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代伟人: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毛泽东接受刘少奇的这一建议是有条件的:经济工作不能放松,阶级斗争也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这次会议后,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基本上按照原先的布置继续进行,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但同时在政治上大力强调阶级斗争,一步步升级,出现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
  于是,如同庐山会议一样,七千人大会后开始的一系列调整工作,实际上也是针对几年来的“左”的错误进行纠正的工作,被迫降低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被中止了。
  以七千人大会为标志的再一次纠“左”,也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人作出了十分的努力之后,被迫中断了。其程度不同的恶果,也就很快到来了:庐山会议后出现的是大反右倾,出现的是国民经济陷入困难时期,与后来的浩劫相比,这还仅仅是一次小的挫折,而且这一次挫折还有部分的自然因素;自北戴河会议与八届十中全会后,出现的就不是反右倾了,而是阶级斗争的扩大化,是“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之争,是反对党内的“修正主义”,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这一次浩劫,却是实实在在的人为因素。
  在刘少奇看来,八届十中全会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他的工作重点自然而然地分为两个:一是国民经济调整,二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刘少奇顶着很大的压力,继续主持在他力争下才得以幸免的调整工作。尽管越来越举步维艰,但刘少奇没有丝毫退缩的迹象。自1962年10月15日开始,至11月27日,刘少奇一共主持召开了九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调整工作进行调查。刘少奇要求各个部门都要继续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在经济情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不要松劲,“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但是还要紧张工作。”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刘少奇逐步开始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改革探索的阶段,开始在各个场合阐述自己的这一系列改革的主张。
  尽管有北戴河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使整个国家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一是经济调整继续进行,一是阶级斗争问题不断被扩大化。但是,1962年的国民经济状况,到下半年开始有所好转: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基本建设投资减至67亿元;钢为667万吨;煤为2。19亿吨。同时由于大规模的关停并转,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战线得到了加强。农村劳动力从1。7019亿人增加到2。1278亿人,粮食、棉花、生猪收购价格提高了10%—20%以上,几年内共向农民退还平调款20多亿元,这都使农业市场迅速恢复和发展,当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比1961年增加250亿斤。财政状况也有所好转:以前多发行的60多亿元货币很快回笼,1962年财政结余8。3亿元,这是自1958年以来,国家财政第一次由赤字转为盈余。
  在国民经济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刘少奇仍然保持了冷静的头脑:要抓紧,要继续努力工作,不要再来一次调整。
  虽然“四清”运动已经开始,但在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坚持下,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改革与发展。
  1963年9月,中共中央举行了工作会议,讨论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问题。会议决定:自1963年起,再用3年的时间,继续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调整工作,从恢复时期逐步走向了一个发展时期,调整重点也发生变化:从大规模缩减、大幅度后退转向加强薄弱部门和薄弱环节,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同时开始了一系列的国民经济改革的试点。
  这次会议,刘少奇没有参加完,就出访朝鲜了。在朝鲜,他同金日成会谈时,谈到了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刘少奇说:“经济工作方面的经验,就是基本建设搞得太多了,对人民生活、农业、轻工业注意得不够。搞基本建设过多,就是搞工厂,搞扩大再生产过多。很多人只注意扩大再生产,忽视简单再生产。”
  刘少奇不能不为中国这样一个向来以人口众多而自豪、以人口众多作为经济建设的动力的观点担忧:“我们有六亿人口,很快就有七亿,对我们的压力很大,以后要认真搞计划生育。”
