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息传回公司的时候,全公司哗然,而我却震惊了!小王开车经过河南某桥的时候,大桥垮塌,车坠入桥下,小王当场死亡!
对这件事情,我久久不能释怀,也无从得到解释。只是偶然想起当年读书的时候,遇到的那个僧人,曾经和我说过:施主,你佛缘不浅,才能见身前身后,多集善缘,自然神佛护佑。
☆、第一章 奇异的毛竹林(上)
在读书前,由于家庭困窘,我是一直被放在姥姥家抚养的。
姥姥家在乡下,远离县城。坐车要弯弯曲曲走好久,逐渐的,商场不见了,高楼不见了,平房不见了,周边郊区的农村也不见了,以及远郊的耕地也不见了,车就进了山。车在山路上走,就像一个年迈的屎壳螂,颠簸不停。一会儿上了盘山路,太阳从山顶照下来,暖烘烘的让人想睡觉。到了山顶,大风呼呼的刮,车在马路上左右摆,司机死死握住方向盘。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如此弱不经风,大家坐的都不是车,而是一个纸糊的棺材。
车到了山谷,风也不见的小,但是没有阳光了,阴森森的,气温骤降,车里的人都紧紧的缩着,刚才打盹的也惊醒了。再经过一条河,跨过桥,就能看见偶尔出来放羊放牛的山里人了。车往前走,不久就到了镇子上,这个镇叫做利民镇。车的终点就在镇上,要去姥姥家,还得从镇上沿着山脚继续步行,空气中逐渐有了青草的清香和家畜粪便的味道,经过几个村庄,绕过几座山,夜幕就降临了,这时候能远远看见一个孤零零的村子坐落在远处,那时候村子还没通电,零星的有几盏煤油灯照亮纸糊的窗户散漫出微弱的黄色光,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一般都是父母当晚把我送下,第二天凌晨就又赶着去镇上乘车返回县城。第二天一觉醒来,早就没有父母的影子了,知道哭闹也无济于事,所以我就省省吧,现在面对现实才是当务之急。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而又无奈,就像一个远嫁的新娘子一样,孤立无助。好在姥姥还是很疼我的,家里还有两个没结婚的舅舅整天带我玩,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
都说城乡差距很大,但是我从城里人变成山里娃,也就是坐一天车的事,不到一周,就和山里的小伙伴们熟识了,经常一起玩的有张三,李四,王五,赵六……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此处的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不是路人甲路人乙跑轮套的代称,而是却有其人。在这么偏远的小山村,又是八十年代初,计划生育基本管不到这里,这个村子的人有的几代人都不会走出大山,世世代代在这里种地。上户口?身份证?结婚证?在这里没用。村长家都生了五六个娃呢,所以一般家里生个七八个孩子是很正常的,谁也不会说什么。再加上一出门望不尽的山,耕不完的田,基本没有节育的必要。虽然落后,但真是世外桃源的所在。
废话不多说了,接下来就着重说说这个村子里,和村子附近的几个敏感或者说是比较邪门的地方。首先,就是村西头那片毛竹林。
要说这片毛竹林,首先得从这个村子的历史讲起。这个村子,四面环山,山与山之间,有这么一小块窊地,村子就在这块窊地上,由于村民最早都是李姓,所以村子就叫李家窊。后来附近山脚下的刘姓村子被泥石流掩埋,死了大半,幸存者就近迁到了李家窊,从此之后,李、刘就是本村的两个大姓。到了近代,随着婚嫁和部分流亡的人定居到这个村,杂姓才逐渐多起来。
关于这片毛竹林的故事,就发生在李家公子和刘家小姐身上。时间应该是解放前,当年李刘两家算是村里的大户,门当户对。而村子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人口接近500。一个丰收年后,村正牵头,让各家捐钱,在村子中间的平台上,修建了一个大戏台,逢每年阴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五,李、刘两家轮流出资请戏班子到村子里唱戏。
这年的端午节,李家请了省城的戏班来村里唱戏,据说还有几个是名角。大山里娱乐活动本来就少的可怜,一听说李家窊唱戏,知道消息的四邻八乡都拖家带口聚集到了这个小村子,一些小货郎小贩也闻讯赶来,捏面人的,卖糖人糖葫芦的,卖春花饼阳春面的,都支起了摊子,好不热闹,象赶庙会似得,各家的大人娃娃都乐不可支。
农村人一般不远走,也只有在这个时候,附近村子的青年男女能汇聚一堂,适龄男女往往乘机寻觅着自己的意中人,如果看上了,就打听下对方闺女是哪个村谁家的,之后找媒婆择日上门提亲。
