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回人群之中。
何曾眯缝着眼睛见状暗叫可惜,这荣晦地位卑微却是狡辩成性,有此子在朝堂上一番唇舌拨弄,大可以挫败主和一派的气势。无奈大家同朝为官,谁不知道荣晦那不入流的言辞?因此对方直接派出重量级的魏舒出马,不过寥寥数言便让荣晦知难而退了。
“魏老此言差矣,想那刘禅鸠居中原不过数月光景,人心思晋,朝野动荡,如此形势下只需大兵压境,其内必然生乱,届时重夺中原光复故土大有作为,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不可以迂腐之论视之。”何曾微微张口,缓缓而谈,既然对方是大司农魏舒,想来也只有自己出手了。
魏舒展颜道:“敢问何老有何把握一击而定中原?库府钱粮全数拿出支援前线,恐怕也不过一年罢了。一年之后入不敷出,汉人届时反攻,用何对敌?”
问到这里,群臣皆是竖耳倾听何曾接下来的答复,包括晋帝司马攸在内皆是清楚钱粮辎重乃是攸关国家兴亡的关键。若是无法一年内攻克中原,晋国来年此时恐怕便是饿殍遍野,尸积如山了。
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即便主战一方对此也是抱有担忧,虽然立场不同,但大家都清楚问题的严重性。
何曾扫了一眼群臣,再看了看魏舒不由得笑道:“此次征伐何须一年之久?想我大晋兵将精锐,刚刚击退汉军士气正盛。反观彼方人心不安,顾此失彼,大军压境之下不占自乱奕!况且那姜伯约苟延残喘之辈,刘禅陷身川中一时难以抽身,中原还有何人是我大晋对手?”
这回答颇有鼓动人心之味道,却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何曾等主战派的自信。中原的局势不堪一击,内部的变化会导致汉军在边陲之战的败亡。对方从钱粮入手提出难题,何曾却是回答可以短时间达到军事目的,看似不冲突的回答实则暗藏玄机。
久不开口的卫瓘此时道:“事关重大,攸关国家兴衰,不可轻易而论。战者,不虑胜,先思败也!倘若事有万一,出师不利,反倒是激怒了汉人,失去了和平相处之机,岂非弄巧成拙,那时我大晋又凭借什么自处呢!?”
晋国的名将大都是汉军的手下败将,甚至公认的没有人可以达到杜预,羊祜,司马昭的水准。而汉军一方姜维与刘禅都是足智多谋之辈,就算病体缠身,就算不在中原,但留下作战韬略并非难事儿。
何曾提出了最好的结果,对于最差的结果却是只字未提。假如事情偏离了预计的轨道,晋国又要如何面对那时新的形势?卫瓘看出对方是想鼓动群臣,鼓动陛下,因此一针见血的指出弊端,使众人认识到事情一旦失败所要承担的责任与面临的后果。
晋帝司马攸听得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河内王司马伷在一旁却是微微摇头,脸色不佳。
何曾闻言笑道:“卫大人何以如此糊涂?谁不知汉人遇到麻烦,需要与我晋国言和平定内患,此乃缓兵之计也!待汉人内部稳定之后,这和平盟约又能保护我大晋多久?而那时交锋没了内患之汉军卫大人你又要凭借什么来抵抗呢!?”
谁都知道汉人本是没有言和之意的,否则就不会在裴秀出使中原之后发兵作战,袭击河北多处。
因此何曾所言附和眼下的形势,汉人之所以有和谈的意思,实际上不过是因为其内部遇到了麻烦,忌惮晋人此时发兵,所以才散布此等言论,借此来获取时间尽快的弭平内患。
晋人若是答应了,大可获得喘息之机,可来日一战是在所难免的,那个时候晋人的作战环境比起现在可就要艰苦的多了。
卫瓘胸有成竹的道:“汉人兵力远众于我大晋,不知何老有什么良策能够击败汉人?凡事皆有万一,假若战事不顺,又有什么方法能够避免我大晋不受战火波及?”
两国相斗自分高下,能够压制汉人进军中原是好事儿,但打不过人家反被汉人欺负到了河北,事情恐怕便向另一个极端而去了。
何曾不过儒生,哪里懂得韬略?被卫瓘问及此处只能回避话锋,可大家都听得出何曾只是看准了形势,并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若是战,必然要有行之有效,成功率甚高的作战计划,这样才可以让人放心的支持开战;若是和,便是要趁着汉人还没有平定内患之前,迅速的做出反应,如此可结盟安心发展国力。
事情其实只有两个选择,拖延时间谁都不想,可卡在这关键之处,又正是晋帝择后之时,各方关系十分微妙,便不好解决了。
……
辽东带方,数万异族欢呼不断,王戎在接受了大晋国书之后正是建国登基,并非称帝,而是称王!王国比起帝国自然是差上一级,但能够与晋国达成兄弟之邦,这已经是超乎预想了。
换做往日,这般的异族势力都是要委身晋国奉其为主才行,哪有称王自成一国的道理?
