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泰出去回电,蒋方震面色稍稍犹豫,牙一咬还是开口道:“扶国,段芝泉在兰州坐镇,徐又铮在库伦呼应,两地坐拥十余万大军,天高皇帝远的,不可不防。”
方剑雄诧异的看了一眼蒋方震,心道这个话肯定不是出自他的心思。蒋方震这个人,是不会用这种心态来琢磨人的。那么这话是谁让他说的呢?
“呵呵,今非昔比,国防军的大规模调动,哪一次能离得开总参军令?我琢磨着,这话不该出自百里兄之心吧?”方剑雄也搞试探那一套,直接就问。
蒋方震多少有点尴尬,毕竟背后说闲话的时候很少。呵呵的笑了笑,也不解释,也不辩解,也不回答。这个态度,方剑雄心里猜到了五六分是谁在他面前说这个话,没有证据就当没听到好了。就算有证据,又能如何?
不过有些人在拉拢军队,并试图分化挑起军队内部矛盾的作法,肯定是不能忍的。表面上看着是出于好心,实际上则未必。方剑雄心里很明白,有人对当前民国的实际权力形式肯定是不满意的。
“百里兄的担心也不是没道理,不过我对芝老有信心,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眼下军事问题的当务之急有二,一为安定蒙、新人心,加强边疆防务,二为两地的交通建设,在铁路难以快速奏效之前,公路修缮要先开动。”方剑雄转移话题,回到正事上。
蒋方震也恢复常态,走到墙面前,拉开布幔,看着地图道:“从军事角度看,库伦在手,随时可以截断西伯利亚大铁路。眼下欧战,俄国人无力分心,将来必然有动作。我们要抢在之前,强化军事准备。现在两个工兵旅和晋商的作用凸显出来了,可以在苏赫巴托尔、恰克图一线,构筑一片坚固的要塞,拓宽道路,常驻一个要塞守备旅。只要守住这一片,攻可以随时截断西伯利亚铁路,守则可以坚持一到两周的时间,等待增援。至于修要塞所需的物资,交给晋商采办,前提是质量必须有保证。这样一来,首先是商路通了,便于稳定地方,其次是军需开销人力开销可以大幅度的减少。”
因为明末勾结野猪皮的关系,方剑雄心里对晋商真没太大的好感。不过不能总是用老眼光看人嘛,现在是民国大一统的时代了,管他什么皮,都是民国的公民。只要遵纪守法,就必须公正对待。不要搞区别对待就行,什么优待政策,见他妈的鬼吧。
安定了蒙、新,战略上对陆地上最大的威胁呈可以随时攻击的态势,这就所谓的积极防御态势。这种积极的防御态势,反过来为东北的长治久安争取了有力的外部条件。当然,这还不是全部的防御战略构想,还有最后一部分没有到实施的时机。
不管怎么说,随着两地出兵的顺利,方剑雄把目光再次转向东北。
“保卫东北,建设东北。”《国防时报》2月3日头条标题,主要内容为东北物产丰富,盛产煤、铁,具备大规模钢铁工业开发的条件。农业上盛产优质大豆,土地资源极为丰富,政府当组织移民,开发东北工农业……。(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百八十二章 经略东北(7)北周
一秒记住【风雨小说网】。44Pq。,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连续不断的舆论造势,为大规模移民东北铺垫之后,一场针对性很强的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同时,一百多支打着旗号“东北移民工作队”的队伍,开赴河南、苏北、皖西。
充分的舆论造势之后,东北移民的项目没有收到太大的阻力。说穿了很多事情就是一个利益取舍的问题,尤其是江浙两省,生机勃勃的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使得一些传统的士绅,不得不在土地收益和工商收益之间取舍。更不要说,破坏租佃法案带来的后果很严重,虽然不用去坐牢,但是个人及家庭成员的仕途过程中,将被作为一个重大的污点牢记。
大总统府的大门停了十几辆车,进进出出的一派忙碌景象。周学熙从车上下来的时候,表情淡然。袁世凯下台之后,周学熙这个天津第一大商人,曾经的北洋财政操盘手,选择了回归周氏实业。近代史上曾流传一个无从考证的说法,“南张北周”,南张者,张謇尔,北周自然是周学熙。不论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可以肯定是的,张、周两人,在中国近代史的工商业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
此次赴京,系受大总统孙宝琦电邀。民国以来重工商,作为北洋举足轻重的工商业巨子,这几年周学熙一直很小心的回避着政治。北洋轰然倒塌,他这种就是肥肉型的,新的势力登台,还不往死里收拾你?看看盛宣怀的在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下场就知道了。
周学熙判断,越是蹦跶,肯定越倒霉。所以这些年一直深居简出。周氏实业在一些方面,也采取慢慢收缩的办法。总而言之,周学熙希望藏拙以自保,也希望某人看在安徽老乡的面子上,不要把周氏实业当蛋糕切。
那么实际上呢?方剑雄先收拾的是梁士诒,对周学熙视而不见一般。也没人去找周学熙的麻烦,方大帅的亲信幕僚出身的李慕言,在天津也没怎么地周氏实业。只要正常经营,正常纳税。就一点事情都没有。
坦白讲这个待遇,一度让周学熙很惶恐,这明显不是历史发展应该有的节奏。方大帅收拾北洋旗下的第一巨富,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么?没有政治力量作为保护手段的财富,那不是跟小孩子抱着金条走大街上一个道理么?
