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巅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巅峰-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萨达是唐古拉山乡藏族二村的村委会主任,他把这座正在修建的桥称作“藏汉友谊桥”。    
    2002年10月,当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顺利贯通的时候,萨达和村民们激动得几天都没有睡好觉,他们仿佛已经坐着火车踏上了前往拉萨朝圣的路。风火山北麓河的大片地区,是藏族二村定居畜牧的天然牧场,建设中的青藏铁路正好穿越草场。随着青藏铁路路基一天天向拉萨方向延伸,村民们发现铁路可能会影响牛羊在草原上自由通行,萨达认为如果建一座过牧通道,那就会更完美一些。2003年春节,萨达邀请承担风火山隧道建设的中铁二十局青藏铁路指挥部的同志到村里过春节,既想表达他们的崇敬之情,也想反映一下他们的想法。萨达端着滚烫的酥油茶向指挥部副书记丁守全表示祝福时,也建议“在草原上修建一条过牧通道”。丁守全当即表示一定向上级反映,并就铁路建设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便利征求了意见。    
    铁路建设者高度重视藏族同胞的意愿,立即向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建议增设放牧通道。孙永福副部长获知后,要求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和设计单位研究此事。经过勘察论证,设计单位为此专门更改了设计方案,并决定在藏族二村牧场上增设一座32米长的铁路桥作为过牧通道,这一决定将增加投资数百万元。    
    像这样的过牧通道,全线共设立了200多处。    
    在藏区,藏医非常有名,过去,藏医中很多人是活佛,藏族人认为,宗教是心,医学是身,两者都具备就是高度的身心合一。然而,在牧区的普通牧民以前一般只能在游僧经过时才能看看病,后来牧区有了“赤脚医生”,但因为医生少,村与村的距离很远,找医生要翻山越岭,遇到急病很难抢救,因此,看病难一直是藏族牧区的头痛事。    
    铁路建设者主动承担起为沿线群众送医送药的义务。中铁二十局工程指挥部除了组织医护人员为藏族群众免费看病,他们还为藏族二村培训了一名乡村医生。彻底解决牧民们就医难问题。    
    2002年9月的一天上午,中铁三局工地医院医生郭爱接诊了一个叫仁增的藏族牧民。经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在根据病情做了必要的保守治疗后,建议他到格尔木找个大医院做手术。病人虽然答应着离开了医院,可他出门时那种犹豫的表情却一直让郭爱心里不安。晚上九点多,他便找到了离医院1公里远的仁增家里,果然见他因缺钱没能下山治疗。他赶紧返回医院与领导研究,如果在山上做手术,由于缺氧,病人的血氧含量低,刀口也不易愈合,手术有一定风险。可是再一想,失去一个生命,对医院或医生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的几率,但对病人,却是百分之百的失去了生命。于是,便决定立即把仁增接回医院,连夜进行手术。凌晨,病人被推进手术室,由郭爱主刀,高海拔地域的第一例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开始了,40分钟的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医院还免去了仁增全部医疗费。郭爱在认真总结了这次手术的经验后,又陆续在山上为藏族群众开展了7例同类手术。而且,在精心护理下,刀口甲级愈合率达到100%。从此,郭爱走到哪里,藏族同胞们都用一条条哈达、一杯杯酥油茶表达着他们的感激之情。    
    73岁的藏族患者索那,2003年5月的一天夜间,突然右侧肢体麻木,活动受限,被家人抬到中铁十三局工地医院就诊。因无CT诊断,副主任医师金淳岩认真查体温、量血压,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诊断为脑梗塞,立即给予抗血栓治疗。护士帮助患者做肢体被动锻炼,积极护理。仅仅三天时间,患者就恢复了肢体功能,下床活动了。老人激动得用藏语说:“突吉其!突吉其!”    
