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碧血大明-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就是这些动力。身为皇帝。受众大臣吹捧。操生)E旁嫔妃佳人围绕。稍一沉迷此中便万劫不复。好不容易得来地大好形势就会毁去。到时真要再次上吊。

崇祯再次开口道:“废海禁令,开市舶司,行海上贸易。是朕思虑甚久之策,不知诸卿有何看法?不妨一一道来,若是有理,朕必不责怪。”

钱学谦咬了咬牙出列道:“臣不赞成废海禁。太祖立下祖训,不许寸板下海,为的就是海防的巩固。若是海禁一废,只怕沿海又得深受倭寇之伤。请皇上三思。”

崇祯轻笑道:“钱卿熟知历史,当知三宝太监郑和七下大西洋之事,可钱卿又知郑和带回多少财富,引得多少国前来朝拜,可又有谁敢轻捋我朝虎须;海禁这初,确能保证海防的安全,可到了后来,沿海之民还是要承受倭寇的抢夺,为了活命甚至从寇从盗,更加患害沿海之民。时迁事易,海禁不再是保护大明子民,反而拖累了大明的发展。”

钱学谦被崇祯说得一脸通红,憋着气愣是吐不出一句话来。

崇祯并不理会,继续道:“自朕失去京师以来,每日痛定思痛,忧虑南京会步京师后尘。思虑日久,方明白流寇何以能强大到夺朕之京师,一是天灾,天灾使百姓无粮可食;二是赋税,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赋税过重使得百姓无钱可用;三是贪官污吏,这些硕鼠在天灾之年也要多加赋税,便百姓不敢聊生;四是国不富,国库时常因为天灾而空虚,而又因空虚而加重百姓赋税,收取赋税之明,官员从中贪污,形之中又更加重百生之负担,如此恶性循环之下,百姓焉有不反之理。这就是官逼民反之理。”

崇祯停下话来,双目横扫殿中朝臣,除了崔慕白等有数之人敢与其对视之外,不是低下头来便是侧头装深思状,暗中冷笑一声又道:“这是为何朕要马卿重新议定律法以抑或惩贪官,这就是为何朕要杨卿研究新品种种子。国富民强还是民强国富?朕以为先民强而后国强。先强民而国自强。废海禁便如同便民有余钱。百姓有钱有粮,官员克己奉公,何愁天下不靖?朕意已决,废海禁令。诸卿回去后,细想朕之所言,若是有问题,可上奏折,若是没有问题,便议些条陈上来,以尽快确认。”崇祯也不管这是不是一言堂的做为,末了又道:“王承恩,你依朕之意,拟旨传告天下,朕要开海禁。谁若想出海贸易,便在中秋八月十八前来南京议事。散朝!”说完,已经从龙椅上站起来,指袖而去。

众大臣看着崇祯的背影,不由面面相觑。

崔慕白做过府令,很快明白崇祯之意,心中佩服不已,当下对还愣站在殿上的各部大佬轻声道:“诸位大人,散朝之后必定无事,我府上刚出十年的窖酒,不如到我府上小酌一杯。”

且不论六部的各位大佬到崔慕白府中所议何事,不过,废海禁令之事不翼而飞,一匹匹快马从南京城飞驰而出,辐向全国各地。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大世家的震惊,而后却是大喜,废海禁令不正是相当于摘掉巨额财富上的枷锁么?只是皇上的最一句倒是好好斟酌一番。

中秋八月十八到南京议事?我等商人何时能与皇上议事,莫非是想讹我等一笔?

福建泉州府郑家大院,聚集了福建大大小小的富商,他们皆是收到朝廷要废海禁令的消息便一齐前来郑家讨论对策。

郑芝龙乃福建乃至明朝其他沿海、台湾、澳门和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之间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

崇祯元年(1628)七月招抚郑芝龙。郑芝龙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九月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率部降明,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离开他多年经营的海上贸易根据地台湾,坐镇闽海。此时,郑芝龙有部众3余人,船只千余艘。

可见其势力之大,若想跳过郑芝龙出海贸易,必定船毁人亡。

大厅之中,各个富商与交好之人小声的讨论废海禁令之事,架不住人多,整个大厅嗡嗡作响,如同一群苍蝇飞来飞去,听之令人厌烦。

与大厅的吵杂不同,书房之中,刚过四十大寿的郑芝龙正在书桌前看着一张小小的的纸条,蓦地,郑芝龙轻声吩咐了管家几句,便整齐装容,从偏门出了大街直往水师提督处走去。

管家郑好来到大厅一拍双手道:“各位静静,静一静,老爷有话吩咐。”

顿时各位富商停止交谈,目光皆停要郑好身上。

郑好大声道:“我家老爷说,谁若想争取更大的贸易分额,可在八月十八前往南京。”

等了一会,却郑好再次开口,众人顿时又闹开了。

“郑家老爷,说这话是何意?”

“是真心叫我们去争取贸易分额还是警告我们不要前往南京吧?”

