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月亮撕开了薄云的面纱,柔和清冷的光芒洒向了大地。涵因就着月光,偷偷向不远处的永安宫看过去,果然见到一个畏畏缩缩的身影在永安宫前面探头探脑。那人一定是文妈妈不放心,叫人在悄悄守在那里,不论有人出入,都能看个正着。
她小心的把自己掩藏在树丛的影子里,避开打更的人,悄无声息的回到毓福宫自己的寝室,好在毓福宫的人懒散惯了,那个西南的角门居然一直没有关,络儿现在跟紫秀轮替着给泰王上夜,她出去这一趟这里并没有人知道。
涵因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悄悄的翻开那本名册,里面是一排排朝廷官员的名字,其中不乏高官重臣,还有他们手下控制的各色人员。她却并不急着看,而是把加在书页里的银票一张张的拿出来,总共是二十张,每张一万两银,共而是二十万两,分别存在当下声望最隆,信誉最佳的八大钱庄之中。这笔钱在上辈子不过是些备用的零钱,,藏在这里是为了应不时之需。但在现今却是她能拿到的最大的本钱。她把名册和银票藏好,躺在床上回想整件事的过程。
那个藏在被子后面的人一定是比她早到的,怪她自己太大意了,设计了那些心理盲区迷惑别人,结果自差点着了别人的道。还好刘锦他们及时出现,让他来不及对自己动手,否则他一定会抢夺她手里的名册。
涵因料想自己带着黑色帷帽,灯光昏黄,加上那个人在被子后面偷看,估计也未必能认得出。就算猜到可能是她,最多也只是怀疑,应该不会太肯定。
至于那个人,几个月前和刘锦交过手,还中了他的袖镖,涵因想起那次救高煜的事情,那枚钉在高煜肩头的袖镖,虽然没有任何标记,但是那种工艺,那种材料除了自己特意找铸造大师给刘锦专门打造的,不会有他。时间也刚巧能对上,会不会是他呢。
高煜如果怀疑她,必然会找机会试探,那么这样也反过来证明那个人就是高煜。涵因想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但这个时间,刘锦和高煜都应该在洛阳好好呆着,他们为什么要冒着感染时疫的风险回来呢。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
旋即,她又想起文妈妈奇怪的话“御医们妙手回春”,有谁病重了?
文妈妈早就知道泰王病愈的事情,这话肯定不是说泰王的。而其他能牵动刘锦和高煜的人都在洛阳。而能用御医的,必定是皇室,或者是皇帝亲自派却给重要的大臣治疗,否则都一般都称太医。
如果是重臣,派去一个就是天大的体面了,根本不可能说“们”,有资格让一群太医看病的,只有地位最崇高的那几位了。
难道是太皇太后犯病了,不,不可能,文妈妈毫无紧张之感,若是太皇太后快病死了,刘锦怎么还依靠她。
皇帝么?也不对,皇帝要是快病死了,太子就要即位,这种当口高煜根本脱不开身。
若是皇后也一样,高煜根本不可能离开洛阳。
四妃里面萧德妃几乎可以忽略,王淑妃和崔贤妃死掉虽说会引起**的波澜,但是对门阀世家和寒门士子交替把持的朝局来说基本没有影响,大不了就是再送个女孩子进宫。
那么只有皇子,身在洛阳三个皇子,太子和孝王影响最大,
太子或是孝王……,皇后扶植崔贤妃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利用贤妃、泰王和靖国公府遏制淑妃、孝王,以保全太子。
若孝王死了,刘锦会紧张泰王的情形,也是常理。毕竟他是长公主迫害郑家的执行者。可是高煜就犯不上了。孝王死了,太子少了个威胁。泰王的地位虽然重要了,但还不至于威胁太子,用不着这样急匆匆的赶回来,寻找长公主的旧物。
涵因心中豁然敞亮,陡然从床上坐起,太子,一定是太子,他一定是病入膏肓了。太子是储君,他一死朝纲震荡,刚刚稳定下来的朝中的势力格局,又要重新分配,这些人会各自投向新的势力。皇帝也许会采取一些手段震慑住蠢蠢欲动的朝臣们,以保持朝纲的稳定。
让刘锦这样急着靠向太皇太后的原因无它,他是怕皇帝翻长公主旧账的时候,顺手把他这个遗留问题解决掉。他一定是听到了什么风声,因此才这么紧张,生怕太皇太后不保他,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太皇太后的人。
而太皇太后则终于有机会把手伸进内卫,以扩大萧家的权势,两个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皇后再失去太子就没有儿子了,高家已经急了,以至于高煜按耐不住又打起长公主名册的主意。
涵因反复想了想,认为这样解释才能解释得通今晚发生的一切。可惜两个哥哥都去了洛阳,宫里没人也送不出去信。
她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好容易才把过度活跃的思维状态压了下去。到底是不是这样,也只能看之后发生的事了。
如果这样的话,皇后会怎么办呢,是会接着搞均势,还是彻底倒向一边。皇帝又会如何。这两位虽还是春秋鼎盛之年,但皇后身体不好,很难生出嫡子来。又或者高家会再送人进宫。
