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女孩子胆子小,多是不敢玩鞭炮的,手里拿着那些发着轻微声响的“滴古点,”扑簌簌冒着接连不断的碎火星,在胡同和大街上游来串去,她们身穿花花绿绿的新装,发间佩戴了鲜艳夺目的纸花,足以让这些女孩子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想是农村的母亲受了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启发,杨白劳唱道: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我无钱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他用一根红头绳将闺女喜儿打发得在自己面前又蹦又跳,又说又笑。

孙刚很是佩服这些母亲琢磨透了这些女孩子的心思,花很少的钱便能打发她们个个笑逐颜开。这些蕴藏喜悦和酸涩的年集,让人深刻体会出了父辈们生活的不易和父母抚养孩子们的艰辛。

历史已踉踉跄跄而去,岁月已蹀躞走过,赶年集的日子像是从孙刚的童年记忆里划出的一条长长的琴弦,弹奏着坦诚、友善、豁达和宽容的乐曲。

年集里的那缕缕阳光,仿佛给孙刚储备了绿色的向往;赶年集的日子又像是雪花翩跹,灵捷如蝶,让孙刚对童年岁月充满了沦肌浃髓的理解和刻骨铭心的热爱。

回想到现在,现在的年集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街上热闹,有新衣服,有鞭炮,有花花的玩具。

孙刚和妈妈去了几次,就把年货全买回来了,糖烟酒和鞭炮就由爸爸抽空去买。

街上人太多了,车子根本就开不进去,只好停在镇边小叔的家门口,买了那么多东西还要一点点儿的背的车上,可把孙刚给郁闷惨了。

最后几个集市,没什么东西要买了,孙妈还是约着婶子一起去逛,看还有什么需要去买的。接过孙刚说什么也不去了,在家里看门。孙爸就有空去逛逛了,买些鞭炮、烟酒、礼品之类的,过年用来走亲戚。

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

199。 过大年

199。  过大年

临近过年,女人们纷纷出动,将家里的衣物被褥拿出去洗,洗去一年的尘埃,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幸福,其实对农村人很简单,就是给一个盼头。

农村女人的幸福更实在,好吃好喝的让给男人,希望男人更有力气来扛住家庭的重担,亲戚来了吃饭,农村女人也不上桌,剩的饭菜,就将就在灶间吃完了。

村里在外地打工的都会赶在除夕前回到家中,往日安静的村庄也因此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凑在一起聊起在外面的见闻和经历,垂髫小儿、白发老人在一旁听得是津津有味。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孙刚家逐渐开始蒸馒头、切肉、打鱼、打扫房屋、买鞭炮。

打上来上百条鱼,给亲戚朋友每家几条,这样他们过年就不用买鱼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为打发灶王爷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

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刚过,几乎是一夜间的功夫,大街小巷,超市店铺,到处都在播放这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在这首委婉动听,深情绵长歌声的催促下,猛然从繁忙的工作中被唤醒,于是人们争先恐后的置办年货,大包小包的选购过年的东西,年的距离跐溜一下,便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

在过年饭菜的准备上,豆腐也是不可少的。磨出来的豆腐是一整个盆子大小的,然后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将豆腐块放在水里面,隔三四天换一次水,天气又冷,不会坏,这样一直可以吃到正月底。

过年走亲戚之时,到了亲戚家,主人必然准备一碗米酒(醪糟),里面加几个荷包蛋。

过去的时候,客人看到米酒后,都是要强行将鸡蛋捡下来,说自己不喜欢吃鸡蛋,其实就是想给鸡蛋留给主人家的孩子吃。

孙刚小时候,一年很难吃几回鸡蛋,到了过年走亲戚,看到米酒,将里面鸡蛋吃完,米酒就剩下来了,为此常常遭到爸妈的呵斥。

米酒的做法,孙刚也会,自己曾经做过。

今年孙刚打算做一盆子米酒,先是将糯米蒸熟,然后放入盆内,放点甜酒曲,然后散点温水,不断地用手搅拌,直至酒曲均匀渗透。

然后放入陶瓷大盆内,盖上高粱竿的锅盖,放在灶台上,灶台一天三顿做饭,会有温度。一周内,酒香飘出来,即可食用。

倒在碗里发出略带酒气的清香,吃到嘴里酸甜可口。

在冬日的早晨或晚上,坐在火盆边,喝着滚烫的醪糟,浑身顿生暖意。

对于孙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享受。

整理好里里外外的卫生,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除了准备各项过年的用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过油”,在这几天中,要挑选一天,支起油锅,炸一些肉,鱼,豆腐,丸子等油炸食品。

过去生活水平低,一年吃不了多少油水,所以在过年时,要多吃些油炸食品,补补油水。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时什麽东西都能吃得到,可这“过油”的习俗还在继续。

