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河子村27个“部落”:十一道河子、十道河、九道河、石虎沟、金杖子、上五道河、仓子、石子沟、下五道河子、三道河、上二道河、二道河、三家、北杖子、山神庙、大山嘴、甲皮山、窑上、唐杖子、致和堂、榆树底、岗子、白庙子、下局子、下院、上院、荒地。
头沟村20个“部落”:大营子、平房、头沟、三块地、瓦房、上仓子、上河北、下河南、兴隆山、东南荒、北台子、南沟、南梁、唐杖子、陕西营、郭杖子、下河口、张三营、东营子、乔杖子。
高寺台村24个“部落”:北沟门、二块地、东双庙、西地、营房、头块地、高寺台、马家营、纪家营、龙潭、王营子、车家营、三岔口、兴隆街、南观音堂、北观音堂、东黄土坎、山湾子、甸子、西黄土坎、李家营、下南山、新房子、上窝铺。
双峰寺村8个“部落”:大庙、老西营、三道河子、双峰寺、小东沟、干沟子、头道窝铺、贾家营。
老爷庙村23个“部落”:梁底、平台、黑山沟、西二沟、西北沟、老烧锅、双庙、英杖子、肖杖子、小南沟、黄杖子、老爷庙、新兴、南沟、仓子、大营子、平房沟门、曹碾沟、墩台、河南、三棵榆树,小河西、大店。
三沟村11个“部落”:解家营、拐子沟、大庙、岔沟门、西大道、房身沟、北杖子、三沟、东庄、朝梁沟、苏家营。
六沟村31个“部落”:北孤山、房身沟、屈家沟、梨树沟、北水泉、榆树沟、北沟、小老爷庙、平台、四沟、上坡子、西沟、河北、墩台、东山嘴、东水泉、东窑、阎家沟、牛旺沟、中六沟、六沟、后五沟、西窑、前五沟、南窑、旗杆沟、郭杖子、刘杖子、下杖子、河东、南沟。
野猪河村22个“部落”:七家、孟杖子、跳沟、帽灰石、大葛杖子、药王庙、毛兰沟、河西、六道河、南孤山、石灰窑、山湾子、野猪河、沙金沟、柳树营、小范杖子、梁杖子、大范杖子、西山、河东、磨石沟、二道河。
上板城村18个“部落”:卸营、边家沟、三家、西大窑、上台子、秦家沟、松树沟、周营子、小上沟(陈家沟)、西大庙、三道湾、山嘴、白河南、上板城、三道河、老爷庙、大槟榔沟、黄旗湾。
干柏河村15个“部落”:东平台子、西平台子、三清观、骆驼山、前片石、小房沟、刘家营、小北营、小南营、漫子沟、大营子、孟家院、前营子、毛杖子、扁担沟门。
第一部分:热河的血泪仓夷—“无人区”承德县“集家并村”及“无人区”(2)
庄头营村10个“部落”:焦家庄、陈家沟、双庙、袁家庄、马家庄、大石庙、大营子、太平庄、东营子、西营子。
砖瓦窑村9个“部落”:北地、冯家营、郭家营、横水流、砖瓦窑、秋窝、上栅子、三道湾、下栅子。
新杖子村13个“部落”:鹰手营子、和尚沟、涝洼、双庙、两益城、苇子峪、新杖子、小营、四方营、东营子、南台、二道营、孟家庄。
安匠村19个“部落”:四道河、下旗、安匠、双碾、黑沟门、两间房、大窝铺、河东、河南、湾子、北台、刘杖子、干湾子、胡家营、大甸子、小西营、金厂、山神庙、陈庄。
塘头沟村9个“部落”:一间房、新民庄(顺道地)、塘头沟、德惠堡(八道沟)、小白旗、三岔口、太平营(涝洼)、大谷道,康乐庄(榆树底)。
全宝河村9个“部落”:北台、三岔口、王家庄、桲椤树、北湾子、大营子、石恋子、南洼、北营子。
车河口18个“部落”:三岔口、三道河子、大坡、西洼、车河堡、乔木梁、东化鱼沟、大连坡、新道、天杖子、石佛、流河口、车河口、大杖子、王杖子、高杖子、邢杖子、新立屯。
暖儿河村23个“部落”:北杖子、杨树底、大营子、徐杖子、北湾子、何杖子、满杖子、西北沟、中杖子、二道河、柳树底、料北沟、深水河、桲椤台、朝梁根、叶杖子、三岔口、八家、东荒、前窝子、东炉、大彭杖子、西庄。
上谷村31个“部落”:屈家沟、赵家沟、西坎、阎杖子、郭杖子、马杖子、杨树沟门、娘娘庙、上院、大杨树沟、小杨树沟、煤窑山、上谷、吴杖子、朱家营、河南、赵家院、西南庄、良杖子、榆树沟、柏窑、下杖子、干沟子、干沟门、兰窝、黄杖子、料北沟门、松挠沟、于家院、二道沟、后松树沟。
下板城村36个“部落”:石洞子、赵家庄、王杖子、甲山沟门、上台子、吴家厂、河南、山嘴、张家店、南营子、小狼窝、大狼窝、头道沟、小郭杖子、积余庆、中磨、乌龙矶、西台、柳树底、北湾子、大杖子、瓦房、胡杖子、下板城、东庙、杨树林、大平台、杨家庄、朝梁子、路通沟门、干沟门、小平台、北圈、台坎、辛家庄、老梁沟门。