    像这样尽心尽力帮助藏族同胞的事迹,在整条青藏铁路建设沿线屡见不鲜。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铁路建设者们不仅恪尽职守地辛勤施工,还尽可能地给生活在这里的藏民带去温暖:建水坝、修公路、拉电线、资助希望小学、提供医疗方便……铁路修到哪里,温暖送到哪里,火车未到,情谊先行。    
    “清晨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青藏铁路修到家乡……”2003年9月17日下午,青藏高原沱沱河畔碧空如洗,彩练飘扬,唐古拉山乡小学的藏族学生们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庆祝由青藏铁路建设者捐助的新校舍落成。    
    这座堪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希望小学位于海拔4500米的长江源头,全校120多名学生大部分是藏族牧民子弟,最远的来自200公里外的牧区。过去校舍和教学设备非常落后,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了让牧区孩子能得到良好教育,去年,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带头捐款,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者踊跃参与,帮助学校进行改扩建。共捐款50万元,新建320多平方米办公室、图书馆和计算机教室,为学校配备了150套新教学设备和20部电脑。    
    修一条铁路,兴一方教育,这是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共同心愿,捐资助学的浓浓真情如涓涓清流在雪域高原流淌。    
    2002年6月,中铁二局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投资50万元援建的西藏乃琼镇希望小学建成,并把4万元职工捐款分送给青藏铁路沿线堆龙德庆、当雄两县所辖的19所小学;2003年,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投资30万元为格尔木市民族中学改善教学设备。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卢春房从2002年开始,每年拿出800元资助格尔木市民族中学藏族贫困学生英措,并承诺帮助她完成高中学业,副指挥长王志坚、拉有玉每人资助2名藏族学生就读。    
    2003年7月,青藏铁路建设拉萨指挥部负责人吴维洲到堆龙德庆中学看望他资助的藏族学生土旦丹真,因学校放假,土旦丹真在一天前回到了100多公里外的山乡,吴维洲连忙驱车前去探望。正在农田劳作的土旦丹真母亲听说后,匆匆赶回家中,在吴维洲面前跪下,双手合十,表示感谢。原来从去年开始,吴维洲每年资助土旦丹真1000元生活费和学费,并不定期到学校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中铁十九局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五公司职工李军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爱人没工作,双胞胎女儿在读大学。但他到青藏铁路工地不久,就到那曲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看望孤儿和老人,给孤儿们送去1000元和部分学习用品,还资助那曲高中学生拉巴卓玛读书。李军妻子从内地为她寄来复习资料,还为她织毛衣、毛裤。在他们的帮助下,拉巴卓玛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一片爱心,如同唐古拉山一样圣洁,如同雅鲁藏布江一样源远流长。他们在漫天飞雪的高原之上,在冰天冻地的雪山之巅,把汉藏民族间的情谊延伸到铁轨之外,谱写出一曲壮丽的民族团结之歌。青藏铁路建设者处处关爱少数民族同胞,也赢得了他们的友谊。    
    2002年5月的一天,刚刚天黑干完活,铁一院项目部突击队的帐篷忽然被风卷跑了,看着整整一天没有吃上热饭喝上热水的小伙子们在大风大雪中冻得瑟瑟发抖,项目部副部长田玉海内心十分焦虑。他与司机循着风雪找到一户藏族牧民求助,那家牧民热情地腾出两间房子让他们住,晚上不断过来添火、送酥油茶。第二天他们起床才发现,这家人除了儿媳妇带着3个娃娃睡在另一间房子里外,一位藏族老乡一夜未睡,一直守着火堆为队员们添火,另3个男人竟挤在牛圈里过了一夜……许多时候,青藏铁路成为情谊的纽带,承载了太多深情的东西。    
    


第六章   世界屋脊上的“精神高原”一 青藏铁路之帅

    这是一项注定要制造英雄的历史性工程,它集聚着中国铁路工程建设史上最智慧的头脑,每个头脑都曾在高科技的浪潮中劈风斩浪;它拥有中国劳动者最坚强的分子,每个分子都曾在艰苦环境中千锤百炼。他们不但在建设一流的高原铁路,而且在不断地超越自我。    
    他,年逾花甲,不顾高原缺氧,数次上高原,亲临第一线,心系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心系建设大军中的每一名员工,被成为青藏铁路之帅;    
    他,年富力强,坚守高原一线,总揽大局,指挥若定,然而却拖着病体往返奔忙……    
    孙永福,卢春房,况成明,余绍水,董献付等等各级领导,指挥长,带头人,身先士卒,勇于奉献。还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和无数的无名英雄,用热血,用青春,在人类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中铸就辉煌。    
    他们是站在世界屋脊上的最可爱的人。    
    在青藏铁路工地采访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使我不忍停笔驻足。我在青藏线耳闻目睹的建设者先进事迹,像雪域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般芬芳四溢,不可胜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在世界屋脊上,有一种更高的海拔让人敬畏和仰止,这就是建设者用崇高信念和钢铁之躯打造的“精神高原”。    
    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4万多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拼搏奉献,创新求实,挑战一流,在世界“第三极”谱写着人生最光辉的篇章。他们用精神的海拔与物理的海拔进行着日复一日的殊死较量。    
    一青藏铁路之帅    
    “靠前,靠前,再靠前,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青藏高原施工,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深入一线,靠前指挥,靠前,靠前,再靠前,这样才能带领广大职工克服困难,取得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胜利。”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说。    
    2003年10月,年逾六旬的孙永福第24次亲临青藏线检查工作。对于年轻人都望而生畏的高原,而孙部长却一如既往,因为,这里有他夙夜牵挂的青藏铁路,有他难以释怀的责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