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城市单身个体向群体化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武汉是一座700万人口的大城市,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截至1999年底,全市有各类型婚介所700余家,其中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200家左右统计数据由中南社会事务调查所提供。。我们就此调查了武汉市一家规模最大、影响力较强、营业较为正式的单身俱乐部,该俱乐部每周六、周日组织单身男女聚会,每次参加活动的人数基本保持在300人左右,男女比例较为均衡。调查时间正值2000年的盛夏,某星期六,当日气温高达39℃,阳光下地面温度高达49℃,下午2时起陆续前来参加联谊活动的单身男女依然达到200人。在上海我们也调查过规模较小的婚姻介绍所,在一幢宿舍楼里,一间普通居民住所,户主即这间婚介所的负责人兼工作人员,女性,某机关退休干部,利用自家住房仅10个平方米的客厅开设了婚介业务,来者登记备档,然后婚介所推荐合适人员介绍认识、交往。这位负责人介绍说,之前也举行过联谊聚会,后来因为资金欠缺和人手有限,大规模活动停止了。那天我们在那里等了一个上午,没有见到前来登记的单身者,只是有一些邻居阿姨到这间屋子里来聊天。这样的婚介所到底一天有多少收益,到底能为单身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真让人感到怀疑。不过,也正是这样的婚介所在上海数不胜数,只要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部电话,连个营业执照都不用办,婚介所就算开张了。他们隐藏在大街小巷里,来者不拒,钱倒是收了,事恐怕干不了什么。有报纸曾经报道他们采取放鸽子的手段坑蒙单身者的事例,他们以每见面一次50元的价格招收一些见面小姐,以这些见面小姐来招徕顾客,有的甚至还干起了介绍和容留卖淫的勾当。
…
UnmarriedBar
…
也就是〃独身吧〃或〃单身酒吧〃。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几个大城市这类酒吧特别红火。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单身酒吧,只是店主的一种经营手段,〃单身〃在这里是一个隐喻,一个特殊的双方心照不宣的符号,一个表明交往意愿的标志,一个行为取向的代号。你来到这里不管你真实的身份是什么,你都必须进入特定的单身情境,你以单身者的面目面对这里的其他人,其他人也以单身者的面目面对你。绝大多数单身者来到这里都能获得一种身份上的认同感,进而比较放松地展开交往,这里和外面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说你是个已婚者,是陪同你单身的朋友来这里玩的,那么就再也不会有什么人理你了,这里已婚者受到冷落,甚至歧视,而单身者则仿佛身处乐园之中。
这里和一般的酒吧自然有一些不同,气氛亲切一些也开放一些,进来的人能够随意走动,能够随意地和自己看上的男人或者女人谈话,请求对方同意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如果自己高兴或者对方高兴还可以为对方要酒,然后两人共酌,共酌之后离开酒吧的进一步活动就不是旁观者所能详细叙述的了。但是据接受采访的当事者介绍,不少的单身者在这一类酒吧里都寻求到自我需要的〃一夜情〃或曰〃一夜性〃,这也是单身吧以此招徕顾客的一种非直接性的手段,这也是单身者之所以来单身吧的最终的目的。这些情况下面我们会有专门的章节来讲述。
上述情形在一般酒吧里是比较难发生的,那些酒吧,只有相熟的人才坐在一块儿喝酒说话听音乐,如果谁随便找人搭讪,常常会被视为骚扰。也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单身吧也就应运而生了。不过根据从这几个城市获取的信息,截至目前为止,公开打出旗号的并不算是太多,只是经常泡吧或者圈内的人士私下里约定俗成。其实大多数的酒吧并不在招牌上言明,但是经常举行单身者聚会,名声渐渐地在圈内传播开来,单身者来得多了,单身者的行为方式就在这样的酒吧里变得通行起来,逐渐地,这些酒吧就变成了事实上的单身者酒吧。
…
单身舞会
…
舞厅是一个重要的交际场所,交际舞是一项重要的交际活动。1950年代初期,中国娱乐业三大支柱是:戏曲、电影、交际舞。交际舞之风从延安吹来,上至中央政府官员下至民间平民百姓都乐此不疲。1964年交际舞被作为〃封资修〃在中国各大中城市严令禁止,1970年代末恢复。中国民众群体狂舞十数年之久,到1990年代开始,交际舞步入萧条。各种其他娱乐业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兴起,更新更刺激的娱乐消遣渠道拉走了舞厅大部分的顾客。在此背景下舞厅惨淡经营,有的老板便想到了单身者,于是经常组织单身者专场,或者干脆将舞厅改造成单身者活动的专业场所,单身舞会悄然兴起。当然这样的舞会吸引的也不仅仅是单身者,那些情感寂寞的都市已婚者常常也混迹其中。单身舞会打出供单身男女交往相识的旗号,通过轻歌曼舞建立与异性交往的契机。它们和一般舞厅、舞会自然有一些不同,在这样的场所和异性相识,即使公开表明自己的交际目的也绝对不会被对方认为无礼。这样的经营举措的确为舞厅拉回了一部分顾客,可见单身群体在现代都市的消费效应。拿武汉为例,由纯粹娱乐性舞厅改为所谓〃鹊桥联谊舞会〃,著名的就有旋宫饭店的旋宫舞厅、江汉区文化馆的青鸟舞厅、江汉工人文化宫的江宫舞厅等七八家之多。
