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表达他们和主流合二为一的〃诚恳〃愿望的组织,所以它们能够在我们这个主流社会生存下去。
中国单身群落文化的发展受到西方性解放运动以及单身群落试验的影响,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中西单身群体亚文化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中国单身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轨道。
***************
*穿过历史的迷雾
***************
极端的单身群落试验的失败经历告诉我们,单身群落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必须和现实的文化土壤紧密结合,如果一味地走一条和主流文化对立的道路,甚至走上反文化的死胡同,那么最终必然为主流文化所吞没。这种反文化的做法在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都是没有出路的。
…
有阴影的镜片
…
我认为人类所具有的伟大性是对命运的爱:一个人无论在未来、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希望改变任何东西。他不单必须忍受必然性,并且,他没有任何理由去隐瞒它在面对必然性时,所有的理想主义都是虚假的他必须去爱它。尼采
对于单身现象,我们到底该如何评判?从道德的、文化的角度,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从中国的、西方的角度,让我们多角度地回顾本书所走过的历程,总结本书所阐明的观点,对单身者及其生活给予中肯的评论。虽然单身者不会因为我们的书而改变他们的选择,虽然读者也不会因为我们的书完全改变他们的思想立场,主流社会和单身群体的关系也不会因为一本书而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但是,我们依然认为,对于单身者,主流社会的正确评价和引导是极其重要的。
没有主流社会的关心和参与,单身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弱势文化会发展成〃反主流文化〃;主流社会必须承认单身文化的亚文化属性,允许它作为自己的一分子而存在;单身群体亚文化也应当充分地意识到只有和主流文化积极地对话和沟通才能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和支持,进而才能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这种沟通非常必要,而沟通的前提是互相之间的友善而建设性的评价和对话。
单身文化对历史感兴趣,极端的单身群落大多具有回归历史的倾向,例如我们曾经谈到的群居村和公社制单身群落试验。西方单身亚文化思潮有意识地宣传返璞归真,希望把人们带回到原始群居的生活中去。但是,那原始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氏族生活已经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历史的大潮一去不返,尽管有人留恋,有人〃回归〃,有人赞美渴慕,然而它只是给那些幻想者、乌托邦主义者一个起先和蔼而后狰狞的面目。原始时代的单身群居文化是那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的结果,离开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环境,单纯地赞美和渴慕那个时代的人类群居方式是可笑的,事实上乌托邦主义者的试验已经用他们的失败昭示我们,用幻想代替现实总是要失败的。
极端的单身群落试验的失败经历告诉我们,单身群落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必须和现实的文化土壤紧密结合,如果一味地走一条和主流文化对立的道路,甚至走上反文化的死胡同,那么最终必然为主流文化所吞没。这种反文化的做法在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都是没有出路的。
当代的单身者、单身群落、单身生活、单身文化的由来,其实是人类文明史演变的产物。宗教的兴盛造就大批单身者僧侣单身群落。在此意义上,单身意味着独身,独身也就是禁欲的意思。人类蒙昧时期也就是原始时期,人类按照本能解决生存和繁殖,〃禁欲〃不可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提出。所以,当代单身群落的起源,从历史上看,是从拒绝婚姻家庭,也拒绝性的独身主义者、禁欲主义者、宗教修行者的生活选择开始的。当然当代单身者在生活选择上可能仅仅是在非婚这点上和他们的起源者、创始者接近,而在生活态度上则风马牛不相及。比起那些身陷婚姻家庭中的人,现代单身者可能更加充分地享受性爱的自由,更加充分地享受世俗物质生活的欢娱,更加彻底地摆脱家庭以及社会责任和义务。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单身群落是僧侣修行集团。传统社会,僧侣集团负责监护人类道德、精神、信仰,他们代表神,是很有社会地位,很受尊敬的。宗教的共同特点是禁欲,为了使僧侣全心全意地服从和献身于神的事业,做神的使徒,一般宗教组织都禁止僧侣结婚,西方传统社会主流文化对宗教禁欲者、僧侣集团是敬仰的,认为禁欲的僧侣把自己交给了上帝,这一点上东方也是如此。我们采访过佛教信徒,他们对寺庙中真正能坚持独身禁欲的德高望重的僧侣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因此,主流社会对单身者,从上述情形来说,并没有先天的恶感,甚至因为宗教修行单身僧侣集团的缘故,他们还保持了对单身者人格的景仰。
