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内宅,快到王骥老伯爷平时会客的那幢小楼之前,张佳木有意无意般的问道:“怎么样,最近几天入宫没有?”
“倒是打算再进去一回。”王增皱了皱眉,道:“你也瞧着了,一路上挂的牌匾全是御笔,太子殿下还格外赐了一副五福图屏风下来,也是殿下亲笔所绘,很下功夫。”
“这也是尊家。”张佳木带着一点羡慕,笑道:“别人家想有这么多,还是不成呢。象我那里,也就两三处有,我挂起来叫人瞧着,不要太丢人也就是了。”
一般的权贵之家当然都挂有御笔,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面,有客人上门,瞧着御笔牌匾多少也就能瞧着这家人的圣眷如何,所以也是极有讲究,马虎不得。
一般的文官大臣,能有一副御笔赐匾就是了不得,带了回家传世,象王家和勋戚亲臣家中,挂上十几二十处的,也不希奇。
“你家将来也少不得。”王增听了张佳木的话,讥道:“不要在这里假腥腥。”
“对了。”他警惕地道:“你问我这个干吗,我进宫谢恩,你瞧着也眼热?真真奇怪,你是哪天不进宫的人?倒来问我了。”
张佳木问王增进不进宫,倒确实是内有文章,这会儿自然是不能讲的,当下只是笑道:“你这厮现下怎么这么多疑,这样下去,我可真不敢和你说话了。”
他这么吞吞吐吐的,倒是让王增更是多疑,这厮天生聪明,举一反三的人物,说起资质来,是比年锡之和徐穆尘都强的多,换是这两人或是普通人,张佳木倒不会这么着,越是对聪明人,反而越是少说为妙,因为聪明人自己就会想,会分析。
果然,王增用狐疑的眼光打量了半天,自己突然噗嗤一笑,问道:“怎么着,你是想打听重庆公主的事吧?”
张佳木难得的老脸一红,他的这件事,勋戚亲臣之间都传编了。前一阵彭城伯夫人进宫说项,太后好象已经首肯意动,是皇帝按了下来,公主还小,张佳木也不很大,明朝人早婚的固然多,二十左右不婚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还并不着急。
虽然如此,这事也成了六七分了,所以王增拿来打趣,也不算太过突兀。
见他如此,王增越发肯定,当下笑的贼兮兮的,只道:“我这婚事毕竟还惊动不了真正的大人物,太子和诸王是不会驾临的,最多来几个公侯什么的,彭城伯夫人她老人家却是必定要来的,怎么着,我帮你问问,得便儿请老太夫人再进宫去,帮你催催,如何?”
“休要乱。”张佳木甚是狼狈,警告道:“这件事是皇上按了下来,老实说,可能也是皇上自有考量,你可不要自己找麻烦。”
这倒也是,王增颇为沮丧,只道:“帮你打听下消息,倒也不妨。”
“这个倒是随兄长的便就是了。”
张佳木笑笑,又将打算近期去西山猎狐的事说了,说完之后,便又道:“听说最近在西山附近又有皇庄,还修了挺象模样的别院,是不是?”
“这个我可不知道。”王增听了之后,只是道:“我可不管这些闲事,你的公务我可不在里头乱,倒是你赶紧的,我可是暗中答应了你未来嫂子,准得给她一张最好的上等白狐皮。”
“这就红口白牙的说上啦?”把该说的话全说了,张佳木心情大好,笑道:“你就等着吧,我过几天就去!”
第292章 用人之道
和王增说笑了一会,再到写着“芝室”的两层高的小楼上见了王骥,和老伯爷说笑了半个多时辰,再见了见王祥,这一次靖远伯府之行就算结束了。
在张佳木来说,这一天收获颇多,以往他算计都是长枪烈马的硬桥,今儿算是不动声色的摆了王增一道,只是,这小子怕是自己都不知道。
……
张佳木走后,王增倒是真的没有疑惑什么,第二天奉了祖父和父亲之命进宫谢恩,他虽然只是个举人,不过宫里倒是常来常往,没有什么干碍。
王增是午后进的宫,先去见皇帝。
皇帝今天早朝没甚事,午间用了膳,召了乐来听,然后打算小憩片刻,王增被带引进来的时候,皇帝正打算睡觉,随便说了几句,便道:“太子出力更多,去东宫谢太子去吧。”
王家和皇室的关系也算很亲近了,当下王增笑着答应了一声,便即打算告退。
“对了。”皇帝突然想起什么来似的,问道:“你最近有什么打算啊?”
