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多灵异手记-03-铁牛重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那多灵异手记-03-铁牛重现-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完她的领导之后,林翠又盈盈站起来,手捧酒杯脚底有些发虚地转到我面前,一手扶着我的肩膀敬我酒。我说:“林翠,你少喝点把。”林翠已经开始说四川话了:“喝,我们四川人,喝酒从来不拉西摆带……”我后来共计被她不拉西摆带了四次。
散席的时候林翠已经横倒在椅子上了,俞建国朝我笑笑说:“小翠平时从没见过她喝这么多酒,今天看到你喝得特别殷勤,呵呵。”
于是我自告奋勇把林翠架上出租车送她回家,车子开起来司机问我去哪儿我才想起来不知道林翠家住哪儿,看来我也喝得有点晕了,只好硬着头皮打电话给俞建国问。出租车上林翠一只手搂着我的脖子,脑袋靠在我的肩膀上。车停的时候我心里开始抱怨,都江堰怎么这么小,开这么一会就到了。
第二天6:30,手机闹铃就把我叫醒,不知是因为常年做记者不习惯起那么早,还是昨晚我喝得也有点过,太阳穴隐隐作痛,,左眼皮也一跳一跳。“俗话说”里这种情况是预示着招灾还是进财,我已然记不清了,不过事后想想,若把这也当成一种征兆,则有些太小看这次碰到事情得奇异了。
当天我来到现场,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俞老,看他的气色昨晚也没睡好,但今天是搜寻铁牛的重大日子,俞老身负重责,面色严峻多于憔悴,整个人像一根弹簧似的绷得紧紧的。正因为此,本来我并不想去打扰他,但现场一整圈转下来,却不见林翠的身影,看看时间已近七时半……我决定提前开始对俞老的采访。结果开头第一句时这样的:
“俞老,您今天看到林翠了吗?”
“哦,她呀,今一大早打电话来说昨天喝酒喝多了,头痛,今儿不来了。”
听他这么说我略有些后悔,昨天是不是劝酒太勤了?这一分神,下面的话我就有些没听清。
“……既然来了,就一块儿上船吧。”
“哎。”我忙应着,稍后才反应过来俞老让我上的是装备精密声纳和金属探测仪,以便寻找铁牛的搜索船。这样一旦发现铁牛,我就可以第一时间报道。我不禁对俞老心存感激。一面抓紧上船前的时间再检查一遍手机电池和信号。笔记本昨天忘了充电,但之前用得不多,对付一个多小时当无问题。
船是当地研究局所有,看起来下水没几年,新得很,排水量大概七八百吨,但我那是按照黄浦江上的拖轮衡量的,可能偏差会不小。由于在进行搜索工作,船航行得极慢,人站在甲板几乎感觉不到移动。
这次采用的截流方法是古法截流,即使用杩槎、竹笼这些古老的断水工具。
杩槎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角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黏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
杩槎扎成后,最关键的是如何投入水中,每个杩槎都重达2吨以上,要把它们投放到江心,并且保证每个杩槎都按照原来的位置,每个杩槎的杩脚都必须在水底紧靠在一起。才能保证截流效果,整个工序的关键,就是要有老练的指挥者,凭着经验由肉眼穿透那深不见底的江水给杩槎准确定位。
而之所以不用现代化机械,而是采用两千多年前的古法截流作业,是因为都江堰既是重要的水利枢纽、也是著名的风景点。如果动用大量的机械在此施工,不仅耗时长,影响自然景观风貌,而且现代机械作业后留下的泥石结构的拦水坝在截流后不易拆除,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古法留下的杩槎、竹笼等临时的拦水设施,属于易拆除的木石结构。而且耗费低廉,据估计只需一百多万元人民币,而用大型机械操作少说也要500万元。
我上船的这天,杩槎已经下到了河道里,只见岸边的船工搬运着3米宽、4米高的竹篱笆,还有装满黄泥的塑料编织袋。只等10点45分一声令下,就先将竹篱笆插到杩槎之前,再从两侧把黄泥口袋投入江中实施断流。
所有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岸边还准备了庆祝的气球,看样子是要搞个工程庆典。一旁的车辆也不少,想来来了不少领导。我身在船上,免去了那些个琐碎事情倒也乐得清闲。
我如此无所事事地坐了近一个小时,原本随时准备发稿的战备心情也松懈了下来。就胡乱想了一下铁牛的事情。我记得资料记载铁牛有六万斤重,如此庞然重物,当初又是作为分水鱼嘴沉入水中的,即使遭遇万年洪水也不至于被冲走太远,按照正确位置探索,当不难找到。于是我就对俞老提起了这个问题。
