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老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式老板-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是那个……那个……那个谁……”田博广这才发现,他并不知道赵大生看上的那娘们叫什么。好在田博广毕竟是田博广,他灵机一动,便转而说道,“就是刚刚进来的那个娘们。”

“她啊?莫非你们跟着她来的?”张妈咪笑着说道。

“去去去,别废话,赶快叫来,我们赵老板今日特地为她来的。”田博广说道。

张妈咪听了,点着头,急急地走出了包间。

不一会儿,张妈咪就将那个长得极像安雅的女人领了来。

“张妈妈,你让她带赵老板去吧。”田博广吩咐道。

这个时期的赵大生,多少见过一些世面,但这事还是初次经历,因而未免还是有些局促。

“田伯光,你呢?”赵大生掐灭烟头问道。

田博广抖了抖烟灰,歪着嘴角笑道:“到了这里,我还会闲着?去去去,你只管去办你自己的事,不用管我。”

赵大生看了看那女人,那女人身后的空气中,似有一双柳梦燔的眼睛在盯着,但那女人实在太像安雅了。赵大生想到安雅,心中不由一动,身体内的血脉顿时就喷张起来……

这血脉一喷张,赵大生就再也不管柳梦燔的眼睛,径直跟那女人去了……

1、贫困生的大学生活

赵大生出生于西山省的贫困山区。

西山省是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很不发达。

在赵大生老家,屋前屋后,除了大山,还是大山。

赵大生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赵大生排行老五,是家中最小。

人家说家中幼子,享受的待遇是最好的。

但在赵大生家不是这样。

至少在赵大生十七八岁以后,他就开始没享受过什么好待遇了。

赵大生十七八岁时,大哥赵大树、二哥赵大喜,就都已经是三、四十岁的人了。

两位哥哥到了这年纪,都已成家立业,有儿有女。

既然自己已有儿有女,且生活都不算宽裕,即便是亲哥哥,自然也就对赵大生管顾不了太多。

排行老三的大姐赵金凤嫁的也是贫苦人家,一样好不到哪里去。

唯有二姐赵金花,和赵大生年龄相近些。二姐虽也嫁人,那时还未生子,负担相对轻些。后来赵大生读书时,经济上有困难,赵金花靠在外打工的微薄工资,除孝敬两边父母之外,偶尔还能接济接济。

如此一来,赵大生在县城读高中的费用,大部分只能靠父母在田地里没日没夜地抠。

可光靠在田地里抠,是抠不了多少钱的,更何况赵大生十七八岁读高中时,父母早已是年过花甲的年迈之人。

七十年代生的人,高考都在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那时的大学,还没有产业化,也没扩招,所以不像现在这么多,也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进。

赵大生苦熬慢熬,终于熬到了高考。

结果一击未中,赵大生名落孙山。

那时考大学,还算得上是“鲤鱼跃龙门”。虽然国家高层已经放出了高校改革的风声,但是,考上大学,包分配包工作的政策,一时仍然还在。

赵大生本想再搏一年,可家中一贫如洗,实在无力再供。

用赵大生老父亲的话来说:“赵大生啊赵大生,别怪我们,要怪就怪你自己不争气,你要是今年就考上了,你老子和你娘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你去读大学。你现在没考上,就只有认命了。你也不是读书的料,小学四年级留学一年,初一你又留级了一年,那时候我就知道你不是读书的料了。你就认命吧。”

赵大生只有认命。

那年八月,虽然酷夏如火,赵大生还是踏上了南下的火车,跟着二姐赵金花来到了广州。

在广州,赵大生在工地上做过搬运工,做过送水工,卖过报纸,收过破烂,如此浑浑噩噩地,饱含艰辛地过了两年。

那两年,即便是处在改革最前沿的深圳、广州,打工者的工资也不高。

不过,赵大生省吃俭用,两年下来,前前后后,居然也攒了一千来块钱。

到了一九九三年夏末秋初,赵大生揣着那一千来块钱回到了老家。

赵大生对他那年迈的父母说道:“你们再给我一年时间,复读的钱你们不用管,我只要复读的机会。”

就这样,在社会上混了两年的赵大生又一次成了高中生。

赵大生本就在小学四年级和中学一年级分别留级过一年,如今又到社会上混了两年回来,所以,那个时候,赵大生比应届高三生,已整整大了四岁。

但赵大生一点也不在乎。

冬去春来,再一晃,一九九四年的高考就到了。

也算是赵大生运气好,这一年,赵大生高考总分,刚好卡在全省本科录取分数线这个点上。

又等了一个来月,赵大生就被省城一所新晋的本科院校的化工系录取了。

那所院校即便是在省城地方高校中,也是末流的,但这对赵大生来并不重要。对于赵大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而且考上的是本科。