但不论怎样,太子一死,泰王的重要性都会大大增加。靖国公在朝堂的势力又有一家独大的趋势,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涵因这样想着,脑子越来越兴奋,一会儿她想靖国公府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一会儿她又想自己的两个哥哥会怎么样,只恨自己没有力量,不能趁机动作取得最大的利益,这样胡思乱想着,一直到敲了四更才昏昏沉沉的睡去。
正文 第七十一章 太子薨
第二天起得有些晚,她坐在镜子前面梳妆的时候,文妈妈来了,隔着屏风向她请安。
“妈妈快进来。让妈妈见笑了。”她又忙吩咐一旁的小宫女给文妈妈倒水。
文妈妈还是那样亲切,脸上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这些日子姑娘累坏了,也是该好好睡个觉了。”
“妈妈才辛苦,这么多的事情都指着你一个人。若不是您,早乱套了。”涵因笑眯眯的,看起来心情很好。
“我们做奴婢的,这些都是分内的。”文妈妈仍然谦虚的回答,脸上看不出任何异常。
泰王的身体逐渐恢复正常,涵因试着因势利导,带着他做一些健身的运动,以增强他的体质。因他大病初愈,涵因开始只是带他在院子里走走,后来便带他到御花园逛逛。
涵因打算再等他好一些,就教他锻炼身体的五禽戏。此外,她还通过讲一些小故事,教泰王功课。泰王本事聪明孩子,涵因又调动起他的学习兴趣,因此,这些日子泰王在不知不觉中把之前的功课又牢记了一遍,还新学了一些。
时疫已渐渐过去,长安城内也已经很少听说有新发病的人。
宫内回来了一批太监和宫女,这是为皇帝回銮做准备的人。然而随着回来的并没有劫后余生的喜悦,而是带着一种想说又不敢说的压抑气氛。除去路上的时间,皇帝在洛阳呆了还不到一个月,本想着怎么也要过了年才回来,大家都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回来了。
终于有小道消息传了出来,人们纷纷传说太子病重,太医束手无策。果然,涵因那天分析出来的事情是对的。恐怕是算着太子时日不多,而出殡丧仪都要在这边举行,因此派人回来准备。涵因暗暗想着,不由自主的摸了摸藏在袖子中的玉牌,可惜自己现在没有任何的势力,就算能料事如神也只能干看着。
毓福宫的宫人们现在不必文妈妈每日督促,都上赶着讨好泰王和涵因。这些人最擅长逢高踩低,他们也闻到了味,知道太子死后,泰王也有机会上位,忙着巴结。
涵因冷眼看着这些人的嘴脸,她太熟悉这种场景了,因此根本无动于衷,别人来奉迎,她也并不摆架子,一如既往的和善有礼,并不因此面露得色,文妈妈看在眼里,暗暗赞叹。
泰王年纪虽小,却也不是第一次体会人情冷暖的,他对那些人比翻书还快的变脸厌恶至极,有一次忍不住在涵因面前抱怨:“这帮奴几,定是父皇快回来了,怕我把他们告到父皇跟前才过来巴结。”
涵因笑道:“奴婢而已,殿下贵为皇子,为他们动气岂不失了身份,那些人什么状况,自有紫秀到贤妃娘娘那里回禀,殿下只要知道哪几个对您是忠心的就好。”
泰王点点头:“紫秀、络儿都很好。朱全海也挺好的,我听紫秀姐姐说他虽然没进来伺候,但是在外面跑腿很勤快。”涵因赞许的点点头,这个孩子还是很聪明的。
太子薨逝的时间比涵因想象的还要早,没过几天,洛阳那边就传来了正式的诏令:“皇太子杨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四周,歧嶷表异。太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异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立为太子。今不意以时疫薨逝,深为轸悼。谥理悼,着礼部筹办大丧。”
皇帝迁去洛阳就是怕皇子们染病,可是太子竟然没有躲过去,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人为。古代孩子死去是常事,因太子的身份敏感,才多了几分猜测,涵因没有去接着想这个问题,现在信息太少,分析也分析不出所以然来,再说就算知道了真相也无关她的大局。
太子薨逝,宫中也变成了黑白的世界,人们对于一年两次着素服,私下里已经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年景不好,有人说是不祥之兆,更有人传言天下将要大乱。这些留言零零碎碎的传到宫里来,连涵因都听到了几次宫女太监的私下议论。
好在这次国丧期只有七日,天下官吏除了有爵位在身的,只需素服三日便可除服,而且无禁婚嫁宴饮。宫里和有爵位的皇亲国戚和高官府里则须七日服满。上次长公主的丧仪是皇后的规格,皇帝哀痛欲绝,恨不得以太后礼操办,好歹被礼部劝住了,谁也再禁不起那样的折腾了。涵因换上了白绸仙鹤纹包黑底银丝万字纹绲边儒裙,不施粉黛,双耳只戴一珍珠耳钉,更显得淡雅清丽,连见惯**佳丽的文妈妈见了都不禁赞道:“姑娘好模样。都说素服最是考验姑娘家的颜色,姑娘的容色却不减半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