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市民的奋斗- 第13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利亚陆军部曾专门召开防务会议,由陆军部长本人亲自向麦克阿瑟介绍布里斯班计划。

会议要最终确定澳大利亚防务,所以与会人士发言热烈,提出许多新方案。有的认为必须扼守海岸和敦斯威尔山脉,有的提出在悉尼或更南的墨尔本构筑防线。陆军部则坚持在中部布里斯班构筑防线。会议争论激烈,麦克阿瑟始终一言不发。当陆军部长询问麦克阿瑟意见时,麦克阿瑟斩钉截铁,“先生们,澳大利亚防线应该跨过海峡,到新几内亚。”

麦克阿瑟在菲律宾吃够狭小空间作战的苦头,无论如何不希望,再次在一个被敌人控制海洋环绕的岛上作战。麦克阿瑟小心翼翼越过布里斯班防线,一直向北跨过20多度经线,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欧文。斯但尼山脉停下,极认真沿婉蜒山脊,标绘出一道蓝色虚线。麦克阿瑟全盘放弃布里斯班计划,将新防线移到1000多英里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计划充分利用巴布亚境内海拔1300英尺的崎岖山脉,做为截击日本军队南进的天然屏障。山脉丛林密布,只有弯弯曲曲山间小路,为巴布亚东部通向外界的莫尔兹比港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证。如此一来,整个巴布亚东部,就只剩下东南角的米恩湾是日本人进攻的唯一途径了。

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不仅将战线重心前推1500多英里,更重要的是,把保卫澳大利亚之战放在澳大利亚大陆以外进行。如果取胜,澳大利亚可免受侵犯,并且为麦克阿瑟创造日后发起反攻的有利条件。现在,日军放弃新几内亚,转由小巽他群岛出发,在大沙沙漠边缘无防御地区实施登陆,麦克阿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令60万美澳联军置身险地。

地图钉在两个木架上的一张胶合板上,参谋人员在地图上用蓝色铅笔标出虚线,代表美澳联军防线,由东西两个方向伸过来两道棕色箭头,则日军进攻路线。麦克阿瑟在地图上画好几条线后,转身对柯廷总理说:“尽管我不喜欢消极防御计划,但现在,让我们重头干吧。”柯廷总理和陆军部长等人仍疑惑不解。因为这条线北方,还有数十万军队。

“达尔文和金伯利高原地区及新几内亚的军队,仍然可以坚守,如果必要,可以撤入新几内亚。而沃勒布达的部队,则南撤会合增援部队构建防线。麦克康奈山脉,将是我们最后的防线。上原有泽的后勤线每加长一英里,他的失败就会加快一分。”麦克阿瑟口中衔着一个用玉米棒芯制作的大烟斗。

“沙漠战役胜负,由军需官决定。日本军队不同于中国,一个师只装备200辆汽车,士兵完全依靠双脚行军,火炮依靠马匹,后勤极为脆弱。物资依赖就地征集,但在北澳除了沙子和岩石,根本征集不到食物。沃勒布达是日军后勤保障极限,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极限彻底崩溃。在麦克康奈山脉构建防线,我们有直通艾丽斯斯普林斯的铁路,但上原有泽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和荒原。”

澳大利亚享有崇高威望的托马斯。布莱梅元帅提出疑问:“麦克阿瑟将军,如果日本人再次从另一个方向登陆呢?”撤退的确会加长后勤线,而且澳大利亚内陆根本没有任何资源可供军队使用,但澳大利亚地形却使日本人完全可以像上次一样,在另一个守军实力薄弱,甚至根本没有守军的方向登陆,瓦解防线,毕竟美国英国都不再拥有太平洋制海权。

保卫澳大利亚,离不开海军。澳大利亚扩军备战中,麦克阿瑟特别关注西南太平洋战区海军建设。由于中太平洋战区现实压力,国内不可能给麦克阿瑟派更多大吨位战舰,麦克阿瑟海上力量,主要依靠31艘潜艇。仁牙因湾使麦克阿瑟大夫所望,可在澳大利亚,他似乎被潜艇的战绩弄得神魂颠倒了,但取得不俗战绩的潜艇,却不能保卫澳大利亚。

“三小时前,潜艇部队击沉5艘日本商船。美国部队正源源不断来到澳夫利亚。更多新式飞机、潜艇、军舰,都会到达澳大利亚。总之,日本人可以成功一次,但绝不可能成功两次。”

沃勒布达是座地处西澳,位于大沙沙漠和吉布森沙漠间的小城。塔纳米第七装甲师和第四十五步兵师惨败消息传来,这座聚集大量美澳联军的小城就陷入沸腾,爆炸声不断从城外各个野战军营中传出,尽管未遭受日本空军轰炸,但浓烟却已笼罩了城市。各部队严格执行司令部命令,炸毁带不走或来不及带走的物资,那怕一块纱布也不能给日本人留下。

日军奇兵迂回攻占塔纳米,导致沃勒布达美澳联军被包围,前后是40余万精锐日军,左右是干旱的大沙漠,沃勒布达特殊地形,让这里成为两军决战之地。现在特殊地形,却将美澳联军置于险地,要么坚守,等待达尔文一线部队南下增援,要么等待南方部队北上,他们可以等待,但日本人却不会等待,上原有泽精锐部队已经向沃勒布达一线发起进攻。