到大学入学时,赵大生打工攒下的一千来块钱,已只剩下不到二百元。

赵大生所在西山省,一九九四年的大学,刚好是开始试行收学费的一年。也就是说,若是早一年,赵大生读大学还不用学费,可偏偏是在一九九四年这个节骨眼上。

所幸还是试行,学费、住宿费加起来也就七百元,而且赵大生读的专业尚属师范性质,每个月固定会有五十块钱生活补助。

赵大生后来回头去看那七百块钱,自己都觉得惊讶,这么小的一笔钱,在当时赵大生家,居然是如此巨大。

大到几乎可以压垮赵大生一家。

当然,赵大生回头去看时,已经是十年之后。十年之后,钱不值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赵大生那个时候已经当老板了。

可赵大生进大学是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四年,七百块钱,对于广大农村家庭来说,仍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且,在一九九四年,赵大生什么都不是,他只是一个穷学生而已。

七百块钱,是赵大生初跨大学校门的一个槛。

赵大生将自己剩下的二百块钱垫进去,还有五百块钱的缺口,这还不算到省城的车费以及刚开始一两个月的生活费。

为了让赵大生顺利入学,赵大生的老母亲只得将养了大半年的生猪变卖了,然后,赵大生的老父亲到赵大树、赵大喜家软磨硬泡,让他们哥俩一人资助了一百块钱。

大家这般东拼西凑,赵大生才得以揣着八百块钱,只身到了西山省的省城西山市,顺利地进了大学。

赵大生后来和苏嘉禾共忆大学生活时,尽管大家都可以说出很多趣事,但苏嘉禾说的一番话,赵大生颇以为然。

苏嘉禾说:“咱们那大学生活,说有趣也有趣,毕竟是青春年少的校园岁月。但说无趣,也真无趣之极。无趣到几乎可以说,我们的大学生活就只剩下两件事:一件是彼此借饭菜票,另一件就是等学校发饭菜票。”

苏嘉禾说的不假,赵大生自己也常常以“穷鬼”戏称。

赵大生入学之后,渐渐地发现,班上的同学,除了李可、周旺、凌文锐等少数同学之外,其它百分之七十都是贫寒子弟。

断粮的事情,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生。偏偏赵大生他们的大学又在郊区,四周除了荒地就是稻田,个别能力强的,就算有心做个勤工俭学也不行。

好在大家都知根知底,到后来,大家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惯例。例如今天张三断粮了,李四就会接济接济;李四断粮了,又会到王五那里周转周转。

如此也算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再不,大家就盼着月初。因为每月月初,学校会给每人发五十块钱饭菜票。

别看是五十块钱,在当时,那可真是大家的救命钱。

大家情况差不多,所以苏嘉禾才会那么感同身受。

但赵大生其实会更窘迫一些,因为即便像苏嘉禾,他们父母好歹年轻,家中汇款可能会迟,可终究还是会到。

赵大生却不一样,他除了偶尔会等到二姐赵金花那微薄的资助款之外,几乎是等不到有人汇生活费给他的。

赵大生第一年入大学时,赵大生的老父母送他出家门时就明确说了,以后赵大生四年的学费,他们老两口就算去借,去讨,也会给赵大生付上,至于生活费,对不起,赵大生只有自己想办法。

赵大生的老父母说完这些话,最后加了一句:“大生啊,你也是二十二、二十三的人了,咱们村像你这么大的小伙子,要么已经大学毕业,要么就在家里讨老婆生小孩了。你这么大,却才刚刚进大学门,这一进,就要有四年,生活费的事,你得自己想办法。”

赵大生还能怎样,只有自己想办法。

所以赵大生一入学,就积极谋得班长之职,进而又进了学生会,慢慢地成了学生会主席。这些职务,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经费过手,赵大生就会掐头掐尾地,每次落点,装进自己的口袋,以作自己日常开销。

甚至有一回,赵大生在宿舍捡到一百块钱,他明明知道这钱是哪位室友的,但他也没还。

赵大生昧心落下的这一百块钱,让他缓了好一阵子。

及至到了大二,赵大生巧立了一个“关爱西山城郊独居老人”的名目,从学生会经费中,支取了一笔钱,买了名贵烟酒,亲自去了一趟那龅牙辅导员的家,然后在龅牙辅导员的活动下,一连两年,都顺利申请到了省贫困生补助。

两次省贫困生补助下来,那龅牙辅导员都从中抽了很大一头。尽管如此,剩下的钱,对于赵大生每月的生活费来说,也勉强可以支撑了。

这么一来,赵大生的大学生活,才总算稍稍好过一些。

指缝很宽,时间很窄。

转眼到了大四,赵大生这才渐渐感觉到,自己最困难的人生之路,总算要走到尽头,可以看到黎明的曙光了。

2、油桐花开:鸡蛋清一样的清晨

赵大生所在的九四化工班,总共四十人。

这四十个人当中,男生三十四人,女生六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没办法,谁叫大伙读的专业叫“化工”。

悲催的还不止于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