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解读大明帝国沦亡:奈何江山唱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另类解读大明帝国沦亡:奈何江山唱晚-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腋投鸬呐┟窬�
  这样的结局极具讽刺性。
  除了这些,很多人对朱由检持同情态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接掌帝国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干净利落地干掉了著名大太监魏忠贤。这是一些人纪念他功德的一个重要原因,认为他铲除阉党实在是功于天下。但事实上,假如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干掉魏忠贤实在算不上难度太大的斗争。第一,明朝政坛最著名的现象就是朋党政治,而朋党政治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集团首脑要么一手遮天,要么墙倒众人推。这就给在高处观战的皇帝很多可乘之机,同时也是大明朝朋党集团强时气焰遮天、弱时惨绝人寰的重要原因。更何况作为流氓痞子出身的魏忠贤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心机深沉的巨奸枭雄,也未必就真的打算篡权夺位,就算他真有这个想法,也很难说他有当皇帝的智商。在他和朱由检撕破脸皮之前并非没有取而代之的机会,但是这个只有小机灵没有大智慧的阴阳人不到三个月就彻底败下阵来。
  战胜这样的对手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而回过头来,我们再说朱由检干掉魏忠贤的动机,也未必是因为阉党惑乱人间,想来多半还是觉得自己大权旁落,滋味难受。如果真是讨厌太监干政的话,那为什么后来还有曹化淳的坐大?1644年三月十九日,正是这个人把李自成从彰义门放了进来。从这点来看,朱由检对太监还是蛮信任的啊,关键是看这太监是谁的太监。所以,我们与其说干掉魏忠贤是清除阉党,还不如说是清除了听着就让人不爽的“九千岁”!而如果朱由检不是出自对大臣结党的厌恶才决定干掉魏忠贤的话,那么另一伙忠心为国的“东林党”为什么在崇祯年间也屡遭打击呢?如果不是害怕大臣结党,为什么将机锋刺骨的温体仁一口气用了整整八年,究其原因不就是因为他觉得温体仁是个“孤臣”嘛。
  那么从1627年接过帝国接力棒到1644年把棒儿丢到景山的槐树下,崇祯皇帝又到底做了多少利国利民的好事?按照他自己的种种说法来看,他是爱护百姓的。十七年里,朱由检时不时就发个《罪己诏》,面对天下百姓做出一副时时自省的样子,特别是天灾人祸的时候。崇祯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想来想去,他又发出了一道《罪己诏》,其中痛心疾首地说了一番地方官员贪赃枉法的烂事,又表示是自己工作不力。然而可笑的是,当李自成攻下北京时却发现,皇宫里的银子加珠宝差不多几千万两!可就是这种情况下,帝国的军费连年不足,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靠活不下去的灾民、流民就组织起了数十万大军,如摧枯拉朽般推翻了大明朝!
  朱由检当元首当了十七年,前后一共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直接处死了袁崇焕等十一位督师或总督(相当于前线总指挥)、十二位巡抚(相当于省长),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多达数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的1641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高级官员多达一百四十五人。
  这所谓的勤勤恳恳难道就是不遗余力、像多动症一般折腾大明朝这台本来就不太好用的政治破车吗?难道被搞掉的这些人就都是他上吊前所说的奸臣吗?最起码袁崇焕还有点功劳苦劳吧,最起码钱龙锡没什么大毛病吧……这“最起码”的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很长。朱由检如此疯狂地喜好整理内阁,但却有两个人分别当了很久的内阁首辅,一个是温体仁,一个是周延儒。温体仁是袁公一案的操持者,周延儒则谎报军情、骗取封赏。

  第4节:奈何江山唱晚(4)

