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他的直接指挥下,装甲部队军容整齐,纪律严明,技艺悯熟,浩浩荡荡的钢铁大军在几天内便顺利地完成了全部行程。沿途,他们受到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成千上万的居民自发地拥到路旁,用惊奇羡慕的眼光目送这群威武可怕的战争机器隆隆地驶过,甚至学校也放了假,让孩子们一睹美国装甲兵的风采。整个行军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演出。这次行军不仅在军事训练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它还在舆论上为装甲部队做了最有效的宣传,使人们对巴顿不久前的预言确信无疑:“装甲部队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毁灭工具,它能以惊人的力量杀开一条血路,无情地冲击敌人。”与此同时,对巴顿的赞美之词也广泛流传起来,他甚至成了某些人崇拜的偶像。一位作家写道:“巴顿具有难以想象的神力,他能使陷入泥沼的坦克重新启动。”
为了扩大“战果”,巴顿决定于1941 年1 月举行一次公开的阅兵,为此他做了精心的准备。巴顿总结了上次行军的经验,并亲自力装甲车辆组队和编排行进路线。为了鼓舞士气,比阿特丽丝还专门谱写了一首进行曲。阅兵正式开始了,首先奏乐,礼炮轰鸣,接着,1300 辆战车编队行进,威风凛凛地通过了检阅台,没有出任何故障。此刻,巴顿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和骄做。他在一次工作总结中宣布:“我们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
但巴顿并没有为这些成绩所陶醉,而是以充沛的精力、火热的激情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他的工作能力和取得的成就不仅为广大官兵所津津乐道,也给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陆军部长史汀生等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入,他被正式任命力师长,晋升为少将。
巴顿的荣誉是靠他的干劲和勇气得来的。但是,他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一个“莽撞粗俗的冒险家”。他的确十分强悍,也有几分粗鲁。但凡是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粗中有细,外憨内秀,是一位有真知的见、敢作敢为的军事统帅和战术大师。为了提高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他冥思苦想,翻阅了大量材料,并亲自进行试验,琢磨出了不少好点子。
巴顿认为,装甲师是一支“很难管理”的大规模部队,在行进时很可能成为敌人轰炸机攻击的目标。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克服我军的怯战心理?如何选择有利的地形?如何作出快速反应并及时发布命令?如何从封闭的坦克中救出伤员?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可靠办法,巴顿亲自做调查研究。他买了一架小型飞机,通过学习获得了驾驶执照,亲自驾驶飞机在部队上空飞行,从实地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与此同时,他还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发现小飞机有许多用途,例如,传递公文和信息,判定部队位置及辨别敌我,输送指挥官和参谋人员以及校正炮兵射击等等。他的这些发现后来在战争中全部得以应用。
这一时期,巴顿的战术思想也日臻成熟,其特点是:既切实可行又简单明了。例如:进攻前保持炮火静默;充分发挥坦克的火力;靠前指挥;夜间加油;快速但不是匆忙地前进;使用大集群的机动力量等等。有些战术思想在今天看来已经平淡无奇,而在当时却似乎有标新立异之嫌,充分体现了巴顿要“干天下未干之大事,创人间未有之奇迹”的胸怀。
巴顿的工作既大刀阔斧,又细致入微,有时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能引起他奇特的遐想和构思。有一件趣事是坦克兵们难以忘怀的,通过观察,巴顿认为坦克兵的服装不太适应战斗的需要,既不实用又有碍观瞻。于是,他自己动手设计了一套样式独特的制服——墨绿色的华达呢制服以掩饰油污,甲克衫上面点缀青一排白色扣子,裤子装有衬垫,以防止坦克行驶时产生颤动,裤腿的口袋里装有急救包。地图和弹夹,帽子则采用橄榄球手的轻塑料头盔。制服做好之后,巴顿首先试穿。虽然他本人十分严肃,但在外人看来却似乎是在扮演丑角,不久便赢得了“绿色大黄蜂”的绰号。这种制服最终没有推广。
功夫不负有心人,展示巴顿部队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的机会终于来了。1941 年春天,陆军部宣布:进行一系列大规模军事演习,以检验部队及其指挥官在实战条件下的表现。巴顿的装甲师也参加了演习。
这是一场全军性的模拟近期欧洲大战的演习,对于巴顿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演刁他可以检验部队的实战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刚刚结束的北非沙漠地带的战斗中,英军坦克部队遭到隆美尔指挥的德军的重创,200 辆坦克被击毁,这一惨剧使舆论界普遍对坦克的作用产生疑虑。巴顿决心通过这次演习,驳斥那些反坦克派的谬论。对于自己部队在演习中的表现巴顿是很有信心的,但也有两个问题使他放心不下。其一,他担心由于他是坦克专家而被任命充当演刁中的裁判。所以,他公开向上级要求在演刁中留在指挥岗位上。其二,他担心旧式陆军的演习标准可能难以适应装甲部队新的作战方法。装甲部队的主要作用是打击敌指挥、通讯和供应系统,其特点是突然性和快速,这与;日式陆军的传统相上甚远。为了在演习中取胜,向人们证明装甲部队的威力,巴顿决定打破陈规,大胆地发挥装甲部队的特长。