  回国后,刘少奇马上就找来薄一波,要他汇报工业生产情况。
  刘少奇继续对基本建设投资仍然没有消除的上马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是一个几代人都要记取的教训。
  10月23日,刘少奇继续听取薄一波汇报,提出要勤俭建国。对现有的工业管理体制,刘少奇对薄一波说:经济区不能完全和行政区一致。经济要全国统一,通行无阻。成立汽车、拖拉机厂不如组织汽车、拖拉机总公司,飞机、造船都可以成立总公司。托拉斯是全国性的,全国设总公司,分公司负责几个省,它的任务由总公司分配,不由总公司管。
  据薄一波回忆,这是刘少奇再一次谈起托拉斯的问题。
  实际上,早在1960年3月之前,刘少奇就提出过成立托拉斯的问题。
  1960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北京传达不久前的天津中央工作会议时说:要随着生产建设的需要,不断地改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央考虑3年规划时,议过托拉斯的问题,需要在这方面提起大家的注意。过去少奇同志曾多次讲过,淮南的煤,马鞍山的铁,可以布点搞两个钢铁基地。过去,一个由煤炭部管,一个由冶金部管,不能很好协作。要解决这个矛盾,把这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下。
  看来,刘少奇主张搞托拉斯,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而国民经济调整,又给了他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在国民经济出现好转的情况下,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决定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减少行政管理办法,增加经济管理办法,在工业、交通等部门组织专业公司。
  这就是刘少奇所说的: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10月24日,刘少奇再次找薄一波继续汇报工作。在这次汇报中,刘少奇明确了自己的态度:
  体制问题要好好研究。
  管企业的组织要更接近企业,接近群众。我们现在的办法是中央各部和省、市的厅、局都干预经济,这是超经济的办法,不是资本主义的办法,是封建主义的办法。
  要组织国内的统一市场,就要组织统一的生产。重要的工厂、交通要统一管。由行政机关管,不如由公司管。资本家管工厂是管得好的,他们的垄断公司内部很有组织。我们的管理方式应该比他们进步,应该做到更节省、更进步、更讲经济核算、成本更低。不能比他们更坏、更差,成本更高、矛盾更多,比他们还落后。当然,这样做变动很大,但是有基础。要全国统一,不受地方的干扰。地方政府只搞监督,可以抽附加税,搞市政建设。这个问题,已有资产阶级成功的经验,还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我们自己的经验。
  资本主义管理企业的经验,特别是搞垄断企业的经验要学习。苏联好的经验也要学。托拉斯、辛迪加、国家资本主义等等,列宁不是早就讲过了吗?考虑一下,如何管理好企业,无非是有组织、有计划和减少官僚主义。
  中央成立部,各省成立厅,都是行政机构,管理企业,恐怕不合适。企业要搞经济核算。组织专业公司管企业,可能比行政机构管得好一些。
  组织全国的专业总公司,可以试试看。……各部的局改成公司,不是行政组织,而是企业组织,这样,可以进一步接近生产,接近企业,变成业务机构。
  刘少奇还提出,像一机部,可以组织几个总公司,成立汽车总公司比成立汽车局要好,钢铁也可以成立公司,有些矿也可以考虑成立采矿公司,还可以成立有色金属总公司、航运总公司等等。这样,就分清楚了,“将来各种公司成立后,物资局只管仲裁、调剂、储备。”
  两个月后,刘少奇再一次提出了试办托拉斯的问题,批评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刘少奇说:要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大国,将来工厂会越来越多,怎样管理才能对国家有利?首先要撇开个人主义、地方主义、行业主义,要放在“分配制度、财政制度”中研究。体制方面,也要改革,“我们过去都是行政机关管工厂,用行政办法管理企业。过去苏联也是这样搞的,证明不行。统统改成公司,无非是几十个,百把个公司”,这样,“部就轻松了、搞平衡、检查、监督,帮助公司搞好工作。厅、局也去搞这些事,不直接插手管工厂。”
  刘少奇说:“要撇开‘利润分成’、‘产品分成’和‘谁说了算’、‘谁大谁小’来考虑问题。这不是大公无私,有点私哩!”
  刘少奇说:搞大公司,办托拉斯,“这个问题,好好讨论一下,酝酿酝酿。能试验更好,大概必须试验。石油部就可以当作公司搞,不要搞石油厅了。”
  说到这里,刘少奇按捺不住,有些激动:
  总而言之,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苏联没有解决,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解决,我们也没有解决,将来势必要解决。现在一讨论,就是“条条”、“块块”。
  党委和政府超脱一点,不好吗?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上,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不好吗?有的厅局长、工业书记、商业书记、煤炭书记都滚到里面去了,不看全局。自己不滚进去,不是聪明的办法吗?超脱一点,就有全局观点了。党和政府不是不管,是怎样管的问题。管计划、平衡、仲裁、监督、思想政治工作。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
  不久,薄一波就向毛泽东汇报了这方面的情况。毛泽东也很赞成刘少奇的主张。1964年1月7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