这种景仰,现代以来依然保持,但是,单身生活对于现代世俗民众,其吸引力的源泉已经不是单身者和上帝或佛祖更接近,而是因为单身者和世俗更接近,现代大众对单身者的羡慕来自于对单身者更能自由地享受物质和肉体快乐的想像。
历史地看,传统社会对单身者的评价,其基本的参照系是主流社会的利益;景仰僧侣单身是因为单身的僧侣可以尽心尽力地献身于神的事业,从而福佑主流社会;歧视民间单身者,将他们看成是因某种欠缺,如身体残疾、物质上的贫穷拘谨、精神的变态、婚姻家庭生活的失败等原因而进入单身行列的单身者加以蔑视,是因为他们将这些单身者看成是主流社会的垃圾,他们对主流社会毫无益处,相反是主流社会的蛀虫;逼迫单身者结婚和逼迫单身者守节,看起来行为乖张矛盾,但如果从主流社会将从此一选择中获利的角度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主流社会对此从来都是不矛盾的。
因而如何评价单身者及其群体,不能光从主流社会传统出发,那样得出的结论是很片面的。
按照主流社会的传统观念,如果有人(指除僧侣和赤贫流浪者外的有社会身份的人)试图拒绝婚姻,仅仅是凭自己的意愿而作出单身的决定,那么他于他生活的那个家族以及那一个环境就等于犯了罪,社会的家族的压力就会压得他无法抬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或者是她只能离开原来的生活处所,去一个异地默默地生存下去。例如英国作家依夫林·瓦欧的小说《兴仁岭重临记》中,反叛世俗传统的贵族子弟罗伯特,离开本该由他承袭的贵族庄园去了非洲;中国作家茅盾的小说《蚀》中,拒绝婚姻反抗封建传统的女子梅行素,离开故乡四川去了上海。现实中的例子:法国颓废派诗人兰波因为思想叛逆和行为怪诞与世俗不合,只能离开祖国去北非生活直至去世;中国宋代诗人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一生与世隔绝,〃居西湖,二十余年,足未曾一次踏城市〃。
可见在传统社会中,单身者和周围环境是隔膜的,主流社会并没有试图从这些人的个人立场出发来评判这些人的选择,对他们进行公允的评判,这样自然就逼迫着单身者拒绝和主流社会沟通,而主流社会则视他们若污泥浊水一般予以拒斥。
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单身者和主流社会之间是有鸿沟的,他们之间的距离,如果施以形容词就是〃歧视〃和〃冷漠〃,如果施以名词就是〃另类〃和〃主流〃,如果施以动词则是〃拒绝〃和〃逃离〃。普通民众将自己对单身者的歧视隐藏在冷漠的后面,单身者将对主流社会的不屑掩盖在逃离之中。当然,绝大多数时候,主流文化常常利用舆论手段抨击单身者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在传统社会生存的大多数单身者连自己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由此而消沉颓废,对人世充满了悲观情绪。
下面我们将阐述人类历史上单身者和主流社会之间所形成的巨大的隔阂和反差。
…
与传统家庭生殖观念背离
…
为了人类的延续,每个人都有义务参与繁衍,繁衍是人类天然的使命和责任,这一点,使主流社会从来就不可能认可单身者逃避生育的生活方式。对于单身者来说,这似乎很冷酷,但是真实情况就是如此。人类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凡属主流,既然典定,必然有其理由。所以一夫一妻婚姻家庭体系,成为了人类社会主流的生活形式。
从社会学角度看,家庭生育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好的繁衍形式。为了人类不至于在地球上灭绝,人类必须鼓励生育,为了生育出优秀的后代,人类实行了非血缘关系的一夫一妻制婚姻。
婚姻家庭与人类的延续就此结合了起来,其重要性上升到了类生存的高度。正是基于此,人类社会对非宗教的禁欲者传统社会的单身者表示了他们的歧视。因为传统社会单身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就是:排斥婚姻和家庭,放弃生育以及抚养子女的义务。人们用对单身者的歧视态度来教育自己的后代一定要为家庭、家族和国家繁衍子女,否则就等于没有尽到做人的责任和对社会的义务。直到今天还有中国的社会学家指责现代社会的单身者是放弃了社会责任,他们认为单身者要求的是〃个人绝对自由,不要责任,不要拖累,认为恋爱婚姻是个人权利的坟墓……〃;并且用〃现代人不能逃避社会责任〃这样的劝导来指引单身个体、群体进入婚姻和家庭。
从原始社会人类崇尚生殖的图腾,以及上古社会流传于民间的传说神话、英雄史诗,中古时期的宗教传说,可以看出人类对生殖子女和繁衍后代的重视。关于人类婚姻家庭和后代延续的传统教育在希腊神话中有普罗米修斯黏土造人,中国神话中女娲造人等神话;《旧约·创世纪》中有上帝对亚当、夏娃的训诫:〃你必须终年劳苦,汗流满面,才能从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