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彝在此,胡夷莫要猖狂!”关彝率领千余汉军前来接应,见有敌军杀来不觉手痒,拍马舞动抢先一步杀奔敌军。
“哦?云长公之后,当得一战!”王弥双眼一眯,本欲退兵,见对方乃是汉末名将关羽的后人,不由得心中发痒纵马舞矛杀上前去!
银光一闪,青光迎来,长矛被青龙刀身隔住,火星四溅!二将毫无花俏的硬拼一招,各自赞叹对手武艺。
“敌将报上名来,关彝刀下不斩无名之辈!”两马交错关彝回马挥刀,长髯随风飘散威风凛凛!
“王弥是也!青龙刀名不虚传!”王弥翻身舞矛,豹视豺声,自有枭雄本色!
刀与矛绞杀不断,关彝刀带风雷之音,犹若青龙下凡,无坚不摧;王弥矛夹弥天杀机,好似豹跃山涧,处处逼命!二人你来我往大战十余个回合,王弥虚晃一招抽身而退。
“司马攸小儿既已降汉,你我两邦必有一战,改日定当领教!”王弥一声呼喊,率军疾退没了踪影。关彝也不愿意追赶,率领兵将追上晋帝司马攸一行人赶赴河边登船返回中原。
若是柳隐在此,必然可以评判出曹嶷与王弥之差距。曹嶷就算亲眼所见汉军杀来,亦不愿去想晋帝投降汉朝的事情。而王弥问也不问,做过试探之后便扬声远遁,二者性格大致如此。
“什么!?”河内城中,匈奴大单于刘渊闻各路兵马都未曾抓到晋国皇帝司马攸,不由得脸色一凛,杀气腾腾!
“大单于切莫动怒,晋国既已降汉,当务之急乃是拔出河北境内晋国残余据点,如此汉朝当师出无名。”重臣刘宣心知刘渊素来喜怒不形于色,今日如此脸色非是因为没能抓住晋帝司马攸,而是因为在河北境内未曾安定的这个节骨眼上,汉人竟然插手此事!
要知道据匈奴从中原得到的消息,汉朝方面在黄河沿岸的兵力始终未曾增加,而朝堂之上更是一派不准备用兵的消息。对于中原来说恢复生产才是首要之务,晋国的生死存亡与汉朝没有半分瓜葛。
坐镇许昌的汉朝大将军姜维更是曾经亲自表态不需要担心匈奴的发展,更有意在数年之后再行开战。
各方渠道得来的消息让刘渊甚是欣喜,可现实发差如此之大,刘渊怎能不怒?
“传令刘曜,刘乘,以及平原外围诸军,速速剿灭晋阳,平原,以及幽州残留晋军,不得有误!”刘渊也是非常之辈,压住怒火后边迅速做出反应,使各地兵马加速攻坚,务必在汉人起兵前平定河北境内。
“壶关城下我军折损极多,大单于是否要更换将领?”刘宣素来是不理军事的,但不代表心中没有挂记,此刻形势紧迫于是便谏言道。
那壶关是晋将祖逖兄弟坚守,异族联军攻击许久难破关隘。猛攻河内之役,异族更是设计好了埋伏等待壶关晋军自投罗网。不曾想壶关守军没有半分动作,从始至终未曾出关发兵配合作战。
可到了鏖战结束,结果传出之后,祖逖兄弟竟然在夜间率领三千将士悄然出城,夜劫异族联军营盘。最终虽然晋军损失不小仓皇退去,可异族也因此折损了过倍的人手。
“鲜卑族段部骁勇无比,可前往壶关攻坚。”大单于石勒想也不想,看着鲜卑族段部的族长段务目尘说道。那段务目尘似乎早有准备,当下领了军令便出去准备前往壶关。
在场的各族精英见状都是凛然,心知大单于此举不仅仅是因为段部参与了攻取邺城的举动,更是其在平原出工不出力带来的“惩罚”。匈奴大单于刘渊并不是一个小器的人,但段部的自保以及轻而易举的功劳不免让各个部族看到了投机的路子,若是不加以惩戒,异族联军必然因此而产生分歧,难以同心。
“晋国皇帝奔亡,晋国亦可灭矣,我等岂可再以大单于称呼主上?”北营大将王弥双眼放光踏步出列,环顾在场诸人道。
第三百四十四章 汉胡不两立(上)
晋国宣告灭亡,司马攸孤身一人被汉军接应到黄河南岸,欲哭无泪,悲壮莫名。举国数十万大军一战成枯骨,满朝数百文武官吏俯首尊新主,国家如此夫复何言?