“打算?”王增倒是吓了一跳,这种话题,最近族中的长辈倒是常问他,现在皇帝这么着,不象一国之君,倒象是自己家里的长辈一样。
他心里大为感动,当下想了一想,便小心翼翼的道:“臣打算婚后在家安心读书,等下科再考过。”说到这,王增笑了一笑,朗声道:“等中了进士,臣再为皇上好生效力。”
“嗯。”虽然王增的语气不是那么恭敬,不过国朝显官子弟在御前自然不比普通的寒门臣子可比,最少在典章制度上,是要比普通进士强的多,当下皇帝首肯道:“你的志向倒是不错,虽然是勋臣之后,不过,知道上进。”
“臣谢皇上夸赞。”王增眉开眼笑的道:“臣的祖父知道了,必定会开心的很。”
“老王骥啊……”皇帝也面露感慨之色,他道:“你祖父是个有能耐的人,你要学他,晓得么?还有,和他说,得闲进宫来,和朕说几句闲好也好,象他这样的老臣子,现下是不多见了。”
语涉自己祖父,王增正色听了,然后躬身答道:“是,臣知道了。”
“嗯嗯。”皇帝想了想,又道:“不过,你书已经读的够多了。前天,锦衣卫臣张佳木进宫来,和朕说起来你,特奏,请调举人王增入锦衣卫经历司经历,王卿,你意下如何啊?”
当今天子也算是极好脾气的人了,特别是对自己信任的人。现在京里还算平静,张佳木的锦衣卫工作搞的如火如荼,所以皇帝对张佳木的信任与日俱增。
这主要就是保密局等外派部门的工作很得力,外间各地的情形,每天源源不断的送到京师来,各官员的动向,各地的亲藩动静,派到各地的巡抚和监察御史,也就是巡按是否得力,各地是有雨旱灾旱等等,当然,也包括道路桥梁情形,甚至是米面蔬菜的价格,都是细大不捐,每天汇总了到锦衣卫,然后张佳木择其重要者汇编成册送入宫中。
所以,外间看锦衣卫似乎没有大动作,但在外间逮拿的不法官员和阴谋作乱者真不知道有多少,每天都有犯官和妖言惑众者落网,锦衣卫的监狱已经是人满为患,现在南北所都关押了不少人,而且全部是犯官,那些普通的百姓,或斩或流或徒,除了要犯之外,都是当场决断了事。饶是如此,锦衣卫的监狱也是快关不上了,如此得力,还没引发什么乱子,前朝这般抓人的时候,朝官们早就闹腾开了,现在却是不同,因为锦衣卫办事虽然狠辣,但该走的程序从来不省,该用驾帖就用驾帖,绝不省事,而且所抓官员多是情实铁证,人也说不出什么来,有此成绩,皇帝对张佳木极为满意信任,当然也就不必说了。
“好你个张佳木,竟然暗中摆我一道。”
王增心中大怒,他不大愿到锦衣卫去,这是早就和张佳木明言过的。原因复杂难言,其实他自己倒并没有太多抵触,相反,是家中亲人,特别是父亲极力不允。王祥现在是武职官,当年未曾中得进士,因此引为终生憾事,儿子聪颖多智,王祥自然是指望王增能够科考得售,将来成为大明名臣,这样才是仕途正路。
至于入锦衣卫,现在虽然张佳木地位一天稳固过一天,锦衣卫的权势也是一天大过一天。但王家人心里都清楚,将来朝官迟早会反扑的,从纪纲到马顺,多是如此。大家说起来好象是道义之争,其实,不过是文武之争,权力之争罢了。
这一场争斗,将来是必定要见血的,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王家已经是勋戚,犯不着跟着趟这种浑水,所以家族中人再三嘱咐,虽然和张佳木关系极为亲近,但入锦衣卫之事,则断然不许。
但现在是张佳木求了皇帝,皇帝亲口问着,如何推辞,却也是颇费思量了。
不过,就在他脑中苦思的时候,皇帝却又开口了:“你不要辞,张卿说的清楚,你中进士之前,在他那里帮一帮手好了。”
皇帝沉思了一下,又道:“张佳木前一阵子上过一个奏折,也难为他,现在大字写的不坏,而且说话条理分明,朕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才允了他调你入锦衣卫的事。不然的话,朕亦不来为难你。”
“哦。”王增来了兴趣,问道:“臣敢问是说的什么?”
“是说用人之道。”
皇帝这么一说,王增倒是吓了一跳,过了好半会功夫才重新接上话:“臣没想到,锦衣卫臣的文章做的这么大。”
要是换了一般武臣上这种奏章,那就是笑话儿了,不过,王增知道张佳木向来不做无聊的事,他上奏章,必定就是有的放矢,绝不会是胡言乱语。
其实张佳木早就不同于普通的武臣和锦衣卫指挥了,通文墨,写的一笔上等的馆阁体字,公文能自己写便是自己写,除了书经不通外,和文官大臣几无区别。这样的表现,自然也是皇帝更加欣赏他的重要原因了。
“他说,用人要广揽为先,慎用于后,再加以勤教,最后以严绳收束,这样的话,人才之盛,便不难获取了。现在以科举取士,天下读书人无不趋而为王所用,然而天下奇能异士何其多矣,又岂是通书经者?所以要量才而用,广揽招致,接着用其所长而屏其所短,然后因材施教,再以严刑束之,不使其犯错,这样的话,可收奇效啊。”
“哦,哦,果然是好奏议。”虽然皇帝短短数语,不过整个奏折的精要之处已经点明了出来。一般来说,皇帝即位或是改元,都会叫人上奏议,议的自然是大题材,如何强兵,如何富国,以儒家的学术观点来说,富国强兵不外乎首要是得人,有人才在手,则万事不愁。张佳木的奏议也是从这一点出发,不过却不是腐儒常说的那一套,相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