用心。入华夏则为华夏,入夷狄则为夷狄。王舜臣拿来用的虽是后一句,但关键还是在前一句上。
“如果能为中国效犬马之劳,那也算是入华夏吧?”
“自然。总得一步步的来啊……”王舜臣对冯远笑道,“木征、董毡如今不都穿得跟汉人一样?熙河诸蕃部的族酋们,除了脸皮黑,看穿戴都跟汉人没差别。”
“什么时候他们能读书考进士了,也就跟汉人差不多了。”
“迟早的事。董毡的便宜儿子阿里骨在蕃学里面也是学得有模有样,过些日子给他一个贡生名头,去京中考上一次,中是中不了,可回来后也能暂摄差遣了。”王舜臣摇摇头,“说得远了。如今要做的,是将凉州的汉蕃两家手上的兵全都弄出来,与官军一起打到沙州去。”
“倒也不难,不外乎以利诱之、以势迫之。”冯远对王舜臣道,“小人先去找两家,让他们带头同意就好了。”
“没那么麻烦,召集过来吩咐一下就行了。敢不听话,就拿两家出来杀鸡儆猴,也不费多少手脚。听话的,各州非汉人的户口,全给他们都可以!”
这是前几年南征时的手段,冯远想了想,也觉得这个手段不错,同样能成功。
“不过凉州也要小心。”王舜臣边想边说,“说不定从哪里绕出来一队西贼,抄我们的后路。”
“从哪里?!”冯远很意外。
从凉州径直往东,不用向南绕道兰州,也可以直通黄河之滨的应理【今宁夏中卫】,再往前百十里就是葫芦河口和鸣沙城。那正是苗授和王中正往攻灵州的道路。
除此以外,冯远不记得还有其他道路从兴庆府通凉州,而不用经过官军已经占据的黄河谷道。难道党项人的骑兵能向西穿过贺兰山进入大漠,再向南穿过合黎山抵达凉州不成?
“山里面总有些许小道,而且凉州守军在破城时逃散了不少,也得防着他们。”王舜臣叹道,“既然三哥担心官军会失败,我也不能不防着。”
“说得也是……还是将军考虑周全。”
“不过留下千人也就足够了。剩下的就跟俺去抢地皮、抢钱粮、抢女人、抢好马!”王舜臣说着跳了起来,绕着庭院中的大宛龙驹走了三圈,眼中满是不舍,“这么好的马,可惜不能骑着上阵……干脆献上去好了,省得有人惦记。”
冯远垂下头,将惊讶藏在心底。很少能见到一名武将能压制自己对宝马神兵的喜好,而且王舜臣还是有名的好美酒、好美色,对兵器、战马同样是喜欢珍藏精品。
但王舜臣说得也没错,母马一般是不上阵的,没有阉割过的公马也同样如此,能繁衍更多好马的种子,上阵就太浪费了。既然不能用,留在手上也没意义,还会被其他高官惦记,不如直接献给天子。
“来自大宛的良驹,只要打通河西,迟早还是有机会得到的。”
“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先打到沙洲去。”
冯远接手的任务是布置顺丰行在河西乃至西域的商路,不过在外面暂时挂了王舜臣幕僚的名头。而王舜臣帐下除了冯远,还有三名幕僚。帮忙书写奏折、文章的,查对军中钱谷的,参赞军中机务的,加上冯远一共四人。
不过这几名幕僚的职司之间,分得也不是那么清楚,许多事都是与王舜臣聚在一起议论敲定。每次与他们商议过后,王舜臣都会觉得这样的幕僚才用得放心。自家请来的幕僚总归跟自己一条心,朝廷安排下来的幕职官都只会想着自家的前程。韩三哥一心想要改进的什么参谋制,哪里能让人放心。
当年机宜文字难道不是经略司中的幕职吗?可看看王资政当年,跟李师中、窦舜卿打了多少擂台。还有曾经听他漏过口风、专一规划军略、统掌军令的新衙门,到底是文官还是武官?武官……各路帅臣可都是文臣。文官……那他们跟枢密院争权之余才会做正事,而且上来的只会是会做官的文臣,军事根本指望不上。
将另外三名幕僚招来,还有副将白玉,一起点算清楚了城中的钱粮,差不多足够王舜臣麾下的六千兵马使用上一阵。
有了还算充裕的粮草打底,王舜臣的盘算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他与白玉,以及四名幕僚一番商议,敲定了之后的方略,接着又让幕僚出去暗地里联络了几个亲信,王舜臣便下令击鼓聚将。
鼓声余韵犹存,众将校已经汇聚到王舜臣的面前。他的副手和两名部将,加上各个指挥的指挥使,有老有少,可无一不是身经十数战、乃至百十战的悍勇之辈。
在王舜臣的面前,这些悍勇之辈,却一个个屏声静气,行过礼后,就分了左右站好。资历最老、且是王舜臣副手的秦凤路第六将副将白玉,上前说话,“都军击鼓传唤,此时众将皆已到齐,还请将军令示下。”
王舜臣眯了眯眼,问道:“各部兵将是否已经休整好了?”
下面的将校一个个应声答话,皆道已休整完毕。王舜臣领军顺利的夺下了凉州城,经过了几天的修养,全军上下的士气和体力都恢复了,大部分受伤的士兵也恢复了一定程度的战力,已经可以重新投入战斗。
为了方便王舜臣指挥,划拨给他的六千兵马,总共十五个指挥,却分别来自四个将,又只安排了两名部将来统管,而作为王舜臣副手的白玉,又是有名不爱争功的好脾气。这么一来,白身的王舜臣在指挥上就无人能掣肘,免得内部相争导致无功而返。
“既然休整好了,为何这几日没有人来向本将请战?”王舜臣凌厉的目光扫过众将,“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