小寺沟村15个“部落”:胡杖子、水泉、河沟子、雅图沟、大庙、后甸子、佟杖子、仓子、下杖子、南三家、姚杖子、小寺沟、大窑、单家店、袁家店。
承德街17个“部落”:狮子岭庄、亲人庄、正义庄、宝喜庄、狮子园庄、罗汉堂、殊象寺庄、狮子沟、二道河、棒槌山庄、喇嘛寺、红石峦庄、雹神庙、康宁庄、太平庄、共荣庄、水泉庄。
四、“无住禁作地带”
在全县23个村内,有9个村内部分地区被划为“无住禁作地带”。
安匠村:分布于现安匠公社此文系于1982年调查整理,当时基层行政单位分村建制没有恢复,人民公社和大队建制尚有,故有公社之称。的岭沟、黑沟、大窝铺沟里,金厂公社的陈庄、南大洼、金厂,小西营的一部分,窄道沟大部分,刘杖子公社的胡营、松挠沟、北台沟里,一间房公社的六道沟、后沟各一部分。
塘头沟村:分布于现滦平县涝洼公社的南三道沟、二道沟、五道沟、涝洼、大龙潭,两间房公社的大栅、大石门,承德县东小白旗公社的乱水河、八道沟里、榆树底、白旗沟里。
新杖子村:分布于现刘杖子公社的孟家庄、二道营南部,新杖子公社的苇子峪、两益城、新杖子沟里,老爷庙公社双庙沟里。
全宝河村:分布于现大营子公社的大营子、北营子、北湾子、桲椤树一部分和八卦岭全部,柳树底公社的王家庄、三岔口、北台、西台、柳树底、北湾子、瓦房沟里各一部分。
上板城村:分布于老爷庙公社大槟沟、房身沟,上板城公社白河南沟里。
车河口村:分布于现兴隆县车河堡、解放、大杖子、孙杖子等公社。
暖儿河村:分布于现满杖子公社料北沟、柳树底、满杖子、大梁根、徐杖子等南部山区,八家公社南北山区,现宽城县的小前坡峪、洪杖子、于杖子、塌山、化皮留子、缸窑沟等公社山区。
下板城村:分布于乌龙矶公社老梁沟门,大平台公社小平台沟里,武场公社的狮子沟、石洞子。
二道河村:分布于现太平、下院、十一道河、五道河等公社东南部山区。
第一部分:热河的血泪仓夷—“无人区”日军在宁城制造的“无人区”(1)
周凤玉胡士秀
一
宁城的“集家并村”,是从1942年开始的,重点把黑里河、南北厂子深山中散住的居民驱赶到大村落里居住,群众称之为“小集家”。大规模的“集家并村”是在1943年春至1944年秋。“集家并村”的重点是:四道沟、大营子、西泉、八里罕南北厂子、热水、存金沟和三座店山里,这些地带都修建了围子;头道营子、甸子、石佛、五化、山头、榆树林子等地的山区也进行了“集家并村”,大部分“部落”没修建围子;马架子、巴素台等山区是1944年开始“集家并村”的,没来得及修围子。
据调查,宁城地区共修“部落”围子(当地人称“人圈”)75个,没修围子的“集家”点78个,共“集家”7200户,毁自然村630个。
“集家”地点一般选在大川靠近公路的地方,便于日伪统治。在推行“集家并村”政策时,首先做欺骗蒙蔽性的宣传,说什么共产党是“共匪”、“共产共妻”;说“集家并村”修筑部落是为了达到“民‘匪’隔离”、“王道乐土”之目的。
“集家”开始时,敌人采用先驱赶群众修“部落”然后搬家的做法;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他们便先驱赶群众搬家后修“部落”。在强迫群众进入“部落”时,日寇及其爪牙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有因抗日工作需要或家里有病人、怜惜财产不肯搬家者,敌人先是组织“镐头队”扒拆房屋,后来干脆以火焚之;有的在房屋被扒被烧后,仍不肯搬进“部落”,又在原房框子里或到深山里搭起马架房居住。敌人对这样的人除用打骂手段强迫他们搬入“人圈”外,则以“通匪”罪名将他们抓捕入狱或打死。
“部落”的围墙,一般4米多高、1米多宽,也有15米宽的。围墙基础用石块,上面有用泥和秫秸垛的,也有用土打的,也有下层用土打,上面用泥垛的,互不一致。围子门最多开4个,也有开1个的,也有开1个大门再开1个小轿门的,不尽一致。
围子门旁设岗楼(也称警卫室),四角设炮楼。在门口附近搭高架子设瞭望台,上面有鼓、钟之类的报警设备。围墙四周都有泄水的阳沟。最大的围子占地近百亩,一般的五六十亩,最小的也占地二三十亩。
二
“集家并村”后,敌人对“部落”的统治是非常严密和残酷的。一般的“部落”设警长一名、警察十四五名(部落警),负责“部落”内的治安。“部落”内重编甲牌,户口重新登记,15岁以上的人发给《证明书》(良民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