俞老回答我说:“铁牛的确不可能被冲走太远,但是元代记载里对放置位置描述得不是很准确,到了今天,附近地貌也已经有了很大改变,要搜索的范围也因此会扩大,加之历年泥沙、杂物的掩埋,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
莫非是我想得太简单了?这一找恐怕就要十天半月才出得了结果。
“你急着发新闻我知道,”俞老继续说,“我们也都希望今天就开张大吉,但也充分估计到了困难,是准备找上个三五天的。”
还好是三五天,比我估计的十天半月好多了,也许我还赶得及回去讨一张大师杯赛的票。
我正暗自庆幸,突然感到一阵奇怪的眩晕感。虽然这只是以后多次类似感觉中的第一次,但当时这种感觉真的很古怪:这是眩晕没错,但又好像不完全来自我自己的头部,虽然没有观察清楚,但隐隐觉得周围的人在这一瞬间,似乎与我有一样的感觉。当然,谁都没有向我证实这一点,我也不会特意去问。于是这在当时就被我作为一种普通的短暂晕船来处理了,见鬼我小时候天天坐摆渡,在黄浦江上可是从来不晕船的。
算时间应该就在这次小小眩晕之后两三分钟,突然听到有人用当地话大叫,船上的汽笛也一连响了四声,接着就听见船尾传来“扑通”的落水声。
来到后甲板,发现原来是有人落水,船上原本准备参与铁牛探测打捞的工作人员已经有三个下去救了。
我正对这里的人那么热心,一人落水三人去救感到赞叹,琢磨着是否能当弘扬社会新风尚的花絮发,才发现救上来的人是个年轻女子。难怪。
下水的人有两个拖着那女子,另一个被甩在后面根本帮不上忙,船舷上扔下带绳索的救生圈,这是成了起重工具。他们先把溺水者拦腰套在救生圈里,让船上的人拽到接近船舷,再从救生圈中把人取出来抬上甲板。救人者也如法炮制,脚蹬船壁,半靠人拉半靠自己地一一上了船。
拉上来的女子穿着浅绿衬衣,在这天气显得十分单薄,被水浸透以后颇有透视效果,此时若冲上前去发挥我的人工呼吸知识,想来是要被人群殴的。其他人估计也是一样想法,所以当溺水女子躺在甲板上以后,场面倒不像方才那样七手八脚的纷乱,而是谁都站出一定距离,给船上应急的医护人员很自觉的让出了一条路。
当溺水者湿漉漉的头发被从脸上捋开以后,我几乎惊叫出来,那赫然是小翠!
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林翠不是说喝多了在家休息吗?怎么会穿得那么少到了这里?而且即使来了也应该马上就与工作人员联系,怎么会掉进了水里呢?难道是遇劫?不知道被劫到没有?
这时俞老已经跨步过去到了林翠的身边,低声问着医护要不要紧。我看到他的脸色也是满脸狐疑。
医生初步诊断林翠只是呛水导致短暂窒息,并无外伤,经过简单的人工呼吸(我也会呀)以后林翠咳出了几口水,睁开了眼睛瞧了瞧四周,随即又昏睡了过去。
我就站在俞老的身边,林翠的动静我都看得清清楚楚,尽管她醒来只有片刻,时间上仅仅是几秒钟,但我有自信可以看出她醒来的几秒里,流露出一种惊讶的神色,我从没有落过水,也从未看见过抢救溺水者的现场,所以无从知道,这种惊讶是不是可以用“落水被救,发现自己仍然活着”来解释。如果是名侦探在场,也许会把这桩事件定为一件推人落水的谋杀案,而被害人的惊讶眼神是指认凶手的重要线索。但是我几乎可以肯定,林翠的表情是惊讶而不是愤怒,也没有针对我们中的任何一人。
当然这只是我一瞬间的感觉,随后的注意力就和其他人一样,被转移到工作人员如何让船靠岸,用备用踏板当担架把林翠抬下船。
这一过程中俞老充分体现出镇定的专家风范。他一方面指示探察人员中断现有工作,把各项数据分类保存,以便送走林翠以后能马上重开工作,一方面时时留心看林翠的状况,保障了没有一分钟治疗时间被人为地耽搁。
尽管俞老显得如此冷静,我还是听到他在喃喃自语。
“俞老,您刚才说什么?”
“哦,我是说小翠这孩子水性很好啊。还代表局里参加过系统里的游泳比赛,就算失足落水……再加上昨晚有点喝高,可也不至于被冲到江心要人救命啊,难道说……”
我听到俞老说到“再加上昨晚喝高”就脸红了,根本没心思想他说的是什么。
“俞老,昨天是我不好,待会儿我陪她去医院吧。”
俞老见我这么说,随和地笑了笑,说:“怎么?有异性就没党性了?就把岗位工作给撂下了?”
“哪儿能呢?”听他这么一说我更急了,“我这不是担心她吗!林翠要是真有个什么……我能安心吗?!”
“呵呵,去吧去吧。那孩子不会有事的,到了医院多陪她会儿,等她醒了问问她怎么回事。”
“嗯。”我心中感谢,俞老不愧是宽厚长者。
就这样我得以搭上了研究所的车陪同林翠前往医院,临走我当然没忘记加一句:“俞老,断流合龙什么时候成功,第一时间通知我啊。”
“放心吧,我打你手机。”俞老在船头应着。
当时我已确信合龙一定会很成功,而铁龟铁牛多半也会找到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但万万没有想到会那么快,更没有想到,这个消息我本有机会比俞老先知道……
医院离江边只有15分钟的路程,我坐在车上甚至都来不及好好体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