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吗公主?”听话音便知是计然。
“哪能没有!知道大才子和诸位将军在,无酒怎成。”季菀提高声音说:“上酒来。”
计然一声“谢公主”的话音尚未落地,酒已落肚。季菀给范蠡斟满酒后,自己端着酒樽走到众人面前,一一对饮,只饮得面颊绯红,美目流光。回到范蠡身边,放下酒樽,给一副窘态的范蠡披上新衣,又端起酒樽甜甜地说:“少伯,陪季菀一樽。”弄得范蠡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厅两边的人都假装没有看到,正在相互举樽,唯有计然,笑眯眯地斜眼看范蠡。看来,到了给范蠡打圆场的时候了。
“唉——”计然一声长叹,众人闻声放下酒樽,看着他。计然目不斜视,抓起酒樽一饮而尽。
“计大人哪,何事长叹?”季菀飘然转身说。
计然放下酒樽,双臂高举伸开,打了个哈欠,声音响亮的满屋子的人懂能听的到,他双手拍案,打出节奏,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大才子要即席而歌了。
计然作辞,从布局到形式均不入大流,往往是拍案而歌,不假思索,信口而出。听他唱到:“烛光煌煌,一人惶惶,尤贵尤美,子都在堂。”随后拍案的节奏变得舒缓了些,便又唱到:“伤却三秋叶,喜迎阳春树。林鸟飞千里,不忘归巢路。”
季菀听罢,粉面绽开,“计大才子,季菀再陪你一樽。”
“天生有蠡兮,地生有玉;玉隐山水兮,蠡寓炭火;山水相依兮,天作地和。”
季菀不解其意,问计然,计然笑而不答,只顾饮酒。又问范蠡,范蠡也不解,就说:“此乃计文子醉酒之歌,乃天书,怕是连他自己也不懂。”
听范蠡之言,众人哄笑,计然默默含笑。
自打这次夜宴后,范蠡回自己府的次数明显更少了,他那颗起伏不定的心,找不到准确的巢穴,怕被季菀那种自己不能接受的热情融化掉,更多的是为了加快建新城和练军士的步伐,他奔忙于军营、新城、驰道三地。
两年后,新城已经初步完成,伯嚭选派的监国使吴恩已经住进了上使府。专成费尽心血,精心挑选了六千名年轻精练的步卒,组成了卫军,成为伍长军士,专成已经开始训练,新军士基本掌握了步下战法,马上、战车等的作战方式的训练才开始,每人都要学会使用多种兵器,成为一支全面的武装。“不出两年,他们个个都是,威武不屈、战技高超的王者之师。”专成这样说。但是即使这样,这支军队离范蠡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范蠡要的是千锤百炼,杀敌而不伤己的王牌。他们个个都应练就专成、要义那样的让对手胆寒的气度,战必胜,不胜则亡。这才是越国新一代军魂。
“只需要两年多的时间”,两年多的时间不太长。看来到了运用“七策”中的“美女之计”的时候了。于是在沿途的巡视中,范蠡刻意地查看各地风土人情,找寻美人娇娃。
第二章
傻子自认为,“美”一词的核心内涵,无非是合理、自然、协调、标准和神秘,美是大自然本身的定义,“合理”是大自然和自然界所有一切的生存法则,“合理”来自于大自然,不如说“合理”来自于造物主,来自于真实。
当美被发达了的人类挖掘出来时,就被粉饰了许多的内容,也开始仿造,有了仿真的美。不管怎么变,人类还不敢公开地将美的内涵变异了,因为除了大自然有美的本性外,人类也要用美来欣赏、来约束、来规范,因此美的真实含义没有离了大把,因而可以说,“真”,是美的基础,“标准”,是人类从自然中提取加工后的成为了条件,“善”,是自然对人类提出的行为规范。
宇宙的美,在于它的浩瀚和神秘;大自然的美在于它的合理和真实;人类的美在于她的协调和标准。
“造物主”给人类无数的暗示,人类就像《西游记》里的主人一样,步步艰难去求取真经,这些提示实际就是让人类逐步发觉她的美。大自然给人类提供这样一组数据:3;5;8;13;21;34;55;89;144;233……这是什么?这是大自然在向人类说什么才是真正合理的存在方式,自然界几乎所有的花的花瓣都来自于数列中的一组,葵花旋向相反的螺线条数,必然是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等等还有很多我们还没有发现。
怎么会这样呢?难道真的有造物主吗?聪明的人类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数列中的数字是前两项数字之和,任何两个相邻的数字次第相除,其结果都是无限的接近0。618034……人类终于明白了大自然的用心,这个数据就是美的分割,被人类冠以“黄金分割”,成为一种美的标准,因此所有国家的国旗,长宽比例都是1﹕1。618。这明显是人类启用了自然的美,仿真了美,其实自己早就被大自然按照这个标准制造了出来,不信,就丈量一下自己的身体,肚脐以下与以上的长度之比,正常人只有一个结果1。618﹕1。
因此说,美,确确实实存在于大自然之中,要靠人类一点点发掘,只有大自然亲手制造的,又被人类发现了的才是真正的美。
一
范蠡带要义巡视完越国通向吴国的最后一关固陵城后,驱车到了嘉兴,又从嘉兴继续在山清水秀的乡间游历。一天,忽然发现不远处有绵延起伏的山峦横在那里,山不高,岭高也不就百丈。经打听,得知此山叫做苎萝山,系会稽山脉。
二人来到山下,见有一条窄细的黄土路隐在密林之下,蜿蜒通向山顶,便下车,沿着土路走了不多时就走到了山顶。站在山顶向山谷望去,只见山谷被密林灌木覆盖,山谷那边又是一道山梁。二人在山脊上,隐约听到谷底传来水的流淌声,一阵清爽之气拂面而来,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野鸡叫,声音悠长。
二人抓着树干下到谷底,看见石隙下汩汩地流淌着泉水,泉水在低洼处形成块块小的水塘,站在此处,看不到完整的天空,阳光被浓密的树叶割碎了,洒在地面和水面,水面波光潋滟,忽明忽暗,似银镜开合。满谷里的花香,似乎都沉积到脚下,像雾一样浮来荡去。各色各样的鸟儿,挂在树梢上呖呖鸣唱。要义警觉地看着周围,范蠡说:“此祥和之地,如同仙境,绝无凶恶之物。”环顾四周又说:“真乃好山!”