在动员大会上,巴顿向官兵们讲道:“装甲师是有史以来最强有力的组织。”“找到敌人,抓住他,征服他。始终不停地运动,主动歼敌,以彻底摧毁敌人……你们必须有拼命向前的意识。”他告诫官兵们要牢记该师的信条:避强击弱,不停运动。他最后指出:“许多人仍对坦克和装甲部队持怀疑态度,让这次演习向他们作最后一次解释吧!”巴顿的讲话使全体官兵的心深受震动,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自豪感,他们一向以“闪击骑兵”自诩,认为自己能迅速摧毁一切敌人,如今,他们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绰号——“铁轮地狱”。
6 月,演习在日纳西川开始。早已跃跃欲试的巴顿装甲师不负众望,很快就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他们的队形变幻莫测,令人眼花镣乱,战术的运用合理而新颖,使装甲部队突击性和快速的特点得到全面体现,巴顿本人的指挥能力和战术技巧也得以充分发挥,原计划两天的行动,他只用9 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毋庸置疑,巴顿己完全掌握了闪击战的艺术,他的装甲师已经具备了与强大的敌人相抗衡的能力。
第一阶段演习结束后,巴顿和他的第二装甲师受到了舆论的高度赞扬。7月份的《生活》杂志发表了关于巴顿部队情况的专题报道,杂志封面上还刊登了巴顿的大幅照片:他站在坦克的炮塔上,手里拿着望远镜,挎着手枪,头上戴着钢盔,左手还戴着两个大戒指,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装甲师的官兵们都为自己长官的英雄气概而感到自豪。
此时的巴顿也沉浸在快乐之中,言谈举止显得颇为自得。一位好心的朋友劝告他不要锋芒太露,但被他拒绝了。其实,巴顿并没有忘乎所以,他已经在为下一阶段演习做准备了。他一再告诉部队:“我们的目标是:无论演习还是战争,我们都将是不可战胜的。”
1941 年8 月,查菲去世了,雅可布·德弗斯继任装甲兵司令。
德弗斯与巴顿是西点的同学,马球队的队友,但算不上至交。巴顿尽力与他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
8 月至11 月,军事演习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重新开始,参加的部队约达40 万人。在演习中,斯科特统率着第一、二装甲师,但他显得优柔寡断,缺乏控制力。而巴顿则再一次成为受人注目的英雄,他的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击中了“蓝军”的要害部位,俘虏了“蓝军”司令德拉姆中将。第二装甲师的快速进攻和勇敢精神受到热烈赞扬,巴顿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也受到军方的充分肯定。
就在这一时期,国际局势不断恶化。
1941 年6 月22 日(星期日)凌晨4 时,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
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和它的附庸国匈、罗、意、芬等国出动190个师,其中包括19 个坦克师,3700 辆坦克。4900 多架飞机,4700 多门火炮,193 艘舰艇,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克里米亚半岛的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用“闪击战”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希特勒狂妄地叫嚣:“只要我们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塌。”1941 年12 月7 日(星期日)早晨,日本不宣而战,派出庞大的恃遣舰队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最大海军基地珍珠港,日本共出动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2 艘,巡洋舰3 艘,驱逐舰3 艘,潜水艇3 艘,另有27 艘潜水艇作先遣队,舰载飞机423 架。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美军共损失大型舰只19 艘,飞机311 架,伤亡和夫踪共4000 余人。在珍珠港的熊熊大火还未完全熄灭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发表了战争咨文,他说:“1941 年12用7 日——必须永远记注这个耻辱的日子!”美国终于成为参战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就在此时,巴顿的地位又一次发生了变化:马歇尔将军把斯科特调到中东担任观察员,任命巴顿力第一装甲军军长。这既是对巴顿辛勤工作的奖赏,也是准备让他在未来的战争中担负重任。
临危受命,更激发了巴顿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他恨不得马上就率部奔赴海外作战。但仅仅时隔两个月,他又接到命令,调他到一个偏僻的地区去创建沙漠训练基地。对此他感到十分困感:“难道是因为我的年龄大了而不让我上战场吗?”
其实,马歇尔将军的这一安排是有长远打算的。此时,北非的战事日益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