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认真点评了妹妹练的字,刘文青表示受益匪浅,又教了几个新字,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大家都是懂得。
哥哥离开后,刘文青静静地思考了会后,心里微微叹了口气,果然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方针是正确的,从来不小看任何人。即便是这么小的孩子,交流了这么会,刘文青确实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哪些地方笔墨太重,哪些又需要加大力度,这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跟父母哥哥们道晚安后,刘文青躺在床上,想着自己以后的路。就这个家里的情况来看,吃饱穿暖不成问题,也比较开明。想到以后上海的波乱,这里肯定不能幸免。要提早想办法提前住到租界去。这哪哪哪的都需要银子啊。
现在大洋好像还不是主要的的流通货币,银子的交易方式还是占主体。
不管是租,是买,这个家显然不可能有这个能力。爷爷可能有一些老本,但是可能听她一个女孩子的话就花一大笔钱来置业吗?何况他还有三个儿子。分配不公是家庭关系破裂的根源,爷爷肯定明白这个道理。不可能单独给三房这么一大笔钱。这个外力显然借助不到。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烦啊。看来想办法进城里上学才是关键因素。到时候有些话才可以说。
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性,刘文青用练功取代睡眠。
第二天准时醒来,伸伸懒腰,真是神清气爽啊。照例和爷爷请完安后,吃饭的当口听到刘习廉在讲一些他做伙计的趣事,刘文青明白他是为了给三个孩子增加见识。不得不说,刘习廉这方面做得不错,眼光长远,不像一些父母,孩子问东问西的时候总是会板着脸批评:你们还小,什么都不懂,把心思放在书本上面才是正经,不要在其它上面费心思。更有甚者,谈事情的时候都会避着孩子。刘习廉这样做让孩子早早地学会思考,他们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会怎么做,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
刘文青灵机一动,咦,这不就是机会,立马开口道:“爹,三儿可以和你一起进城吗?三儿保证懂事,不乱动东西,也不乱跑。”说完,就这样看着刘习廉。
看着小三渴望的眼睛,他没想到孩子会提这个要求,一时之间,想不到该怎么回答孩子。
“三儿,乖乖在家,跟娘一起做针线,要不你找小草玩,以前你不是喜欢和她玩的吗?”刘仁氏接过话头道。
“是啊,小三,跟你娘在家,回来爹给你带萨琪玛吃。”刘习廉哄到。
“不嘛,爹,你就让我去嘛,小三保证乖乖的。”说完,站起来拉着刘习廉的衣袖轻轻摆动。
二哥刘文智眼睛一亮,显然他也想跟着去,可是想到今儿又不是沐休日,爹娘肯定不会同意他请假的。
“小三,你不是今天要在家练字的吗?怎么想到要跟爹一起去上工的呢?”刘文厚问道。
刘文青心想,我要去看看外面现在的情况,寻找商机,这能和你说嘛,你不会该把我当妖怪烧死吧。
“那我把针线还有书本都带着,在爹那练不也是一样的嘛。”刘文青轻轻地说道。还低下头,让人一看,误以为默默流泪地样子。偏偏不像别的小孩,父母不答应条件的时候,就躺在地上撒泼,大哭大闹,逼父母就范。刘文青这样,反而让人不忍心拒绝。
果然,刘习廉看到小女儿的样子,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虽然店里没有先例,但小女儿速来乖巧,应该不会误事。抱起刘文青,和她娘要眼神交流。刘文青也不参与,只是抱着爹的脖子,默默地抽泣。
估计是忍受不了小女儿的可怜样:“店里可没人陪你玩,你只能自己绣花练字,可不能吵着爹做事,要不然就没有下次了。”
“恩,我保证。”说着还举起右手做保证状,让人哭笑不得。
刘文青看到小哥哥那羡慕的眼睛,眼睛一转到:“小哥哥,等你沐休的时候,咱一起去。”
刘文智的眼睛瞬间就亮了:“真的,小三?”毕竟才八岁的孩子,再怎么懂事,也忍受不了到城里玩的诱惑。
“那当然,不信咱们拉钩。”
“好,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看到两个孩子,把他抛在一边,就这样把事情定下来了,他有点哭笑不得。
“好了,好了,大子,二子,赶紧上学去。小三你爹也要出门了,你把要带的东西去收拾好。”刘任氏发话道。
“是。”三个孩子立马各忙各地去了。
看着小三一蹦一跳拿了小包去收拾东西,刘仁氏道:“这孩子,怎么今天非要巴着你。他爹,要是小三闹得很,你就托人把她送回来。”
〃放心吧,昨儿你不才说小三近来懂事了嘛。应该没多大的问题。反而你单独在家,要多多休息,有什么重活就等我回来做。要是有急事,就托人捎信,我立马回来〃刘习廉嘱咐道。
听着刘习廉发自内心关切的话,虽然老夫老妻,刘仁氏仍是红了脸,只轻轻地点了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 加油,加油,加油!
