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听了这话才不再追问,悻悻的住了嘴。心想就只当让安木买个乐子,大不了请个猪倌来养,反正也不用花钱,只用日供两餐,一年两匹布罢了。
想到这里便轻笑道:“行,都依大姐的!你说要买啥,咱就买啥。幸好咱家还免着税,就省得交这家业钱了。要不然这些牛羊鸡鸭折合在一起,光交这役钱就不老少。”
俩人又说了一会话讨论这个家业钱,便看到李进在正院门口喊她们出去。
---
本章物价为宋太宗淳化年间和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的物价(994年-1010年之间),来源《宋会要辑稿》和《续资治通鉴》以及程民生先生。
家业钱,家中所有的活物、宅院田亩、农具、桑树等都折算在一起,每贯要交十文钱的役钱。这个家业钱就是说明,在古代农村,牛羊猪是不能随便养的,只要养了就得交钱。来源《宋史》
第35章农肥
出了正院一看,原来是何老三来问田地的事,现在土松过,草也除过了,是不是到了该上肥料的时候。
安木听到问的是这件事,不由得头痛。自己在后世学得是历史和文学,哪里懂庄稼上肥料一事?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应该怎么做,便问何老三往年家里的情况。
何老三便讲了一遍,言辞之间对安举人多加推崇,当听到安举人不仅懂农耕更懂得沤肥时,安木愕然,不是说读书人都不懂稼穑之事,怎么这个安举人却是与众不同呢?
可是父亲懂,并不代表身为女儿的也应该懂。
便支支吾吾的说了一通要回去查查爹爹留下的书籍中有没有农书,让何老三明日再来听回话,其实是想等没人时在图书馆查询一下宋明两朝的几本农书。
到了晚上,将大郎哄睡着之后,就在图书馆系统里查找。中国的农耕技术在南宋开始大规模的发展,直到明朝为极致,各种耕种技术和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农耕技术都有人总结并成书。万幸学校里和某个农科所有互帮互助活动,农书倒是收集的比较齐全,没一会就找到了几本明朝的,到书房点着油灯抄了起来。
不知不觉间,天边鱼肚现红日初升,雄鸡初啼。等到清早时,书案上多了二十多张写满字的纸。安木揉了揉有些肿涨的手腕,满意的点点头。字体嘛肯定是差强人意的,然而这些纸上所记载的都是前人知识的结晶,当然现在只能称为后人了。
到了前院后,将纸上的东西念了几遍让何老三记住,说完了今年春耕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之后,又问起了粪池的事情。
不妨安木居然关心起粪池,何老三诧异的抬起头,怔了半晌方道:“就在咱家田里不远的地方,那里原是一片荒地,安举人几年前买了两亩特意用来沤肥的。”
“带我去看看。”安木说道。
何老三挠了挠头连忙劝阻,安木却固执已见,非去不可。李进和吕氏劝了几句也没有劝她打消念头,只得随着她一起出门。
春分已过,正是仲春时节!只是一天没有出来,便发现春容满野,村庄被大片的绿色掩盖。
农家土墙低矮,遮挡不住满院的春色,经常有几朵桃花伸展出墙外,怒放着粉瓣香蕊。田间小径两旁,红杏与梨花争奇斗艳,满眼望去白的白,红的红,夹杂在粉墙细柳之间。幼童骑在树杈上使劲的往上爬,目标就是头顶的鸟窝,便见到几朵花絮随着幼童的爬动坠落到芳草丛中。头顶,不知是杜鹃还是黄鹂在轻轻啁啾,似在嘲笑幼童这荒唐的举动……
不一会,便听到一声哀嚎,梨花如雪般坠落,树梢头一个幼童指着空中的鸟儿大骂,为什么现在还不下蛋,信不信我把你的窝掀了……
那一丛丛的油菜花,金黄灿烂,在微风中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吸引着蜂蝶飞舞。又似乎引来了几只春燕,斜斜地穿过千条万条的垂柳,带起一树的鹅黄。
安木闻着泥土的清香,顺着乡间小径慢慢地向前走去。铭哥欢快的在路边跑前跑后,路过几棵柳树时高高的蹦起,摘下几枝柳条,小手上下翻飞就编出了一个圆圈,笑嘻嘻地戴到了大郎的头上。
“阿姊,好看不?”大郎跑到安木身边欢喜的问道。看到她点头,小脸立刻变得通红,蹦蹦跳跳地大声尖叫。
安木笑眯眯地看着大郎和铭哥,胸口仿佛被温水漫过了似的,暖暖地,湿湿地,嘱咐了一下让他们不要跑远,转过身去看自家的田地。
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田地,以前虽然来过几次,都是在给安举人上坟的路上经过,倒没有仔细的停下来看过。这一百六十亩麦田在何老三一家的照料下长势良好,深绿色的麦叶挺拨着身躯,生机蓬勃,几乎看不到几棵杂草。
顺着深绿色的麦浪往远处看,只见有几个人正在弯腰锄地,不时往后背的竹篓里扔杂草。
“这田耕的很是用心啊!”安木夸奖道。
何老三得了夸奖,一张老脸涨的通红,双手互搓不想说些什么,可是嘿嘿了许久也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那边是甚?”安木指着田垅边不远处的一个小土丘问道。
“那就是咱家的粪池!”何老三骄傲的回答。村中也就只有安举人一家自己建得有粪池,其他人家都是随用随捡,根本不懂得沤肥。就因为安家上的全是熟货,产量是村子里最高的。
安木又往前走了走,便闻到了一股骚味和热度,知道这是肥料正在发酵中产生的热量和味道。
“这些肥料一年能卖几个钱?”安木仔细研究了小丘的高度后问道。
“一季能得十几贯,一年下来怕不得三十来贯。这个粪池倒是比种粮食划算多了,两亩地也出不了这么多产出。咱家的池子那是用的密法,一般人轻易学不会的,我家每次来翻时都是夜里,不敢让人学去。”庄稼人的天性就是喜欢粮食,连带着对能给粮食增产的肥料也是喜爱。一提起这个粪池,何老三就挺起了脊梁骨。
安木笑了笑问道:“这些天,县城里的倾脚头还往家里送货吗?”