今年是腊月二十九过大年,所以二十九的上午还有“半拉集”,也就是说还有一个上午的集市。

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逢集,凡是年货未备齐的人家,便早早地动身赶到集市,不管价格贵还是便宜,抢购好最后一批年货后,人们就急急忙忙回家了。

年货办齐了的话,就不用敢这个半拉集。所以,很多家庭上午,都在忙着贴春联。

大门口贴了对联,就表示开始过年了,有来要帐的,就不要进门了,等来年再说吧。

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车上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

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

今年春节,孙阳没有假期,只有阳历三月份才有探亲假,那个时候刚好能赶上孙刚结婚。

现在,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孙刚堂兄弟身上,因为大伯、小叔、爷爷,还有自己家的院子和各个房门,所以刚吃过早饭,大家便开始忙碌起来,把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打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

前几年,孙刚还分不清春联的上下联,后来才慢慢总结出了规律。

还有就是,贴门芯的时候,那个“福”字,以前孙刚老是正着贴,现在才知道“福”要倒着贴。名曰:福倒了,福到了。

相传古代有一位大财主过六十大寿,请了一名秀才赐“福”字墨宝,准备贴在门上以添吉祥之气,秀才写好后,财主亲自拿去贴在门上,偏偏这个财主不识字,把“福”倒着贴在门上。

到了晚上贺寿的人陆续前来,看到这个“福”字贴倒了,就议论纷纷。这事传到大财主的耳甲,他气得肺都快炸了,连忙命人找来秀才要加以重责。

秀才明白缘由后,并没有急于申辩,而是仰首哈哈一笑:“恭喜!恭喜!老爷子,您的福到了啊!”

“臭小子,你把‘福’字写颠倒了,是何居心?亏你还笑得出口……真可恶啊!”

“老爷子,您别生气。今天是您的六十大寿,这福字颠倒不就表示您的福气到了吗?”

财主听了秀才这番话,不仅怒气全消,还重重地赏给秀才数百两银子。

这位秀才借着“倒”和“到”的谐音巧妙地为自己和财主解围,在众人面前维护了财主的面子。

从此,倒贴“福”字的风俗便流传下来了,家家户户总在春节或其他喜庆节日里,于门上倒贴一个“福”字。

……

200。 正月走亲戚

200。  正月走亲戚

忙完这些,三叔四叔两家都陆陆续续的从县城回来了,大家帮忙一起动手。在院子里摆好桌子,摆上一条刀头(一刀煮的半熟的猪肉。),几个馒头,一碗米饭,在插上一炷香。让去世先人先吃年饭。

中午随便吃了一点,孙妈和婶子们从下午便开始了忙碌起年夜饭了。隆冬时节的村子是静谧的,偶尔有轻风拂过屋后竹林的沙沙声,耳朵里装着这样的和谐,心里塞满了感动。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炊烟气息,乡亲们也在为年夜饭快乐的忙碌。

匆匆路过屋前的村人相互问个好,嘴角带着笑意。

孙刚早上把家里的大水缸偷偷注满空间水,因为在这里的风俗正月初一是不能挑水的。

春节,是瞌家团圆的日子,是欢乐祥和的日子,是白发娘亲盼望儿孙归家的日子,是飘泊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日子,是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歇息的日子,是为来年奋斗的人整装待发的日子。

年夜饭前,孙刚点燃了万字头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一会儿整个村子里都响起了这种声音,此起彼伏,你响罢来他登台。

然后全家入席,爷爷奶奶是当之无愧的上席,别看两位老人家一个八十,一个八十一,现在经过孙刚空间水的调养,身子骨还很硬朗。孙刚每隔两天就会在奶奶家厨房的水缸里注满空间水,反正她家吃水一直是孙刚挑的。

爷爷奶奶撅着嘴,慢条斯理的泯酒,吃炖得烂熟的土鸡。

叔叔们一边喝着好酒,一边谈论着大事。

女人们边吃饭边唠叨着家长里短。

几个孩子依旧上蹿下跳,却不担心打翻了碗会挨骂。

大黑小黑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啃着大家扔下的肉骨头。

窗外,天色已黑,远处不时传来“砰砰”的爆炸声,伴随着或红或绿的彩光,那是村里的人家在燃放焰火。

四世同堂,幸福吉祥。难道不是吗?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的坐在一起吃团年饭,这才有年味儿。

年夜饭后,孙刚在院子里放了几筒烟花,腾空的焰火在高空绽放,如怒放的花朵,如盛开的菊花,如灿烂的流星,美仑美奂,分外妖娆。

喜庆的火光映亮了半面山坡,孙刚在心中默默祈祷,祝福来年的日子,一如既往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