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军见羊祜要自刎都是大惊失色,转瞬间又是被蜀人暗箭所伤,不禁又是欢喜又是愤怒。这蜀军也逼人太甚,已经认输了,还不许人自己抹脖子?等到文虎一声巨喝,机灵的琢磨明白蜀人的意思了,蜀人这是要留羊祜活口!
当下几个身手矫健的七手八脚把羊祜从马上抱了下来,一边流着眼泪说对不住将军,一边把羊祜制服……
箭伤在身,羊祜负痛无法抵抗,愤怒之极频频呵斥众军。怎奈众人都是一般心思,要保住他的姓名,也不理平素见对羊祜是如何的敬服,只恐羊祜再做什么傻事儿,把他绑的结结实实。
刘禅与文虎君臣相视一笑,知君莫若臣。
平复了这一处的魏军,接下的道路便有了许多选择。可以赶赴长安去增援姜维,廖化等人,击退魏军。也可以转道宛城,攻取这南阳郡的重镇,从而切断许昌,洛阳,新野三处要地的联系。更可以倍道杀奔洛阳,偷袭魏家的后勤要地。毕竟潼关,弘农的魏军都是依靠洛阳来进行补给的。
无论选择何处,都要尽快决定,羊祜军败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到魏国,若是行动慢了,被魏人有所准备,那就失去了奇袭的效果。
……
刘禅在选择,吴军同样如此。施绩与留平等人商议数日,最终是决定向许昌进发。西线的蜀军和司马昭,钟会缠战,蜀主刘禅的军队也在西城一带迎击魏军,东侧是陆凯围攻寿春,陆抗攻取石阳,趁着四处开战的状况下进军魏国都城许昌是最佳选择。
一旦都城受到威胁,魏国君臣会是怎样的态度?各路人马退保许昌,调集援兵来救这是最基本的态势,也是必然的调动。吴国只攻击这一处,却使得魏国各地的军队都要受到影响,在战略上也是极为高明的做法。
南阳,义阳两郡陷落的消息早早传到了魏国都城许昌,本来暗喜司马氏吃了败仗的魏主曹奂终于也是慌了手脚。吴国十几万大军近在咫尺,许昌城中的魏兵似乎并不多,这该如何是好?
司马氏吃了败仗诚然让自己欢喜,可危及到魏家的社稷和自己的安危,这种事儿是绝对不能发生的。
不仅是曹奂发慌,许昌上下的大臣百姓都是感到惶恐。各地战事频繁,作为许昌门户的南阳与义阳两处大郡不到半月就尽数丢了,简直是骇人听闻。
司马炎愁眉不展召集众臣商议对策,许昌城中的兵力只有两万,南乡郡方面临时招募青壮也才凑出三万余人,其中两万多人都是新兵,战力不言而喻……
各处同时开战,而且迟迟没有击退吴蜀的消息,这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朝堂上群臣议论纷纷争执不休,有人提出了迁都到邺城暂避吴蜀的锋锐,有人则坚决反对,认为一旦迁都等于向天下人示弱,届时黄河以北恐怕都不会是魏国的地盘了。
司马炎做不了主,也没法做主,接下来的安排涉及到魏国的整体战略,这个主意只有司马昭拿。司马炎不敢怠慢,连忙把各处的军情和兵力部署写成折子,差人紧急送往潼关,让父亲司马昭决定。
公文送了出去,司马炎没有闲着,这种局势也是闲不得。吴军说不定何时就打将过来,据说吴人用的投石车和蜀人用的如出一辙,这是最为棘手的所在。许昌也是一座巨城,城中的人口超过了长安和洛阳等地,魏国各处官僚士族的家眷大部分都在许昌。
就算许昌只有两三万兵力,真要是守起来,凑足十万人守城也是不难。作为魏国的都城,城中权贵世家豪族的利益和魏国紧紧绑在了一起,振臂一呼之下人人都可上战场。这样的凝聚力绝对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再加上武库钱粮充足,四周水陆交通发达,和敌军耗上个几年不成问题。
关键便在于如何应付吴国的投石车,这东西把长安砸个一塌糊涂,巨大的杀伤力和震慑力是这个时代的人难以抗拒的。这本不是应该存在的东西,却偏偏被刘禅挖了出来……
……
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说的便是潼关。潼关雄踞秦晋要冲之地,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高原,内有数出天然沟堑为倚仗,是一处天然要塞。蜀汉人马和异族联军浩浩荡荡的进入潼关地界,沿途不断的派出斥候侦查魏军的动向。
攻克潼关除了用重兵,便是需要投石车发威。就算潼关是一座山,也有被砸平的时候。这个道理蜀人懂,魏人也明白,所以在野战中需要格外的小心防范,一旦投石车被魏军袭击毁灭,那么潼关攻略就不好实施了。
见到随同蜀军来的有这么多异族兵马,司马昭与钟会的脸色都不好看,却又暗藏着一丝兴奋。机遇通常是和危险并存的,蜀军强大的同时,其中自然也蕴藏着危机。只有智者可以看透,也只有智者可以触发和利用这危机,从而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蜀人来势汹汹,不可小觑,士季有何妙策?”司马昭问道。
