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捡漏- 第3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黄宾虹先生的画可非常难得,还是请箫老师鉴定一下吧。”李思思说道。

王先生点了点头,将画轴送到萧翼的面前。

萧翼小心的打开卷轴,只见画中画着一棵玉米,长在石头旁边。下面又出了一枝花作为陪衬。颇有寓意和情趣。在画的左上方,题着一首诗:“太虚蠓蠛几经过,瞥眼桑田海又波;玉黍离离旧宫阙,不堪斜照伴铜驼。”下方是黄宾虹的钤印。

对于书画作品,于飞根本就没有什么兴趣,很无聊的呆在一旁,期待着节目录制早点结束。

他已经厌烦了,外面排了那么多的藏友,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却不能一一鉴定了。要按他的意思,藏宝人拿着自己的宝贝排着队进来,然后于飞老师像老师批改学生试卷一样,“这一件假的!”、“这一件真的!”、“这一件西周的!”、“这一件呃……上周的!”……这多过瘾啊。偏偏像现在这样一件古玩就要鉴定老半天,太没意思了。

萧翼一边看一边点头,以他的鉴定能力当然可以看出这幅画用笔冲和,书写自然,既写实又写意,绝对是黄宾虹先生的真迹。

看完了之后,萧翼并没有像其他鉴定专家那样把藏品递给身边的专家,而是直接宣布了结果。由此可见,因为于飞的关系,他把王秋成和欧阳霞都记恨上了。

“我们知道,黄宾虹大师擅画山水,是山水画一代宗师,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之功力较深。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

萧翼终于抓住机会了,大说特说,直说的吐沫飞溅!让李思思皱眉不已,不由的看看时间,照这样下去,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我们看这幅《黍离图》。人们只知道黄宾虹先生以山水画闻名于世,殊不知他的花卉画也别有情趣,而且不落俗套,别具一格,妙在自自在在。他所画的一花一叶,点画不加雕琢,看似无法,却寓法度于其中。简淡清雅,奇崛有致。有人说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是密体,而花鸟画为疏体,具备简、淡、拙、健的特点。所谓简就是简洁——”

“箫老师,依您看来这幅画对不对呢?”李思思终于忍不住了,如果任由他发挥下去,真不知道他会讲到什么时候。

而旁边的于飞则有意的夸张的哈欠连天了。

被李思思打断了自己发挥,萧翼的心中不爽,不由哼了一声,连她也一并怪上了。

对此,李思思也只能很无辜的笑了笑。

“这幅画无论从笔法,从色彩,从款识等诸多特征来看,确实属于黄宾虹的真迹!”萧翼一锤定音的说道。

王先生微微一笑,并没有太多的表示。

“那请专家老师给估个价吧。”王先生说道。

“黄宾虹的画作近年来升值的非常快。精品的山水画作一平尺的价格都在百万以上,您这幅不是黄宾虹的代表作,画的又是花鸟,所以价格要稍微打个折,大概在一平尺柒拾伍万左右,这幅画在三平尺以上,保守估计也在贰佰贰拾万左右。”萧翼对书画的市场行情是非常清楚的,很快便估出了价格。

“谢谢你!”王先生的表情很平淡,似乎有些不满意似的,上前拿了画就要离开。

突然一个声音说道:“等等!”

这么回事?怎么叫等等呢?难道是出了什么问题了吗?

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就连准备说结束词的李思思都有些猝不及防,望向始作俑者。

说出“等等”这两个字的正是于飞。

“于老师,有何见教?”萧翼冷冷的说道。

“见教不敢,不过我却觉得这幅画不对。”于飞语出惊人,现场第一次出现了专家意见相左的情况。

看点来了!场上的观众顿时都被吸引住了。

“笑话!于老师这是质疑我的鉴定结果了?”萧翼说道,脸上的表情带着一丝的不屑,似乎是于飞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谈不上质疑,就事论事而已!”于飞说道。原本见是书画作品,于飞也就没当回事,甚至连正眼看都没有。他眼光高的很,虽然知道是黄宾虹的作品,都没有去看。

直到王先生拿着画想要离开的时候,于飞才习惯使然的用混沌之气“看”了一眼,这一看不打紧,发现问题了。

这幅画的年代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而黄宾虹早在一九五五年就过世了,也就是说这幅画根本就不是黄宾虹先生的作品!换句话说,这幅画是赝品!

“于老师,说任何话都要负责任!”萧翼说道。这幅《黍离图》他仔仔细细前前后后都观察过了,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问题,凭他于飞又能发现什么?