正文 11进城(二)
城里离刘文青的家坐驴车大概需要一个时辰,驴车有个车厢,用来坐女眷或者躲避风雨的,平时就由刘文青的驾驶。
坐在驴车上,把头伸出窗外,微风轻抚脸庞,像有一双温柔的手在安抚。远处的人家,炊烟袅袅,成片成片的小麦,有得已经挂浆,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只是这份平静美好不知能维持多久。
唉,想这些干什么,平添烦恼,享受当下才是正经。
随着离上海城越来越近,人流渐渐多起来。有得像刘家一样,驾着驴车,牛车的,有得背着竹筐步行的,车上,筐里都装着农家如今时兴的土产,想着进城卖个好价钱。
刘文青没想到如今的上海城这么繁荣,人流如织,各种声音映入耳帘。
“卖报,卖报,最新新闻,宋家昨日与蒋家联姻,强强联合啦!”
“刘记热腾腾的锅贴,三文钱一两!”
“包子,包子,鲜肉大包子,一文钱一个。”
刘文青看着外面,手里拿着报纸在卖的报童,胸前挂着香烟卖的中年人,挑着担子卖干货的,来来往往拉黄包车的,有农家打扮的,也有穿衬衫打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的精英人士。如今街上行人大部分都是剪着短发,也偶尔看到有只是剪了一部分头发,后面留着一小搓头发扎个小辫的。
偶尔还能看到一两辆小轿车,按着喇叭插肩而过,车上的窗帘拉得紧紧的。这年头能做得起小轿车的,哪个不是上海层的特权阶级。路中间的轨道上,电车慢慢驶过。上面坐满了人,有的手里拿着报纸,有得拎着早饭,俨然现代上班人的形象。看得刘文青是眼花缭乱,心里大呼过瘾。
驴车停在杂货铺的门口,被她爹抱下车的刘文青看着眼前的门面,这叫杂货铺吗?张记杂货铺的大匾,两层的古典小楼,颠覆了刘文青杂货铺的印象。她以为的杂货铺是狭小昏暗的,货物堆成一堆,外加大片的灰尘。再看看四周的店面,原来这时候除了,布行,米行,洋行,早点铺子之类的,其它的全都叫杂货铺,张记,陈纪,柳记,一家挨一家的。
随着刘习廉走进店铺,果然,一排一排的货物,整整齐齐,俨然是现代百货公司的雏形。
“刘哥来啦”。同样是伙计装扮的人跟刘习廉打招呼。
“早啊,小马”她爹也热情的招呼道。
迎面走来一位穿着大马褂,戴着副眼镜,留着山羊须的老年人,对刘习廉道:“老刘来了,今儿你要把新来的货物整理上架,再把台面什么的擦干净,等客人上门。”
“早啊,掌柜的,你放心,包准给您麻利的办好。”
掌柜的满意的点点头,视线又转到刘文青身上:“这位小姑娘是?”
刘习廉赶紧答道:“是我家的老闺女,排行第三,大名刘文青。今儿,吵着要出来见见世面。给您添麻烦了。小三,赶紧问肖掌柜的好。”
“肖掌柜爷爷,早上好。”刘文青膝盖下弯,两手叠加放在小腹的右边,福了福道:“文青祝您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好好,那今儿就拖你的福,一看就是乖巧的孩子。”说完从兜里摸出一文钱给刘文道:“拿着,给你买糖吃。”
“谢谢,肖爷爷!”刘文青也不矫情,接下了掌柜的见面礼。
“太客气了,掌柜的。小孩子,哪用得着这个啊。”刘习廉连忙摆手道。
“说哪里话,也没多少,给孩子买块糖吃。”肖掌柜看刘文青大大方方地接下了一文钱,心情大好。
看掌柜的都这样说,刘习廉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一个劲地道谢。说完就告别肖掌柜的准备上工。
刘习廉把文青安置在柜台一角,嘱咐刘文青不要乱翻货物,不要到处乱跑。刘文青也不嫌唠叨,一一点头。刘习廉看他闺女确实乖巧,就放心地去办他的事情去了。
刘文青四处走走,大致看了下货物的分布,知道哪些东西放在哪,等客人上门的时候,她也能招呼一二。然后就拿出纸张开始练字。一些大户人家的小孩练字的时候都是临摹一些大家的字体,但是刘文青家没这个条件,只能按照千字文的字自己练习。
练了个把时辰的字,刘习廉也陆陆续续地做了几笔小生意。刘文青拿出小掌柜看完的报纸,看看有什么新闻。看着一边的小人儿小大人般地装模装样看报纸地样子,觉得很有趣,他哪知道刘文青外表是萝莉,内里是狼外婆啊,而且她正在消化报纸上的内容。
什么东印度公司成立,什么宋家蒋家结亲了,什么大使馆又入驻了,怪不得刚才看到街上有不少洋人。看来各大国已经盯上了东方这块肥肉,都在进行渗透,上海的地理位置,经济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谁能看出繁荣表象下的暗流汹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