  历史就是这样,昏庸与明圣仅仅一墙之隔,没什么可以解释的。斗争也就是斗争,用不着戴多高的帽子。朱由检确实很努力地想成为一个好皇帝,但是腐朽的帝国,和他内心深处的缺憾最终把他埋葬在历史之中,而这一切说起来是公平的。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浏览明朝走向灭亡的近二十年,那么多的忠臣良将一一凋零,除了惋惜,除了哀叹,还应该有更多的沉思。
  当朱由检接过江山社稷时,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作为继承者的不幸。但他毕竟还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实现国家的中兴,这是作为元首的幸运,因为他有机会力挽狂澜、成为皇帝们的楷模。而就是在这幸运与不幸之间,朱由检和他的大明帝国一步一步滑向深渊。他的内心希望帝国江山永久,他的口中始终仁义道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多事情他都做得太差了。他高高在上的十七年,外有女真民族虎视边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而起,夕阳纷乱间,汉民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流光幻灭,竟然是那么不堪一击。
  作为皇帝的朱由检下场如此,实在是悲哀。在他的性格之中,多变、多疑、刻薄、残酷和表里不一让他失去了作为元首的政治品格,而这些并不是勤勉可以弥补的,这些也不是克己克俭所能抵消的。
  而大明帝国,这个汉民族最后的封建王朝,在它最后的十七年里,风雨飘摇,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单从这一点来说,提出了“均田免粮”、“三年免征,一民不杀”、“霸占土地,查还小民”等口号的李自成,可以称为英雄。也就是在朱由检带领大明帝国走向深渊的同时,在不远处的辽东,女真人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却将一个弱小的民族政权,带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历史确实是公平的,即便开始时不公平,最终也会变得公平。
  而滔滔长河,洗不尽的也不是鲜血,是悲哀。
  第一卷 干掉魏太监还是干掉九千岁?
  讲述一个朝代的历史,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入手,比如经济、比如外交、比如民族。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你都必须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人”。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人的因素大于任何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人”甚至是我们这个民族唯一的图腾。而我们诉说历史,也必须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说起……
  回顾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人向来不缺——一种就是冤死的臣子,另一种则是专权的太监。在前者的序列中,从帝国的开国元勋到后来的持国良臣,诸如徐达、于谦、袁崇焕……能数出一沓。而后者之中呢,也列满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曹化淳等等遗臭千古的名字。正是这两种人构成了大明帝国坍塌的基础,前者以他们的死动摇了帝国的诚信,后者则以他们的生蛀空了帝国的根基。
  而我们现在要说的魏忠贤就正是这后者之中的代表。他的发家、坐大充满了小人物的悲哀、酸楚和乐极生悲。他的失落、覆灭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诸多政治人物的悲惨命运。他曾经浪荡市井,过着泼皮的生活,也曾于逆境之中崛起,进而建立了庞大的“政治黑手党”。他在朱由校眼里是可靠的家奴,但在朱由检眼里却是最大的威胁。他的一生中充满了权谋暗战的叵测,但也曾蕴涵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忠诚。而最为重要的是,他那落寞的死竟成了大明王朝最后一个君主的唯一一块遮羞布。
  历数崇祯皇帝十七年的政治生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最为辉煌的一幕莫过于铲除大太监魏忠贤及其缔造的“政治黑手党”。在这个过程中,初担社稷的帝国元首朱由检表现得还算不错,往好里说,他机锋暗藏,前期很好地麻痹了这个权倾天下的大太监,后期则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一举击溃。从整个过程来看,他心思够重,手段够狠,逼死对方不算还凌迟了尸体,多少有那么一点铁腕的意思。
  这次成功的倒魏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构成了朱由检日后施政的强大信心,也直接成为了他刚愎自用的力量源泉。有了倒魏的经验,朱由检就有了对自己空前的自信心,而出于对魏忠贤逐渐坐大的反思,也直接导致他对身边臣属的极度不信任。

  第5节:奈何江山唱晚(5)

  平心而论,倒魏让崇祯的政治生涯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但在同时也给了他一个虚妄的幻想。从那时起,在朱由检的内心深处,自己已从一个初试身手的新皇帝俨然变成了一个非常熟练的政治领袖,隔一段时间不收拾几个大臣过过瘾,就浑身难受。
  一 魏忠贤的发家史
  果敢机敏的流氓,还算忠诚的太监
  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说,一来变化总有因果,二来所有的事情都有相对的另一面,魏忠贤从一个不识字的地痞无赖爬到最后的九千岁,恐怕这不是仅仅一句奸佞就可以解释的。
  而在大明朝,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奸臣都有他表现不错的一面,比如我们后面要讲到的温体仁,他虽然坏但是却不受贿赂。那么现在我们面对魏忠贤这个已经被历史盖棺定论的人,在他祸国殃民的背后,我们又能看到一些什么特别的东西呢?
  与此同时,在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朱由检干掉魏忠贤的过程也可以算得上是迅雷不及掩耳,且出手狠辣毫不留情。这一来可以说明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朱由检确实够狠,二来可以证明高度集权体制的有效性。但透过这些我们似乎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思考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那就是魏忠贤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是否真的如历代史家所描述的那样完全是利欲熏心、一无是处?
  他与东林党的残酷对决到底又蕴含着什么?
  一个人的历史,需要我们仔细地解剖!
  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根据遗诏,还不足十八岁的信王朱由检登基,改元崇祯。年轻的元首在盛大的典礼之后心中充满着激情和忐忑。在接任皇帝职位之前,心思缜密的他非常清楚自己所面临的政治局面。无论在宫内宫外,魏忠贤都为自己编织了一面巨大的网。而对于已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