巧的是,正好李家公子和刘家小姐就对上了眼,而且一见钟情,李公子将钟爱的竹笛赠给了刘小姐,而刘小姐也回赠了自己贴身的玉佩。两人都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个非对方不娶,一个非对方不嫁。但问题的关键是,李老太爷和刘老太爷,一个做为本村大户,一个做为外来大户,素来不和,明争暗斗多少年了,斗富斗奢都狠,谁也看谁不爽。这婚事自然也暂时成不了。这时村里来了军阀部队,老百姓也搞不清是啥兵啥部队,只要是扛枪的,就得伺候好。部队也招兵,只要不强行抓壮丁,老百姓一般也不会参军。但是此时爱情被摧残的李公子心灰意冷,一时郁闷的没想开,就跟着部队走了。消息传出,刘小姐痛不欲生,伤心之下搬出刘宅,在村西的的小庙住下来等李公子回来娶她(有钱人家的小姐,书读多了,想学王宝钏?)。结果望穿秋水,最后也没等到李公子回来,只是等来了一纸阵亡通知和她送李公子的玉佩。刘小姐捧着玉佩嚎啕大哭,据说场面相当惨烈。结果当夜,村西的小庙轰然倒塌。第二天村民发现报告刘老爷,大家七手八脚把废墟拔开一看,景象吓住了所有人:刘小姐双目圆瞪七窍流血,一身血红色凤冠霞帔(算是旧时的婚纱吧)在阳光下分外刺眼。刘老爷当时气结晕倒,经救治也没能再站起来,偏瘫了几年一命呜呼。而李老太爷也因为李公子阵亡之事一病不起不久身亡。自此李、刘两个大户在村子里逐步势衰。
后来夜间晚归的人就开始听到村西头的破庙废墟里经常传出凄惨的哭声。一时间村子里人心惶惶。最后请了法师做法,超度亡灵,把破庙废墟掩埋在地下,上面为刘小姐修成了坟。可是还有人说偶尔能听见哭声,只是声音小很多了,于是大家都相信这个土坟隔音效果还行。
奇怪的是,第二年春,刘小姐的坟头上尽然冒出好多绿尖尖,村里人没人认识那是啥,后来又长了长,到了夏天连成了一片,才有人认出,竟然是竹子!在刘小姐的坟头竟然长出了一片毛竹林,把刘小姐的坟和周边覆盖的严严实实。这个是北方啊,从来没有生长过竹子!后来有人忆起刘小姐死的时候,手上不正握着李公子送的竹笛么?
刘小姐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因为时间马上就跨入现代了。看过上一章节的朋友们都应该发现了,我写故事时间跨越蛮大的,不过以后就好了,大家会慢慢习惯的。
接下来出场的,就是村里的唯一一个傻子,叫旺虎。旺虎跟我妈妈是同龄人,都是五十年代初的人。据说这斯年轻的时候,也算仪表堂堂,但是这货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就是不学好,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而且屡教不改。很快把爹妈留下的田地房子吃光败净,就开始捞偏门。啥偏门?就是挖坟掘墓。听说当年刘小姐下葬的时候,有块玉应该很值钱,就在一天夜里扛了铁锹去了毛竹林。当天夜里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第二天有人在竹林边上发现旺虎的时候,这货已经疯了,看谁都目带恐惧,五官扭曲,嘴里歇斯底里的叫着,嗓子已经哑到发不出声,还是不停得叫。有好奇的人细心分辨他叫的是什么,最后发现竟然是:红衣婆婆,饶命!
红衣婆婆,饶命!这一句旺虎一叫就叫了几十年,我妈嫁到县城,有了我,又把我送回到村子里让姥姥带,到我在村子里长大记事,这货叫的还是这一句:红衣婆婆,饶命!
我听完老人们讲旺虎发疯的缘由之后也有些奇怪,当初刘小姐下葬的时候,应该正是风华绝代的年龄,怎么会是红衣婆婆?鬼也会老么?但是关于红衣婆婆的事情,已经在村子里传开,而且大人都严禁孩子们去毛竹林玩。
在中国,往往越禁的东西越火,越打压的东西越是涨势猛,就像苍老师主演的爱情动作片,虽然没上过各大卫视和影院,却深入人心;就像楼市房市,几届政府穷追猛打,楼价房价还是越打越高。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朋友,越是不让玩的越要玩,越是不能去的地方,越是想去,偷偷摸摸也要去!于是就有了我和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误闯鬼竹林的故事!
☆、第二章 奇异的毛竹林(下)
在中国,父为子纲已经根深蒂固,就是老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儿子照做就行,不用问那么多为什么。一般家长也懒得耐下心来跟个毛孩子讲道理,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一方面,老子也没那水平能讲出让儿子信服的道理,其次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能不能吃饱饭还的看老天爷高兴不高兴,老子一天劳作回来,累的跟条狗似得,哪有心情跟儿子讲道理,不听话?两巴掌下去就听话了,骨头再硬也硬不过皮带和鞋底子。
所以,当大人们告诉我们不能去毛竹林玩的时候,基本没人当回事。更主要的是,村子里能玩的地方太少,又没有任何娱乐项目,所以在村子里的孩子们,除了大点的能出去放牛放羊,剩下的小孩就只能在村子里偷鸡蛋去小卖部换烟抽,要么抓鸟掏松鼠。如果有个地方好玩刺激又有新鲜感,相信没人不想去。尤其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我们几个,在村里算最调皮的,整天除了偷鸡摸狗,就是惹是生非。
话说到了这一年的六月初六,镇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