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孩子送上社会所需付出的费用底线可能在30万左右。
可以这样说,抚养一个孩子成人,按照中国普通市民低工资、低收入的经济状况,需要承受的经济负担相当沉重;而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当然,绝大多数人是在对此一问题毫无思考的情形下就结婚生子的,他们习惯于用本能和惯例来处理自己的生活。
但是绝大多数单身者是对此有认真的思考的,他们选择单身和他们在此一问题上的思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常常是认真地衡量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认真地考虑了自己是否能为未来的子女提供较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进而作出了不结婚或者不生育的决定的。
单身者选择非婚不育,从这个角度来讲并非是不负责任,而是感到责任重大而无力负担。比较于那些弱智的、有遗传病的、失业的人的生育,比较于那些生了孩子却让孩子失学失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甚至在逃荒要饭中生育进而也让孩子逃荒要饭的人,他们(单身者)是用取消责任的方式,对责任作出了负责的回答;而那另外的一些人常常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负责。两者相较,单身者的选择也许属于一种更为负责的行为。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世界人口增长的数据表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过去的50年里已经急剧恶化,大自然已经不堪人口的重负而报复人类。从这个视角来看,今天的人类所需要的已经不是人口的低质量的数量增长,而是需要人口素质的高质量地增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口资源的强与弱已经不再是一个数量概念,而是一个质量概念,衡量指标不再是人口的绝对数,而是人口的教育水平、智力水平、创新能力。中国人口面临巨大压力,中国需要的不是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的提高,只有高质量地生育,即优生优育,才是国家提倡的。就此,单身者在感到自己不能保证子女的高智商和高教育水平的情况下自觉不育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民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充足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激起了人们对自身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视。在人们有可能通过劳动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系统来保证自己年老时依然能够得到足够的照顾的时候,人们从养儿防老这种自私性目的出发而生儿育女的行为就大可减少。这个时候人们可能更为客观地来看待自己是否需要生育的问题,更多地从自己能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出发点来考虑生育。这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避免生养过多的子女而造成的巨额经济负担,或者为了单方面巩固自己的物欲生活了。也正是因此,西方政府近年来出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例如给未成年儿童提供政府津贴,给多育的母亲以津贴等,这些政策从经济上减轻了父母抚养子女的负担例如法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政策,鼓励国民为国家利益生育子女,但是这些政策并未得到民众的有效响应,原因是民众对生育的根本观念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影响西方民众生育观念的家庭生活形式有:晚婚、不育(丁克家庭)、同居(非婚同居而拒绝生育)、单亲家庭(因为一个人的经济承载能力有限而不再生育子女)、单身家庭(单独居住,拒绝家庭拒绝生育)等。其中单身、单亲家庭方式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单身生活方式对于控制人口增长是有益的。不论其初衷如何,客观事实便是如此。
2追求享乐有什么不好?
单身者追求个人生活质量的高档次、个人生活的高品位也与中国的传统观念相左自由、享乐、快乐是单身者生活的中心,这也是对人类传统思想意识的挑战。主流文化一贯倡导节俭、自律、奉献。在欧洲,节俭自律的生活方式由基督教文明倡导并监督执行,提倡苦行、忍受、简廉,反对古罗马屋大维时期的纵情享乐,将罗马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古城在火山爆发时的覆灭罗马古城庞贝和赫库兰尼姆,于公元79年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陷落,于1738年和1748年被部分发掘。见石工编著:《火山与地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说成上帝惩罚人类纵欲淫乐而降临的灾难。中国从来都以节俭为本民族最优良的传统,儒家以俭以养德来教导民众,〃存天理灭人欲〃,形成忠君禁欲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
禁欲主义对于统治者有利,它使民众安贫乐道,甘于忍受艰苦生活的折磨而不致产生叛逆情绪,是以能成为封建文化主流。当主流文化强行普及于民众的时候,破坏主流文化准则的其实恰恰是统治者自己,当大众遵守禁欲主义教条的时候,穷奢极欲的正是统治者本身,所以禁欲主义文化总是存在虚伪性,一些人禁欲是为了另外一些人纵欲,禁欲总是被某些人利用来作为自己纵欲的工具。人类历史的真实是民众陷落在禁欲主义中数千年不能自拔,而统治者却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纵情淫侈而没有人能够过问。