周学熙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大概今天会有个结果。所以周学熙很淡定,这些年往洋人的银行里存的银子,就算没了周氏实业,周家人也不至于过不下去。
停车下来,官家上前去抵帖子,顺手递给门口卫兵一小捆票子。卫兵眼珠子一横,飞快的塞回来道:“念你是第一次。就不跟你计较了。再有下一次,我抓你送官。”
稀里糊涂的官家回来,很不解的跟周学熙说起这个事情。周学熙也是一阵愕然道:“大总统御下严格至斯?果真如此,民国兴旺指日可待也。”
等了一会。里头顾维钧出来了,拱手大声道:“缉之前辈,大总统有请。”
“烦劳少川了!”周学熙客气的拱手回礼,两人都有在袁大总统手下干活的经历。所以是认识的。虽然没有往来,却也不恶对方。
顾维钧在前带路。穿过熟悉的院子,周学熙神色有些恍然。沿途几个正在等待大总统接见的官员,送来羡慕的眼神,周学熙似乎又回到了当年。
“缉之,一路可好?”孙宝琦站在院子门口的台阶上,笑眯眯的等着周学熙。以现在孙宝琦的身份,能够做到这一步,这个面子给的算是天大了。
“学熙见过大总统!”周学熙有点脑子不太转的动了,孙宝琦当年是被袁世凯排挤出山东的,心里对自己这个北洋袁氏的亲信,岂有不怨恨之理?恍惚之间,周学熙上前见礼。孙宝琦笑着摆摆手道:“都是故人了,不用如此大礼。我们边走边说,坐了一天了,走动走动。”
孙宝琦说着在前漫步,周学熙识趣的落后一步,小心翼翼的跟着节奏。
“缉之啊,早该请你来坐一坐的,奈何事情太多,分身乏术。”
周学熙听了这个话,有点无言以对的意思。拍马屁不是不会,不过肯定没啥正面的效果。孙宝琦这么老成精的,在他面前就不要装神弄鬼了,还不如安心的听下文。
“去年冬天,有人在我面前说了些你的话,这个事情我跟扶国说了。你猜扶国怎么说来着?”孙宝琦站住回头微笑,周学熙心里一惊,他可是很清楚,这国家谁才是当家人。
“愿闻其详!”听到方剑雄的时候,下意识的周学熙腰身弯了一些。
孙宝琦微微一笑道:“扶国说,单单就‘以滦制开’一事而言,动谁都可以,就是不能动周学熙。我再问为何?扶国说,庚子年后洋人横着走,周某人有胆子以滦州包围开平,何其长志气也?”
说罢,孙宝琦站立回头,笑眯眯的看着周学熙。此君先是呆滞,接着忍不住的鼻子发酸,抬手擦了擦眼角,竟一发不可收拾的泪流满面,久久低头不语。良久,周学熙拿出手帕,擦干脸面,拱手正色道:“大总统,扶帅有何差遣,学熙水里火力,绝不皱眉头。”
所谓“以滦制开”的旧事,指的是庚子年拳乱之时,英国人强占了开平煤矿。袁世凯讨要不得,周学熙出个主意,搞一个更大的煤矿,把开平煤矿包围起来,拖死英国人。这个煤矿就是滦州煤矿,滦州和开平之间的贸易战,打的是两败俱伤,两边都不讨好。英国人眼看撑不下去,决定同意周学熙收购开平之前,风云突变,辛亥革命爆发。朝廷岌岌可危,北方港口各国军舰拉响警笛,仿佛又重现11年前庚子国变的凶险景象。滦州公司的股东们生怕再次出现当年被洋人枪杆子夺走煤矿的悲剧,匆匆同意再议合并。于是,主客顿时易位。11月,开平、滦州达成“合办条件协议十款”,同意合并成中英开滦矿务有限公司,股权对等平分,利润则由开平得六成,滦州得四成,管理权由英方把持。
周学熙作为此前滦州煤矿的大股东,每每念及此事,心中郁郁南平。今天被孙宝琦提起,自然是悲喜交加,不能自抑。
“缉之,请你来谈不上差遣,而是有一桩买卖,我觉得你来做最合适。”孙宝琦笑着继续往前走,进了一个亭子,坐下后一指对面。周学熙先拱手,后落座道:“不知是何买卖?”
孙宝琦笑道:“扶国要开发东北,打造一个重工业基地。欧亚集团计划在鞍山建钢铁公司,从美国引进设备,预计五年建成一座年产量二百万顿的钢铁厂。炼钢要焦炭,焦炭离不开煤。本溪煤矿原来是日本人在做,现在民国收回了。你要是愿意,就去办这个煤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