“你说这幅画不对,那好,你拿出证据来呀?只要你拿出证据,我就信你,否则的话就不要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萧翼回答道。

“证据当然有。”于飞也是毫不相让。

“箫老弟,于老师,两位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见两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掐”起来了,王秋成连忙解劝。

虽然于飞在本次节目中表现出了非常高的鉴定水平,但是王秋成还是直觉的相信萧翼。

“于老师呀,箫老师是书画鉴定方面的专家,他鉴定一般是不会有问题的。”王秋成小声的对于飞说道,想让他抽身而退。

“我原本也这么认为的。”于飞说道:“不过很遗憾,这幅画确实是假的!”

于飞寸步不让的说道。

这一下王秋成也没有办法了。在这种情况下,谁主动退缩谁就是认输。

好吧,现在的这种情况只有任由他们去了。

“这位专家老师,您说我这幅画不对,请问有什么证据吗?”王先生扬了扬手中的卷轴说道。

“证据其实很简单,因为这幅画根本就不是手绘的,而是印刷的!”于飞说道。

第485章 印刷品

“哈哈哈哈……”萧翼发出了放肆而夸张的笑声:“印刷?你说印刷?你没搞错吧?难道你不知道印刷作品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吗?”

“特征,不知道箫老师说的是哪些特征呢?”于飞不慌不忙的问道,相比于萧翼的急赤白咧,于飞的气度不知道胜了多少倍!这让在场的很多人都感叹,看来年龄和修养并不是成正比的。

王秋成也叹了一口气,没有想到最终还是走到了这一步,恐怕这次的天下宝藏节目,最后的专家对决才会是最大的亮点吧?

“于老师你听好了。”萧翼从鼻腔中冷哼一声,仿佛长辈指导后辈一样:“印刷品的油墨没有书画用墨舒展、自如,而且书画作品的颜色和印刷品的颜色虽然看起来的极为相似,但是仔细分辨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同时,用鼻子闻一闻,印刷品是没有墨水味道的,有的也只是油墨味。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用10到20倍的放大镜可以看出印刷品都是由不同的墨点组成的,这些墨点在印刷行业上叫网点,因为印刷要加网才能实现层次多变的效果,比如由浅到深,由明到暗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网点来实现的。”

萧翼侃侃而谈,几句话便把印刷品的分辨讲解的非常清晰。

然后他一脸得意的看着于飞,“可是你再看王先生的这幅画,用墨舒展自如,笔触清晰。”萧翼将放大镜放在画上,“用放大镜来看也没有任何墨点的存在。于老师,您不会是刚才鉴定的太多了,得了妄想症了吧?”

萧翼的最后一句话很是轻佻,相当于直接的人身攻击了。这样没有素质的行为,让很多人讶然。不过萧翼这么说也有几分他的道理。

传统的造假主要有之类:一是临摹,这是画家学习国画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情况比较多见,但是通常临摹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不高。当然也有例外,张大千先生学画时就喜欢临摹,他临摹的作品很多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在拍卖行的价格比原作还要高!

第二种是仿制,这也是最常见的造假手段。

第三是向壁虚造,是一种臆造,即根据书画家的特点进行主观的臆造,是技术含量最低的造假手段,但也能骗到人,特别是那些在收藏中猎奇的人,总是想当然认为这是合理的,结果收了一屋子的千奇百怪的瞎活。

第四种是半成品造假,画家本人画到一半,没有完成,造假者会完成补全冒充,这类作品半真半假,很难鉴定。

第五种是专门针对古代册页造假的,称为“雨夹雪”类,把原本一本册页临摹,以真假交错方式重新装订成两本册页,属于鱼目混珠的做法。

第六种是假画配真题跋或真画配假题跋。

第七种是本人请人代笔,古今画家都存在这种现象。特别对于一些作品市场行情比较好的作者,因为其作品供不应求,作者在无暇分身的情况下,便会请人代笔。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有出现了水印添墨、电脑刻章、装裱作旧、陈旧宣纸临摹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作伪手段。

但是像萧翼说的那样,印刷品上会留有墨点,这就如同印刷品的“胎记”一样,是复制品与手绘作品的主要区别,可以说是无法去除的。

萧翼的反驳证据非常有利,一切不利的矛头都指向了于飞。

“到底是年轻呀,虽然知识非常渊博,但还是有看走眼的时候。”一位观众惋惜的说道。

“我看于老师的眼力是到了,就是有些太冲动了。”另外一位的观众说道:“你没看刚才于老师从始至终都没有仔细看那幅画一眼吗?”

看到于飞被萧翼质问的“哑口无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