“咱们家是固定的两家来送,隔五日来一次。因前一段家中的变故,这两天才又来送!一桶是五十文,往往他们一车就送十几桶过来,到下月初结帐!咱们一桶能造出十几担来,一担可卖十文。”
“这个东西的利润也不少啊!”安木心想自己的眼光果然不错,这个生意倒还真是一个赚钱的行当,就是说出来不雅观罢了。
“我想沿着这个粪池盖两个小院,里面多要几间房,再把外面的这条小路清扫一下,好方便人过来。”
“盖房子做甚?粪池我家小子在看着,到天冷时多盖床被子便足。”何老三听到安木要盖房子,还以为是她担心看粪池的人受冻,连忙声明自己的儿子不怕冻。
安木笑了笑,“不是盖来让人住的,是准备盖好之后让人如厕的。”
“啊……”听到安木的这句话,几个人统统愣了。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36章新坑
安木见到几个人没明白她话中的意思,便将自己的设想说了一番。
原来她是准备盖两排房,一排为男,一排为女。里面用白灰细细的粉刷,墙上挂些在集上来趸买来的便宜字画。然后再放进两个大水缸和水盆若干,以备如厕完毕冲洗。至于擦洗的东西她可不管,总不能让她去削竹片吧。更何况现在草纸那么贵,她可没钱往这里面扔。
“你不收钱,还倒贴水?这买卖可不划算啊。”李进一听就将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坚决反对。
“怎会不划算?”安木笑吟吟的说道,“倾脚头的来送脚头,一桶要五十文钱。咱们盖两排房,下来也不过是三四贯钱,盖成之后,虽然是免费给乡邻们使用,可是却能省下买脚头的钱,一年下来你们算算到底是哪个划算?”
听到安木这样一说,几个人才转过来弯来。两下里一算帐,果然盖个‘厕所’却比在县城里收脚头要划算的多了。
“可是,要是没人来咋办?”吕氏担忧道。她可是知道,粪便是家家户户都需要的东西,有些人在走路的时候遇到都会捡起来,好扔到家里的粪堆上积肥。
“所以,咱们把这两排房盖得整洁些,里外都粉上白灰,看着雪白雪白的。里面再挂上好看的画像,常备上清水,只要干净还怕没有人来吗?”安木笑道。
“这却使得!若是真如大姐所说,倒真强似作别样生意。”三人低声议论了一番后,觉得这是个好生意。
商议好了后就分工合作,李进去联系烧窑的工匠,何老三去买沙子、白灰和黄泥,吕氏就留在家里安排人清扫地面,准备打地基。
由于不是盖宅子,倒不用讲什么黄道吉日。所以下午李进就领着人过来送了几车灰砖,讲好了用不完还可以退回最后结帐,而沙子之类的也在稍晚一会就运了过来。
至于盖房子的人手更是好说,安木原本的意思想在村子里找几个闲人帮着盖房子,一天两顿饭再给几个大钱就行。何老三直接大手一挥说自己几个儿子在家里闲的发慌,不如使唤他们。就连李进也说自家的田已经除过草了,兄弟李多也闲着,就让他过来帮忙。
至于钱的事情,连提都没有提,好像一天管两顿饭对他们来说就已经够了。
安木想到自己快半个月没闻肉味了,便和吕氏商量,“婶婶,您明天早上到集市上割几斤肉吧,咱们包些角子和肉馒头,再趸买些大骨头熬了浓浓的肉汤,好让做活的吃得饱。”
“都是吃苦受穷的命,哪里用得着吃肉?熬个骨头汤尝尝味就行。”吕氏虽然嘴上这么说,可到底还是把明天要买肉的钱给留了出来。
又压低声音贴着安木的耳边说道:“明儿包了角子,你和大郎偷偷地吃就好,可千万别让人看见,吃完了记得漱漱口!”
安木眨眨眼睛,做出一副你知我知的表情,惹得吕氏哈哈大笑。
大郎过来凑趣,问她们在笑什么,安木便一连说了好几声你猜你猜,气的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