二人翻上另一道山脊,眼前豁然开朗:山脚下是一条清亮的小溪,伴山而行。小溪边绿草如茵、繁花点点,再望远处便是平坦的原野,原野中似有星星农舍。
二人下山来到溪边,小溪宽不过十丈,最深处及腰,与山相接的地方长着浓密的水草,水草里时常有约一尺长的鲢鱼游动,闪着银白的鱼肚。溪的浅处是被流水冲刷的细沙和圆滑的丸石,成群的小鱼,晃动着青黑色的背,悠闲地来往于沙面和石缝之间,时而翻动一下亮白的鱼肚。小河虾有的停在沙面上,有的停在石头上,忽地一下便不见了。
岸边不远处的石块上,落着几只美丽的小鸟,边晒太阳,边梳理羽毛。范蠡弯腰捧一把溪水喝到嘴里,顿觉甘爽透骨,禁不住赞道:“好水啊!”又自语:“好山好水必有好人物!三弟,说不定又要碰到大英雄了!”
二人心境怡然,沿溪岸慢行,转了一个弯,豁然看到不远处的岸边,有一块红艳艳的石板,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平整的石板上,蹲着个身着浅紫色衣服的洗衣人,凭直觉,是个女子,奇怪的是在她的上方,盘旋着多只鹂鸟,在她的背后还有一群蝴蝶在飞舞,对岸的山坡里,不时传来悦耳的悠长的鹿鸣。
范蠡不由自主地向她走去,走了几步,忽然觉得自己的腿脚不听使唤,双脚扎在岸边不能自已,他仿佛被什么东西给凝固了,更像一头扎进了蜘蛛网内,动得行不得,周身的血也好似停止了流动,喘出的气好似变成一段一节的,像是掉在了地上。范蠡竭力睁开泛白的眼睛,想看清是不是遇到了真神,间或魔鬼,然而,透过迷茫的眼睛,看到的还是迷茫。努力地喘息一下,除了山和水的味道,没有幻想中的仙香。所幸,思维还清晰的他,只有大脑飞速产生反应,甄别现实与虚幻,终于明白,造成这一副窘态,竟然是因为石板上的女子,向他扭了一下脸。就在女子扭脸的那一刹那,自诩高层社会的风流才子,指挥千军万马气定神闲,历经苦难磨砺,人称貌盖子都的范蠡,变成了雕像。他被女子闪电般的眼光给击中了,他石化了,他的脑袋里一片空白,眼前不停地打着闪。
女子低着头,面色泛红,端起木盆向岸上走,脚步轻盈落在沙面上,却像绵绵地踩在范蠡的心头上。女子渐渐地走远,范蠡努力地从木讷中挣扎出来,走前了几步,仿佛怕吓着女子似地,低低的柔声,又怕听不到,就拔高了一点,声音就像在自己耳边鸣响,“姑娘留步。”
女子停下了,尽管声音很奇怪,但是对她来讲,新鲜动听,又参杂了颤抖的和蔼,就微微转身,从眼角处向后瞄。恐怕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范蠡能让她停住脚。她方看清了范蠡,也看到了范蠡的窘态。对她来说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自己也有点发窘,更奇怪他还能说话。
“姑娘,这是哪里?你叫什么名字?”范蠡走得近了一点说。
女子轻轻摆动一下绰约的身姿,身子又转过来一点,清丽的声音应到:“这里呀是苎萝山,那边是施家村呀。”女子说完,见没有了回音,扭转身轻启脚步。
“姑娘。”范蠡急忙上前赶一步。“汪汪”,脚下传来了犬吠,一只小白狗,正呲牙咧嘴地对着范蠡,范蠡又急忙停住。
女子转过身来,含笑喊了小狗一声,明亮又多情的眼睛,不经意地从范蠡脸上掠过,之后便领着一窜一跳的小狗向远处走。
“姑娘可是这施家村人?”范蠡对着女子的背影急切地说。
女子又停下来,转回身细声说:“小女子是施西村人,呶,那片桃林里边是小女子的家。”
范蠡望去,果然在绿荫的远处,有一片低矮的、开遍了粉花的桃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