“观其兵力蜀人不过四五万人,有此声势全靠异族为羽翼,若可剪除羽翼,蜀军不战自退!”钟会盯着城外的蜀军道。
“异族骑兵犀利,矛兵更是一绝,若想剪除恐怕不易。”司马昭瞄着钟会道。
“晋公成竹在胸,何须士季多言?”钟会哑然失笑道。
“知道我者士季也!”司马昭也是哈哈一笑。
异族军队善于作战,但缺乏耐性。潼关守个月余,异族人必会烦躁,那个时候便是魏人用计之时。不过蜀军的投石车乃是大杀器,潼关能否坚持得住还是个问题。好在潼关内的魏军也有十万之众,足以和蜀军放手一搏。
要知道蜀军不过才四万人,这四万人是眼下西线可以拿出的全部兵力,长安还有两万人只是充当后备军的角色而已。蜀人的兵力不断消耗,对于异族来讲蜀军的威信便逐渐减弱。从长远角度考虑,也不利于雍凉二州的稳固。
潼关的地势适合野战,也适合坚守不出。类似司马昭和钟会这样兵力雄厚的,大都是两者兼顾。地势来讲却是适合阻击蜀军,不过蜀军拥有大杀器投石车,魏军的阵地如何易守难攻,都顶不住天降巨石。
蜀军和异族军队在潼关城外择地屯营,主要兵力都屯驻在前方,防止城中的魏军突然杀出。司马昭和钟会毫不介意,打开了城门率领大军缓缓而出,没有突击蜀军的意思。
姜维很清楚要用异族军队作战,其利就在速战速决,魏人肯出战那是再好不过了。投石车在远方准备着,不过却不宜使用。魏军足有七八万人的样子,排开阵势以后范围极其宽广。而蜀军和异族军队虽然和魏兵对峙,但分出了部分兵力修筑营垒。
魏军遭到投石攻击,退入城中是来不及的,只能向前猛冲。蜀军没有完全的把握,而魏军为了保命拼死向前,这等于便向激发了魏军的斗志,增强了魏军的战力。一旦禁不住魏人濒临死亡的猛冲,蜀军败了不说,修筑的营垒和阵后的投石车都未必保得住。
兵败如山倒,越是兵力众多,就越要小心谨慎的作战,避免被人一击即溃!
(本书QQ群:212313047,欢迎大家阅读收藏本书,并多提宝贵建议)
第七十九章 吴魏激战(上)
七千魏兵上了自家的战船,乘风破浪的往石阳附近择地登陆。船上骑兵三千五百人,步卒三千五百人,乃是竟陵大半的军力。水上一直是江东称霸的所在,不过陆抗的军队集中布置在竟陵与石阳中间,竟陵的魏军能否击
败陆抗都是疑问,更遑论突破陆抗的吴军去支援石阳了。
竟陵地处江夏郡的西端,石阳位于东侧,这是一处死地。竟陵往西便是南阳,义阳两郡,据新野逃出的兵将叙述,陈骞战死,新野告急,死守竟陵没有什么好处,也没有任何的援军会来。
石阳面临同样的形势,桓禺镇守石阳也有年头,江夏郡每每遭到吴国袭击都是由桓禺打退,唯今之计还是先救出江夏太守桓禺再做打算的好。石阳的兵力和城池都要强于竟陵,与桓禺汇合后先行击败石阳的吴军,再转过身来和陆抗决一死战,或许还能保全这数城的土地。
战船在水面破浪前进却不顺利,远远的可以望见有吴国的战船在远处穿梭着。江东水军没有迎过来作战,可战火的味道早是人人闻得到。这个时候掉头撤回竟陵是不可能的事情,与闻名天下的江东水军交手,众人都是没有把握。
进退尽是死路,唯有奋力一搏!
从新野逃出的魏军以陈舆马首是瞻,陈舆不过十六七岁的少年,官职也只是一个都尉,但因其父是陈骞,所以得到军卒的拥戴和爱护。见到随行的三千多骑兵在船上颠簸,一脸痛苦的神色,甚至还有些军卒呕吐不止,陈舆便找到了竟陵水军的将领商议。
这三千余名骑兵在船上帮不上忙,又需要人照料,若是和江东水军交上手,不拖累众人已是难得。既然如此,何不择地将骑兵送到岸上,水陆两路去救石阳?
竟陵水军听得陈舆的建议也是大喜,于是和陈舆约定水陆两军各尽其力,务必要有一支人马到得石阳城下。
等把骑兵送到了岸上,竟陵水军如释重负,各自坦露左臂,以示和吴人奋战到底。陈舆等魏骑受其感染,找了一处茂盛的树林恢复了体力后,也是全力疾驰往石阳而去。
水平面上的江东水军由一点,逐渐便得越来越是清晰。观察江东的船只,似乎只是一只偏军,两艘巨型战船,余下的船只大小和竟陵水军的差不多。竟陵水军将领拔剑在手做战前动员:“国家危难之际,正是我等效死之时!今日之战唯死而已,切勿坠了大魏水军的声名!”
“宁死不退!”
“誓死不降!”
魏家水军被吴国水军压制几十年,往日里都是战略撤退,甚至根本不出动水军作战。因此众人胸中抑郁许久,都憋足了力气,眼下有放手一搏的机会,人人珍惜,士气高涨!
江东水军来的也不过三千来人,本来是驻守石阳一带看顾自家船只,护送往来补给的队伍。听闻有魏军从水路杀奔石阳,经过请命之后,这一支江东水军便来应战。
“敌船靠近!”魏卒瞭望到江东水军直冲了过来,连忙报告状况。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