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全(txt)作者:酒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 全(txt)作者:酒徒- 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今天总算出了口恶气。

    “师父,你们一伙大男人合起来欺负一个女子,胜之不武”,张正心见刘凌
走得狼狈,登时动了几分侠义心肠,旁边小声嘟囔道,“师父,你昏睡时,可是
郡主给你亲手熬的药”。

    晕,武安国手一软,扑通一下躺在床上。朱棣、徐增寿相视而笑:武兄,你
这回麻烦大了。

    武安国苦笑,以目前所知刘凌的脾气,估计今天吃了这个亏,少不得要日后
找回来。尽管心存恐惧,一丝久违的温暖感觉还是涌上心头。

    接连几天,预计中的麻烦始终没有出现,刘凌仿佛知道他的心思般,奇迹般
从他视野中消失,倒是徐增寿,来了几趟,把自己这位义妹的底细合盘托出。

    当年刘伯温淡薄名利,功成身退,本以为可以安稳地过个陶朱公般的日子。
谁知有人告他纵子抢夺他人田产。朱元璋最恨高官仗势欺压百姓,下旨有司严办。
刘伯温无奈,亲自上京阐述委屈。朱元璋也就把他留在京城,合计着等待案情水
落石出后,再放他回家。刘凌在家中半年未见父亲回来,欲效古之提萦到京城为
父鸣冤。人未到京城,其父刘伯温却已暴病身亡。徐达怜其身世,敬其胆略,收
其为义女。而朱元璋也觉得愧对刘伯温,又因为徐达受封王爵,所以特地赠了刘
凌一个郡主的封号。这刘凌胆色过人,又学得一身武艺,深受马皇后喜爱。皇后
常在人前说刘凌有自己年青时上阵杀敌的影子,有了这个靠山,刘凌行事自然更
随心所欲,全无一丝淑女状态,害得徐达常常为其终身大事犯愁。

    “师父,小竹是谁啊,为什么你每次昏迷都会叫他的名字”,张正心扶着武
安国,在院子中散步。

    “小竹”,武安国微微叹了口气,这孩子好奇心还挺强。“小竹是另一个世
界的女子,师父已经没见到她很久了,也不知她现在怎么样”。

    “是你说的海的另一边吗,她为什么不和你一起回大明”。

    武安国长出了一口气,为什么,很多事情,谁能说出原因呢。他拍拍张正心
的头,说道:“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没有理由的”。

    “那,她会回来吗?”

    “回来”?武安国摇摇头,来路在哪里呢,小竹,不知哪个有福气的人在那
边伴你。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回去。也许,这份感情也如自己的人生般,应该有
一个新的开始,武安国心中慢慢出现一个含嗔带怒的面孔。叹了口气,他低低的
问:“正心,你看师父老吗”?

    张正心嘿嘿的笑了:“师父,您一点儿也不老,我娘说过,男人大一点儿会
疼人”!

    这孩子鬼精鬼精的,武安国拍了拍张正心的头,笑了。作为二十一世纪来客,
他也不掩饰自己对刘凌的好感,但这个大明好像不流行写情书、约会之类的手段,
刘凌不露脸,不能私闯女子营帐的军规又是自己定的。托人做媒吧,又不知对方
意下如何,还真难弄。“溯逥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武安
国读的为数不多的文言书中,这两句偷偷的溜了出来,溜进他的脑海。

    “这回,估计能把妹妹嫁出去了,不知父亲知道后会怎样奖赏我”,徐增寿
在自己大帐里暗自得意,如释重负。

    随着伤口一天天长好,朱棣每天来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有时恨不得把会议搬
到武安国的病榻前。震北军分工细致的好处在武安国养伤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众人各司其职,大部份工作没有武安国一样井井有条。“一个好的制度胜过十个
圣贤”,朱棣现在深深体会到武安国当初不厌其烦的和众人讨论制度得失并几次
修改的苦心。“圣人这东西,或许有之,但几百年不出一个,每件事由圣人来决
策,可能做效率高些,但是一旦哪天圣人出了错,足以把以前的收获全部赔掉,
所以殿下就不必学那些古圣先贤了,遇到难做决断的事,分析一下前因后果,让
大家公推一个最可行和最可靠的办法就好。这样殿下也不用那么累”。想着这些
话,朱棣心中对武安国十分感激,虽然这些概念听起来不太合乎自己以前所学,
但照着做会减少很多麻烦,并且收益几乎立竿见影。所以让武安国闲着,朱棣觉
得实在是对不起自己,“能从武兄肚子里掏多少东西就掏多少,说不定这个宝贝
过几天就被父皇和太子哥哥抢去,自己是毕竟只是个王爷,没有权利留人”。