时过境迁,晋国利索的分出一城交给了王戎,这也算是彻底履行了两国的协议。从晋土运送来的物资钱粮也可以保证王戎这一波人稳定的生存与发展,这更是让人欣喜。
来而不往非礼也,王戎也是知机的人,当下派出了一支五千人的异族军队交给晋国掌控,算是表达自己的忠心,也是弥补晋军遭受的损失。毕竟辽东一战晋人出力,王戎得利,这事情若不解决,那燕王司马机早晚还是要借题发挥的。
拿了好处,王戎自然懂得化解利害,燕王得了好处虽然不多,但心中的怨气也就消了。
这王戎所建立的“戎”国,取其戎马之意,不减好斗之性,有此便知王戎心中杀伐之意。
积弩将军孟观看得亲切心中不由得暗自生疑,庇护于大晋统治之下,汉人也是早已撤走,这王国称号如此激烈,难道接下来辽东仍有用兵之处?!
以王戎之性格,绝不会无的放矢,不过此时也不是询问的机会,因此孟观做到心中有数便陪着燕王司马机返回辽东驻地。少了后顾之忧,多了强而有力的臂助,燕王的心情也是不差。
把王戎所赠与的五千异族兵马带到校场上几番操练,更是乐得心花怒放。这五千人步骑皆有,而且人人精壮,好勇斗狠丝毫不逊色于辽东本地征募的精兵。如此趁手的战力,燕王司马机简直是爱不释手,当下大肆封赏厚待,以图收抚人心。
便在此时,朝中使者又至,却是从辽东简拔兵将前往邺都。燕王司马机闻讯一怔道:“难道是皇兄要对中原开战?!”
好不容扫平了辽东,正是养精蓄锐的时候,朝廷征调各处兵马显然是要有大动作。燕王心中有些感慨,却是不敢多言,朝中事情自己多少也有耳闻,尤其是有河内王司马伷插手,自己身为晚辈如何敢多嘴?
这不仅仅是朝廷的决定,更是河北世家大族的决定,也是司马氏家族内部的决定,任何一处,都没有燕王插嘴的余地!
燕王颇为机灵的把到手的五千异族人马交付给了积弩将军孟观,使其带往邺都,如此也可显示自己对于南征一事的支持力度。那孟观是朝中指名点姓要前往之人,如此一来这辽东之事也就都落在了燕王一人肩上。
不止是辽东,晋国各处的兵马都在统一调动之中。在何曾与河内王联手之下,晋帝最终还是被说服了。由何曾带头出资赞助军中,各大世家臣属都是响应此举自掏腰包。
如此一来国库的负担减轻,也将对国内发展之影响减到最小,若无这般妥协那卫瓘自然也不会默许。
大肆聚集兵力是准备开战,也是试探之举。汉人收到消息做何种反应,中原朝野得知消息做何种反应,都决定着两国未来的走向!
第三百二十二章 试探(下)
“伯玉,此事甚是荒唐,堂堂大晋甫一建国,竟是依靠富户捐献而发兵,成何体统!?”魏舒年过八旬,此事满脸愤慨的持杖而坐,言语之间多有埋怨之色。
距离朝堂决议出招应对中原已经过去了半日之久,河北富户皆是得到了郡府传召,缴纳钱粮支援前线。大家闻讯都是愕然,国家出征自有国库调拨钱粮,大家也是缴纳苛捐杂税,此时此刻何以让百姓出资?
有的暴跳如雷,有的闭门以对,但经过人脉打听之后大家纷纷明白了这是本国首富何曾所提倡的,朝中高门大户都是毫不吝惜的捐献钱财,到了州郡这等规模的豪族富户又怎敢说个不字?
赶上你何曾家产无数,捐献一些不过是九牛一毛,可摊牌到了地方上谁不是伤筋动骨?怨声载道的是这些富户,可自己被人剥削了总要有替罪羊的,可怜各地穷苦百姓被本地的豪族开始大肆压迫剥削,一时整个河北闹得喧沸,都是埋怨发兵之事。
卫瓘也是手持竹杖坐在座中闭目养神道:“河内王强势加入,主战派气焰嚣张,我等据理力争也不过如此结果,陛下应允又能如何?”
魏舒叹气道:“哎……不说那征伐之事颇为漫长,各大豪族绝无可能长期投入钱财支援前线,单是各地引起的反应,恐怕河北又要大乱了……”
卫瓘颔首道:“事已至此,我等毫无办法,唯有盼望前方尽快得胜,如此河北还有一线生机。否则内外皆是一塌糊涂,你我将成他人笑柄矣。”
“陛下择后一事,此事过后仍是没有决议,伯玉以为陛下心意如何?”朝堂上事魏舒也是亲眼所见,自知已然尽力,话锋一转到了晋帝司马攸选后一事上。
依照起初的推测,是战是和的决定与选择谁家女子为后是颇有关联的。晋帝司马攸选择了何曾的主战一方,可并没有借此选拔自己准备选哪家女子为后。显然晋帝自有度量,但为臣者若是不能清楚陛下心思,在朝堂上反而会被人利用,成为陛下的绊脚石。
卫氏女贤惠貌美乃是上上之选,而何氏女雍容贵气同样是少有的女子。卫氏也好,何氏也好都是自魏国起便传承下来的大族,党羽弟子遍布朝野,威望甚高。不过何氏富可敌国,卫氏财大气粗比起何氏却是不如的。
那何曾绵里藏针,八面玲珑,圈子倒是比卫瓘要杂得多。而卫瓘为人刚正倒是得罪了不少人。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