就在麦克阿瑟返回堪培拉当天,向东南方穿越吉布林沙漠,撤入芒特多林的命令就下达到沃勒布达,所有部队接到命令,必须破坏一切无法携带的物资。爆炸烟云中,数千辆卡车、数百辆坦克组成的庞大部队缓缓向东南撤退,此时日军距离他们还有数百公里之遥。与此同时,一支大型运输队从美国东岸启动,取道麦哲轮海峡经安全的南方航线驶往澳大利亚。船队满载上千辆坦克、火炮、飞机,十万美军,已经登船。

第二百三十章 两个世界

雪一直下,刮雨器费力地除去毛绒绒的雪片。尽管大型铲雪车连续工作,但公路上仍然很多积雪。巴玉藻没有和往常一样开自己最新款332型中华轿车上班,家里人坚决不让,怕在雪地里发生意外。中华航空制造公司首席设计师,巴玉藻航空器设计机构负责人巴玉藻坐在公司派来的一辆豪华132型轿车上,将手头文件资料放进文件包,取掉眼镜,望着车窗外迷茫的风雪发呆。

黑色豪华轿车在空旷的13号公路上奔驰。山岗、针叶林、冰冻小湖、路边居民社区一掠而过。驶过市郊林觉民国家公园后,司机拐弯,绕过盘山公路,进入山谷间一片开阔谷地,把车开入北区大鹏镇。这是中国第一座飞机城,中国第一架教练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水上飞机等等太多的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诞生于这个镇子。

和西北市大多数工业城一样,大鹏镇居民大都在飞机厂工作,房屋大都在山脊上。每天起床后,即可俯视工厂,占地面积485公顷的工厂,从建成那天起,就引导国家甚至世界航空工业发展。

汽车在偌大的厂区内拐了个弯,巴玉藻跳下汽车,经过检查,方才径直走进跨度极大的平顶装配厂房。闻到股暖哄哄的机油、香蕉水混合气味,听到车床嗡嗡声、铣床哗哗声和铆钉枪特有的啪啪声,整个人顿时兴奋起来,仿佛每个毛孔都渗透出活力。

半个足球场大的厂房里,一溜儿放H…39“和平维护者”大型零部件。由45000吨模锻液压机制造出的大梁,已经由龙门刨和龙门铣按图纸进行精加工。十年前,建成第一台7000吨模锻液压机后,中国航空企业就将其用于生产大型铝合金模锻件,为战争中取得空中优势起到关键作用。

工人用螺栓和铆钉在大梁上搭起框架,在框架中排满电线、钢索、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和电力系统。在炸弹舱装上挂架,在驾驶舱装上无线电台和数不清仪表。工作完全按照流水线式自动化生产线生产,以加快生产速度。大部分安装好的大型配件被拖到另一个更大的装配厂房里,对接上水平尾翼和机翼,再安装机翼上8台发动机及起落架。

板金工在桁架上把亮闪闪的铝蒙皮铆在机身上,安装钳工把全部件装配起来。检验员不停检查安装质量。穿工作服的工人默默干活,偶而商量一下,或叫来工长和技师,与渐渐成型的巨型轰炸机相比,就像蚂蚁围绕着一只硕大无比的雄鹰,只不过不是在啃食,而是在创造。飞机装配好后,一辆重型拖车把它拖出装配厂房。

加油车、测试车和其他各种车辆围着H…39。发动机开始试车,震得地面发抖,发动机试车完毕后,重型拖车把庞大的飞机拖上滑行道,托到装配车间外的试飞场。公司试飞员先里里外外查看一遍新飞机,然后向巴玉藻等人招招手,钻入机身。庞大飞机在滑行道上开几个来回,试试仪器仪表和操纵系统,就滑上主跑道。

试飞员一加油门,拉起襟翼,巨大的“和平维护者”腾空而起,在大约五千米高度以四百公里时速向北,在大漠上空呈椭圆飞行。飞机降落后,试飞员要填数十厘米厚的各种表格,虽在战时,亦不能免。晚上,公司技工紧张地在新飞机上进行各种调试,拆卸、安装、更换零件。

第二天早晨,国防空军飞行员会来接收“和平维护者”,随随便便在空中兜圈,验证飞机基本性能后便会加足汽油,飞往位于新疆、蒙古高原甚至西伯利亚的内陆几个空军训练基地。被冠以“和平维护者”的巨型轰炸机,不会直飞印度、兰芳、菲律宾等战区,而是在内陆机场试飞。一架巨型轰炸机从中航厂房中如是生产出来,但命运不会象H…32,不停起落、投弹,直到被敌人高射炮或战斗机打下来,重新变成破铝片。

“只有装备真正具有洲际续航能力的重型轰炸机,才能有效威慑和打击远在另一半球的对手。空军疯了一样,一次下了300架H…39的定单,可是……”巴玉藻的老拍档王助叹息。“于氏产能有限,空军才会要求中华航空与于氏一起生产H…39,这种毫无新意的轰炸机。”望着组装完成的轰炸机,巴玉藻无奈的摇摇头。

作为中航首席设计师,看到中航生产毫无创新的轰炸机,是种耻辱。中航之所以成为知名的航空企业,不在规模,而在于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从中航创立,就一直是世界航空制造业的领袖。而现在,却在远程轰炸机上沦为其它公司“代工厂”,让人感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