    燕王朱棣经北平的铜臭熏陶,商业头脑不止于此。在武安国养伤期间,他组
织众人商议治理新打下的领地办法时,居然通过了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本来这
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历朝历代都有人试过,问题是有土地多的人家不愿意多交税,
土地少的人家在官府没发言权,具体土地多少,官员们也弄不清楚,所以不试则
已,每试必败,并且导致变乱。辽东则不然,刚打下的地方,土地都是通过朱棣
之手卖出去的,本来就留有地契的底子。辽东的土著,没逃走的,被强制到官府
登记自己的土地,官府巴不得他们隐瞒不报,不报的田产全部算无主之田,可以
再卖给关内百姓,以实军饷。按出兵前的约定,关外土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但
买卖时必须到官府登记,由官府监督不得低于当地土地的一般价格。

    “北地地广人稀,若按中原办法按人头收税,则官府无以自给,故施摊丁入
亩之政”。在给朱元璋的信上,朱棣如此解释。但是关于土地兼并,他仍然有一
些担心,大明立国以来,吸取前朝教训,打击豪强,抑制土地兼并,以防百姓失
去土地后发生叛乱。朱棣从小,就被父亲及几个老师灌输这种思想,现在虽然在
关外行一时之计,但对其后果也心存顾虑。当他拿这个问题向武安国请教时,武
安国想都不想就告诉他,如果开矿、办工厂和商铺比当地主赚钱的话,就不会有
人在去打农田的主意。常人都是利益驱动的,没好处的事鲜有人干。

    利益驱动理论朱棣是深有体会的,北平等地的商队不顾战争风险,紧紧跟在
军队后面,没等地方治安稳定,就风风火火的做起生意来。如果不是利润可观,
谁会冒这个险。蒙古人治理辽东百余年,从中原迁徙来的百姓都没近一个月多。
经过深思熟虑,朱棣下令新攻占的城市把高丽人逃走后无主的房屋低价卖给了当
地百姓,但是,前提是他们必须是汉人,假的也算。卖屋所得被用来平整街道,
兴建怀柔义学一样的公共花园。

    “管你以前是女真、契丹还是蒙古人,做大明百姓嘛,自然有做大明百姓的
好处,我就把好处放在你眼前”。望着府外热火朝天的施工百姓,朱棣得意的想。

    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人才缺乏,朱棣恨不得让北平书院的学生全部提前结束
学业。辽东虽地处偏僻,但民间“贤达”一划拉也一大把,问题是“贤达”们书
没少念,就是没几个识数的,加之朱棣觉得他们给高丽人跑腿,枉读了圣贤书,
打心眼里厌烦,所以新打下来的地方官吏稀缺。

    “不行,成熟一些的学生被海关挑得没剩几个了,地方上的各行业还要留一
些,否则我们等于杀鸡取卵,况且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做官。那些去年才入学的,
还没学到什么东西,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听到朱棣想大批抽调未毕业的学生,
武安国当即否决。“不如采取这样的办法,前几年我朝科举曾经积累了一批士子,
先补充过来。我们再重金聘用老师,在辽阳办一个同样的学校,教他们基本的数
学功夫”。

    朱棣苦笑了一下,低声道:“武兄有所不知,因为一些举子勾结考官作弊,
本朝这考试时断时续,没积累几个像样的,并且其中读死书者居多。这关外之地,
武将们是职责所在,不得不来,文官们自古把这里当做发配的地方,以为来了就
会死。胆小的恐怕没到地方就自杀的都有,谁愿意来做官啊!”

    “还有这种鸟事”,这回该武安国吃惊了,为了不到边塞来当官而自杀,这
可是大大的奇闻。这倒解释了自唐以来,辽东这块富庶之地为何一直未能融入中
原。底层百姓来了,传播不了太多中原文化,而文化的代言人,又不愿意来此地
冒险,久之,这里就成了少数民族的乐土。“不行,我们就是骗也得骗点读书人
过来,虽然他们迂腐了点,但毕竟还能传播点汉字”,武安国对朱棣叮嘱,又有
些像自言自语。

    “难,父皇为什么这么顺利就恩准了李陵的卖地之策,就是看中了此策可以
让中原百姓自愿迁往关外,那些读书人,都是觉得离京城越近越光荣的家伙,让
他们到外地做个官,他们就觉得深受委屈,来这里,除非派人去锁了。就是北平
经这几年的变革,才有些不一心想面圣的”。朱棣摇头,对当朝的一些学者,他
心里本来就有些看不起,在北平待了年余,目睹了北平的变化,更加深了他的坏
印象。这些读圣贤书的人嘴上说是胸怀天下,实际上心胸狭窄得除了自己的利益,
根本容不下其他东西,所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当官,当更大的官。至于能否做
些实事,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像武安国在北平所做这些工作,他们一辈子
都不会想到,更不要说做出来。他们口中,总是圣人如何,圣人之世如何,问题
是圣人之世如何,谁也没见到过,还不是随他乱讲。至于圣人,朱棣有时不明白
为什么连郭璞这样的贤吏为什么也遇事都把圣人搬出来,虽然他所解释的圣人和
别人的不太一样。这圣人在世时,整天到处逃窜,战国七雄,没听说哪个是听圣
人之言而强大的。倒是徐国,执行圣人之策不遗余力,结果几年就亡了国。为什
么人们对这些都视而不见呢?这些话他不愿意说出来,作为王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