人类社会初期,人们过一种节俭的生活是因为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使然,而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味强调节俭,就会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市场平衡被破坏,经济上就会出现通货紧缩,购买力下降,产品积压过剩,大量工厂倒闭,严重的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在物质条件不许可的时候,人类以节俭求生存;在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类应该充分地享受个人努力工作带来的成果,充分地享受个人消费的权利。二战后的欧美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供应充裕,为了扩大社会需求,政府出台鼓励消费、促进公民享受生活的各项政策。此前,高消费只限于少数特权阶层,而战后的高消费潮流则是全民众的普及运动,享受生活的不再只是个别的权贵者的特权,普通民众也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只是各自方式不同,于是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在欧美及日本高速度地兴起,激起了人们藏匿多年的对于生活的欲望。
欲望并不可怕,它是人们改造世界、征服自然的激情的源头,为了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发挥非凡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现代社会就是建立在不断地满足人类的欲望的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在什么意义上才能说是在前进?一方面说我们在进步,是世界最先进的;另一方面又让民众生活在贫困和屈辱中,这能叫先进吗?能叫进步吗?只有当人类社会越来越多地满足人们的欲望,让人们生活得越快越好的时候,才能说人类在进步。
单身者放弃婚姻束缚和家庭重负,因此而获得较优裕的生活条件。这样的思想潮流和生活方式完全可以为现代人所接受,人们就此送给这样的单身者一个称呼单身贵族。我们不能否认人们对这样因单身而〃贵族〃者的生活是羡慕的,事实上这样的〃贵族〃
比起封建社会的血缘贵族以及专制社会的政治贵族要来得光荣得多也道德得多。
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没有拖累搅扰的休闲状态,一切都可以毫无保留地贡献给自己热爱的工作、事业,一切都可以毫无保留地贡献给自己,他们的财富就是他们的无拖累,他们的高雅就在于他们的自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的生活〃。
有的人总是觉得没有子女的单身者,他们对人类缺乏责任感,因而常常都是个人享乐主义者。因为将财富传承给子嗣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中国人宁愿吃苦节俭也要在财产传承上满足子女或者自己的虚荣心。这种传统实际上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以消费为前提,中国民众崇尚节俭,重敛财而轻消费,就有可能出现消费水平低,消费动机不足,产品供过于求,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局面。所以,单身者消费观念从这个角度说似乎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因而也更为现代。
但是,这不是说单身者的这种消费观念就是个人享乐主义,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的消费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建立在自己劳动,自己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的基础上,前者通过劳动对社会作出贡献,也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中获得回报,而后者则大多数是好逸恶劳者。
事实上,有大量的单身者,他们的身后留下了大量的遗产,他们常常是将这些遗产捐赠给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从而显示出他们巨大的人格魅力。这里我们尤其应该提到诺贝尔奖金的创始人瑞典化学家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BernhardNobel)一个终身未婚的单身者。
…
食禁果者道德认同
…
1中西传统道德观道德
这个词,给人以正义凛然的印象,特别是在中国。许多法律管不了的问题,一旦被媒体推上所谓〃道德法庭〃,意义骤然变得严重许多。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以儒佛道思想体系为基础,中心意义是克己复礼,杀身成仁。君子是中国人最高的人格典范,圣人是知识分子追求的人生境界。西方传统道德观念主要来自于基督教文化传统,禁欲是其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道德进行理论颠覆。这种情况在中国从未发生过。中国统治者给予平民知识分子从科举考试而进入统治阶级的机会,因而中国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有机会加入到统治阶级的行列;西方统治者却没有给平民知识分子这样的机会,西方封建统治完全依靠贵族世袭制,平民阶层希望登上上流社会只有两条路:一是献身宗教;二是从军征战。这两条路他们都不愿意走,于是他们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微乎其微。正是因为与统治阶层完全两不相干的身份和立场,所以,西方知识分子掀起的针对上流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革命往往比中国知识分子要激烈得多,也彻底得多。这之中,尼采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尼采说:〃基督教道德是一种最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