…
大龄青年联谊会
…
这种活动最早由各单位举办,或者仅仅是将本单位的单身者聚集起来,或者是和外单位联办,比如军工厂和纺织厂联办,大学和医院联办等,举办大龄青年联谊会的单位一般职工总人数较多,年轻人较多,单位经济状况良好,有举办活动的财力,单位领导人有组织活动的热情。19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面临困境,许多企业因为严重亏损或者效益下滑只能勉强支撑,事业机关贯彻机构和人事改革,财政资金缩紧,就少有单位和部门能拿得出经费或者愿意拿出经费去组织类似的活动了。公办的大龄青年联谊会停止,私营性质的这类行业紧接着兴起。这类联谊活动甚至渗透到了院校的学生中去,例如武汉市紧邻珞珈山大学区建立了一家大学生婚介所,周末组织由大专院校学生参加的集会和舞会,公开服务宗旨是为在校高校学生寻找将来的人生伴侣。举办人说,不见得一交往就发展成爱侣关系,可以认识交友嘛。又说,仅仅只在一个院校区认识的人毕竟有限,我们是让更多的来自不同学校的大学生认识认识。社会舆论对这间机构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以大学生为盈利对象的商业经营活动应予立即取缔。
在上海、武汉、南京近年来以社团的名义举办的单身青年活动,如〃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参加活动的青年男女多数为单身,活动形式有文娱、体育、交谊等。与其他社会性、盈利性单身俱乐部不同,没有其他单身群落组织中常见的欺骗和放纵,虽然主体活动不属于宗教性质,但是团体中的成员相敬如宾、互助互爱,保持着宗教式的精神纯洁。此一组织最早叫〃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在组织程序上并不隶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民间联谊组织,1885年由美国传入,在福州的英华书院和北京通州的潞河书院成立。1900年起上海、天津、香港等地相继成立了基督教青年分会。20年代和30年代该组织发展至武汉、北京、南京、成都、杭州、台湾等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除在〃文革〃十年停止活动)一直维持至今。全国总会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设在上海《基督教》,13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为此我们专门咨询过武汉市基督教青年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由她向我们提供该组织日常活动的概况。
…
白领俱乐部
…
这类场所在对外宣传中竭力吸引高阶层白领,如某俱乐部在报刊上刊载的广告中就有〃招收大专以上学历、中级职称、科级干部以上高素质会员〃的字句。根据调查询问,凡是想要进入俱乐部的人必须缴纳600~800元的会员费,其中还有普通会员和高级会员的区分,普通会员缴纳600元,只能参加有限制的各种活动,获取有限制的信息,高级会员则享有更多的权益。当我们问:〃什么为更多的权益?〃对方回答:〃等你进来了自然就会知道,现在在电话里我们也不好对你多说。〃因为我们没有缴纳600~800元的入会费,所以我们也就不可能掌握他们更多的秘密。申请入会的程序如下:首先必须携带身份证、工作证、学历职称证明、离婚证,最重要的是钱,在门口验明正身之后方可入内,一般闲杂人等绝无可能混得进去。这家俱乐部还在报纸广告栏里特别卖弄地加上这么一条:〃地处省府办公地附近,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商界精英、各界名流荟萃。〃下面还罗列了一大堆单身白领的个人条件档案,这里按报章原样抄录几条:
单身女未婚经商资产数百万;私营百万娇女;硕士法官家资颇丰;商界巨贾有车房。
单身男未婚硕士总经理资产百万;博士资产丰拟出国;儒商私车别墅;集团老总有车房。
金钱、学历、职业、地位,广告渲染几乎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不过也有内情人士告诉我们〃只要有钱,其他条件都可以放松,学历、职称、职务什么的自己填填也就可以了,证件弄个复印的也行〃。
目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已经形成富于影响力的白领阶层,商界人士、自由职业者、月薪数千元乃至万元的公务员、合资或独资企业职员逐日增多,白领单身俱乐部建立在这样一个高收入、高消费的单身者群体的基础上,活动自然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样的俱乐部其活动早已打破平常的交谊舞和茶话会模式,而是怎么高雅,怎么温馨,怎么有趣,怎么可乐怎么来。形式有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