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集,就像名家大师一幅大墨随意泼洒出来的民风乡情画。
————————————————————————————————
两更送上!!!没分章。
感谢梓桢的588起点币打赏,感谢951274927的多次打赏!谢谢你们的支持!!
希望大家多多收藏,多多投票,求各种包养!!!
079。灶祭(求收藏)
小年转瞬即到,时序告诉人们,要过大年春节了。过大年,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所以,一进入小年,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会立即进入浓浓的节日喜庆之中。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可以欢欢乐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热热闹闹地尽情嬉闹几天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据说,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祭灶,在我国民间是一项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祭灶时间多选在黄昏入夜之前举行。
小年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都要把灶王爷请下来,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是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再等他回宫降吉祥,好让下界保平安。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要用“糖瓜儿”来粘住“灶王爷”的嘴。
有“二十三,糖瓜粘”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其实对于那些慈善人家说来,灶王爷上天说什么倒也都无所谓,有的还甚至担心灶王爷把话说少了,但对于那些好事不做、坏事做绝的恶人来说倒是要小心喽。
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以保护和监察一家。
所以民间最为重视灶王的来历,认定它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仙,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
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之手。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撇开这个习俗其中的故事成分,单单从这个习俗就能够看出我们的先辈们和普通百姓们对“灶”的重视,“无灶不成家”,当然“年夜饭”更是重中之重。
孙妈准备祭灶用的供品,有糖瓜、水果之类的,大部分都是现成的,现蒸了一碗糯米饭,拌上白糖,又甜又糯,也是供品之一。
一家人先到厨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孙妈是把糯米饭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在用糖贿赂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民间盛行。
腊月二十三日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祭灶之后,一直到大年三十儿都是围绕着“吃”“年夜饭”来打转的内容了,所有的忙碌和内容几乎全部都是为这一顿饭。
孙刚把爷爷奶奶也叫到家里吃晚饭,吃个小团年饭。
孙妈等饭做好后,孙刚拿出买回来的一挂鞭炮,点燃起来。
噼里啪啦的响了一通,这时,村子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放完鞭炮才能开饭。
…………………………
翌日,一家人吃完饭,就开始换上旧衣服,全副武装,开始打扫卫生。
俗话说:“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天都会围绕这新年的到来而安排得满满的。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扫房子说白了其实就是过年前的大扫除,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还要把旧的对联、年画什么的撕下来,王安石的那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房子一般是一年才扫一次,所以天花板上、屋檐上会有些蜘蛛网和灰絮子。孙刚负责清扫这些,孙妈和王燕洗杯子、碟子之类的用具,孙爸擦家具,孙阳扫院子。人多力量大,一上午时间,家里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去除了一年的“尘”,迎接明年的“新”。
晚上,孙妈拿出大胶盆把黄豆用水泡上,准备明天上午磨一个豆腐。
————————————————————————————
感谢神级书呆子的打赏,谢谢你!!!
恳求各种支持,特别是收藏,现在收藏还不到6000,离上架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
080。要过年了
春节磨豆腐,是孙刚家乡的传统习俗。
“豆腐”与“头富”谐音,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家常豆腐、麻婆豆腐、五香豆腐、脆皮豆腐、三鲜豆腐、臭豆腐……记者走进磨豆腐和买豆腐的人中,听他们讲述与豆腐有关的故事,品味那浓浓的豆腐香……
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第二天一早,孙爸和孙刚就抬着半盆泡胀的豆子,去了村子里王家祥家里。事先打好了招呼。
他家做出的豆腐以鲜香、嫩白等特点远近闻名,颇受欢迎。年轻的时候经常走街串巷去卖,他是使用石磨磨制豆腐的人,而他的那句“谁要豆腐,石磨豆腐……”也为附近村民所熟知。石磨磨出的豆腐水分少、硬度高,味道醇香。
王家祥经常带着淡淡的惆怅,“石磨豆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俺一直舍不得丢。”
年纪大了以后,小儿子王成友接下他这活儿,开始用机器做起豆腐。也不走街串巷了,逢集便磨一个豆腐上街去卖。背集磨一个小点儿的豆腐,村里人都消化的了。
春节临近,王成友一家格外忙碌。
窗外寒风瑟瑟,屋内热火朝天。
“现在快过年了,得提前几天预订,咱村里为先,其他村里也有订的,可是忙不过来。”正在调试机器的王成友累得满头是汗,却顾不上擦一下。
“现在俺家是昼夜不停地生产。”在旁边捞豆子的王成友老婆接上了话茬。
“二哥,来抽根烟。”王成友递给孙爸一支烟,“这几天忙起来了,一天不停歇。”
将黄豆制成豆腐,要经过磨浆、煮浆、滤浆、点浆和起锅入匣等多道工序,加上磨浆前的拣豆、浸泡,工序多达七八道,不仅很麻烦,而且相当费力。
孙刚和王成友的老婆抬起泡好的大豆,倒进磨浆机那硕大的铝制容器里。
拧开供水阀门,合上电闸,嗡嗡的机器声和着流水声,白花花的豆浆便汩汩流出。
墙上挂着的红灿灿的“鞭炮花”与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将年味烘托到极致。
“过年了,老百姓都想吃点豆腐。虽说现在生活好了,但是大鱼大肉中间还是少不了豆腐不是?”王成友的话语中透着一股得意劲,“现在俺一家全部上阵,人手还是不够,我和大哥一家还得日夜倒班生产。”
操作间里,王成友一家人各司其职。妻子和儿子负责操控磨浆机和豆渣过滤,王成友负责大锅熬煮。
经过半个小时高温熬煮后的豆浆经细网过滤后,流到大缸中,王成友此时便端出老浆倒入缸里。
用老浆点制豆腐是个技术活,老浆不能倒多也不能倒少,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最好。
脸盆里盛着老浆,他一边将老浆慢慢地滴下,一边用搅棒将豆浆慢慢地搅匀。
点浆的过程不能快也不能慢,特别要将老浆搅匀了,豆腐的老嫩质量,成败在此一举。检验豆腐老嫩的办法是,拿根筷子自由落下,插入缸里,如果直立不倒,就表明可以了。
“刚娃,喝豆腐脑儿不?”王成友用他那瓢在缸内舀一下,倒进旁边的大茶缸内,加点儿糖递给孙刚。
接过茶缸,就抿了一口,孙刚只感觉,豆腐脑鲜嫩滑软入口即化,味道特别纯正。只觉从来没有过的浓甜清香滑爽。
剩下的工序就是“装盒”和“挤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