更有人来到郑好身旁问道:“老管家,郑老爷子究竟是什么意思?看在多年老朋友份上,透个信吧。”

卷四、三足鼎立势…卷五、勇义铸碧血

第一六十二章 刀名嗜血

就在福建富商在郑家大院中争吵之时,二十多艘吃水极深的战船悄然使出泉州港。这些船只是郑芝龙的精锐部队,也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海上武装船队,船上配备完善,架有十六、二十到三十六门大炮。

其中一艘大船之上,一名相貌长得极像邓芝龙的年轻人意气风发的站在甲板之上,炯炯有神的双目直视蓝蓝的海洋,对旁边一位同样身材槐悟的中年汉子道:“此行前往山东阻击满清,实在是小侄第一次主持如此大的战仗,父亲也明言,此行不容有失。还请明叔多多提点。”

郑明那古铜色的脸膛泛起笑容道:“成功世侄,你已经将一官的本事学得九成,又如何对付不了野蛮人的船只。就算不用大炮,用撞也可以将满清人打下海去喂鳖。明叔也不过是陪衬而已。”郑明是郑家老人,自郑芝龙在福建自立门户后,便跟随郑芝龙为其手下部将,东征西讨,掌控郑芝龙“十八芝”先锋中最为精锐的“一芝”,不仅功夫了得,而且精通海战。

郑明口中的成功世侄,便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年满二十的郑成功在郑芝龙的亲手教导之下,已经显现过人的天赋,对海战也是颇为精通,只是仅于年纪未曾多参加实战。此次,郑芝龙派郑成功出海阻击满清从水路进攻山东,为的便是让其立功。大明皇帝在南京定都不过数月,已经风生水起,百官从而施令严,将军威而士兵勇,西蜀初平,两广已定,声誉较之前可谓天翻地覆。

郑家在福建说一不二,可若想再进一步,就得向崇祯靠拢。郑成功已经有自己七八成功夫,是时侯放出去闯天地了。是海蛇还是海龙就看他的造化了。但是以保万一,郑芝龙还是派出最强大的战船以及老手下郑明带令“一芝”先锋前来相辅。

郑成功嘻嘻一笑道:“明叔说笑了,父亲的功夫成功只学了皮毛。若是父亲放心于我,又岂会让明叔亲自出马。所以,事事皆需明叔指点。”

这话凸现出郑明的重性,也明显说到郑明的心坎里去,郑明脸上的笑容更盛道:“世侄过谦了。尽管放心去指挥,明叔保管不出什么纰漏。”

郑成功拱手谢道:“那便有劳明叔了。”转而回首前方道:“此次父亲可是下了重注在崇祯身上,难道父亲就不怕山海关被破?只要山海关一失守,满清铁骑便可长驱直下。满洲铁骑不过万,过万不可敌呀。”

郑明对着桅杆上的瞭望手大声道:“别分心,注意航道,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山东烟台。误了大事,小心你的脑袋。

”然后呵呵一笑道,“这些兔崽子不盯紧一点也不行。世侄,你就安啦。一官从不无的放矢,想当年,曾经同生共死的刘香反出阵营,在广东与荷兰人勾结,一时势力无两,到最后,一官还不是一一将其搞掂。这次,只要你成功阻止满清登陆山东便是立了大功,其余事宜自有你老爹打点。再说,吴三桂此人文武全才,其手中五千关宁铁骑一点也逊于野蛮人,数次打退野蛮人,否则,山海关早丢了。”

郑成功还是担忧道:“此次不同以往。流寇李自成与满清一起夹攻。山海关危矣。”

郑明哈哈一笑道:“世侄。这次你又忽略了一点。南京地皇上又岂会坐视不管。单不说镇守在山东地兵部尚书史可法。就连从河南进逼京师地袁继咸和全速赶赴山海关地左良玉。皆不可小视。关键只是时间。若是吴三桂能主动出兵。拖延两三天时间以待援军。山海关之围必解。”

“明叔分析得极对。只是小侄不明一向精明地李自成为何会出如此昏招。竟然与满清联手。这可是招致天下骂名地。”

“流寇一向没有民族大义。李自成自夺得京师以来。所做之事又有那件是值得称道地?我还听南下地商人道。李自成暗中将京师搜刮而来地金饰银饰铸成金饼银块偷偷运往陕西。看来他也是在铺就后路。”

“竟有这事?”郑成功大吃一惊。“明叔。请细细说来。”

“…

……

就在郑成功与郑明畅言天下大势之时,远在万里之外的吴三桂正在细心擦拭手中宝刀。此刀乃吴家传宝刀,刀名嗜血,乃百炼精钢所制,削铁如泥。长三尺四寸,重二十六斤,与唐时陌刀十分相似,适用于马战。凭借其锋利的刀刃,就算是最为厚重的铁甲玄衣也难挡其锐。吴三桂凭借此刀曾斩满清红旗王子,曾率几十名家丁求父于后金大军当中,一时震惊全军,“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1641年(崇祯十四年)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松锦之败使明庭丧失了大量精兵和战将。骁将曹变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畴、祖大笀等投降。只剩下吴三桂在宁远山海关一线苦撑着局势。吴三桂并不气馁,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招抚流亡,重振军旅。不久又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坚守山海关和关外

城。在原辽东战将或亡或降的情况下,吴三桂成了t清名将。

次年皇太极又发动壬午之役。派遣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