国家兴衰,家族荣辱,皆系自己一身。司马攸心知凭借自己的力量终此生也难以复仇,唯有借助汉朝的力量才有机会报仇雪恨。因此在得知河内王的决定之后,便派遣使者带着自己的玉玺连夜投奔中原,请汉人发兵援助。
汉朝方面不敢怠慢,见那玉玺乃是真货连忙派人前往许昌通知姜维,同时聚集附近州郡的兵力做出紧急调动。姜维早已确认汉朝没有参与河北之战的立场,但晋国皇帝前来投降,总是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汉朝自忖中原元气未复,塞外联军锐气正盛,因此不愿意轻启战端。可司马攸不甘心如此收场,屈尊降贵,屈膝投降,这般举动大大超出了姜维的意料。要知道汉朝与司马氏有不共戴天之仇,多少年来更是声讨无数。
汉晋两国就算互不侵犯,可不代表彼此的态度会有所改变,不过是一时之需利益所及罢了。
即是没有发兵的准备,又不担心异族杀过黄河,因此黄河沿岸的汉军也不过是常规守军罢了。想从异族的口中抢回河内是绝无可能的事情,但接应晋帝司马攸投降,这确实必须做的。
于是在各方紧急调集之下,柳隐,关彝,罗尚等大汉边疆将领各引兵马在水军的协助下渡过黄河接应晋帝司马攸。那司马攸在河内日夜期盼甚是心急,一日没有消息传回,却是不敢轻易离开河内贸然投奔中原的。
假如汉朝不接受自己的投降,自己又自投罗网,这不是天大的笑话?以一国之君的身份无路可走投降汉朝,尚有几分言辞为自己开脱,不至于太自责。可若是硬生生的送上门去,这丑可就出大了。
好不容等来了使者,前方的晋军也是溃败,于是乎晋帝孤身跑到了中原,举目之下犹如返回故国,可惜却是汉家土地。
即便是孤身一人,代表的也是晋国。只是此时的晋国不过些许残兵在河北大地上拼死挣扎,整个河北大半都落入了匈奴人的掌控之中。汉朝方面自然是大将军姜维出面受降,一番礼仪程序过后便派遣队伍带着曾经的晋国皇帝司马攸前往川中去了。
威震一时的晋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野心勃勃实力更胜的匈奴人,此时在河北尚有晋军顽强抵抗,是救还是置之不理这是继续解决的问题。
大汉文武群臣议论纷纷,得不出统一的结论。主张前往救援的道理很简单,晋国已经投降,那些兵将土地都属于汉朝,既是本朝的兵将土地,大汉自当前往营救,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主张不救的说的也很清楚,河北遍地都是异族联军,汉朝要调集足够的兵马前往河北,不说是否能够杀到平原,晋阳,壶关,乃至幽州等地救援残余的晋军。一旦发动攻势侵入河北,与异族交战能否全身而退还在未知之数。
毕竟中原兵力要陆续抵达,而汉军已然出现过一次,匈奴人怎会不加防范布置重兵?
“晋国俯首称臣天下瞩目,我大汉既已受降,对晋人不理不问,岂非冷了人心,有损我大汉威仪?”江统仍在据理力争,当着群臣之面铿锵有力的说道。
何攀摇头道:“欲救晋人必须重兵征讨,待我等准备妥当,想必各地晋人早已被踏平。眼下各地民生方有起色,执意一战必是前功尽弃。非是我大汉见死不救,而是力所未及也,相信天下之人必然有所判断。”
“何大人这是何言?我等既已受降,又是按兵不动,难道要让胡人嘲笑我大汉么!?”争辩许久仍是没有结果,江统心知不说服何攀休想将形势扭转,于是脱口质问道。
汉人已经从匈奴人手中抢走了司马攸,对于接下来的晋军不加援手,如此作风必然被塞外之人嘲笑。江统这番意思,与不少武将心中所想相同,一时不少人应和着,现场再度嘈杂起来,更显得混乱。
姜维坐在府中闭门沉思,对于群臣之话语自己都听得清楚,若是这般争论怕是等到明天也没个结果。看这确实是棘手之事,就算姜维足智多谋,一时要做出抉择也是不易。
一旦开战关系的不仅仅是大汉朝的名声问题,更是牵扯到了汉朝立国的根本,基业若是因此动摇,那绝对是得不偿失了。救援河北的实际意义不大,但却是能够激励人心之事,想来想去姜维亦手轻拍头部,仔细思索着什么。
何攀仍是对于江统的提议毫无兴趣道:“胡人占据河北,我大汉乃天下瞩目,万民寄望之正统,正因如此才不可轻启战端。若是没有这份稳重,一旦因此有所闪失,岂非更是失了众望?兵戎相见并非儿戏,没有十足把握之前我大汉何必自损元气去争一时之长短?”
听到何攀的一番见解,在场文武又是有不少表示赞同。大汉的国力数倍于晋,自然是不怕胡人杀来。但匈奴能够三四十天的光景灭掉晋国,其实力也是不容低估。汉朝诚然无所畏惧,但面对如此凶悍的对手却不能没有顾虑。
没有充分的准备便与胡人开战,虽然应和了大众的愿望,但在战略上并不是高明的举动,而战事一旦不如人愿后继带来的危机恐怕比起按兵不动更加的凶险。因此何攀宁愿大汉忍耐一时,待中原有所恢复之后,再聚集大军与之开战。
江统也是据理力争道:“何大人此言差矣,胡人肆虐天下愤慨,正是民心可用!胡人新占河北,各地抵抗不断,我方占据黄河随处皆可发兵,内外用武匈奴比我等更加不利!此时发兵正是时候,何以言之蹉跎?”
在场的众人刚刚觉得何攀说的颇有道理,可听罢江统一番言辞,众人不禁又有了新的思考。汉朝诚然是未曾准备开战,一切尚须操办,但人心所向此时发兵征讨河北,中原百姓士族就算生活疾苦也是少有怨言,相反大部分都会鼎力支持。
如果说战争带来了中原的不稳定因素,但若借此来凝聚人心,中原会借此迅速稳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河北方面各地还有残余的晋军拼死作战,匈奴初灭晋国百姓亦是敢怒不敢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