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2-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臣,直截了当地让他们按董元醇的奏折办事,由两个皇太后听政。原来,不 

论是董元醇的奏折,还是胜保等人的请安,都是那拉氏和奕䜣商量好了的。 

     肃顺等人说:“大清朝从来没有太后听政的先例,而且老皇上已有遗诏, 

太后不能擅自更改。”那拉氏说:“你们连太后的话都不听吗?”肃顺大声 

说:“我们是奉命协助皇上,不能听太后的命令!”接着,双方就吵了起来。 

那拉氏连哭带嚷,八大臣也高声议论,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拉氏气得两手发 

颤,指着八大臣说不出话来。连怀抱着的小皇帝也吓得直哭,把尿撒了那拉 

氏一身。八大臣从那拉氏那里出来,立刻发出指令,驳回了让太后听政的建 

议,并规定大臣的奏折上,只能写“皇上”,不准写“皇太后”字样。 

     赞襄政务王大臣与两宫太后之间的这场冲突,以太后的妥协和赞襄政务 

王大臣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西太后的舆论试探受挫折,奕䜣党人认为失败的 

原因在于西太后临朝心切。 

     在董元醇上疏之前,北京城内的奕䜣党人也在酝酿垂帘听政的政变行 

动。 

     对于政变者来说,理论准备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至关重要的是军事部 

署。古往今来,任何政变不凭借武力,都很难成功。当时奕䜣集团中手握军 

权的只有兵部侍郎胜保。胜保在议和成功后,再次被起用为钦差大臣,督办 

山东军务,继而督办河南、安徽军务。咸丰帝病逝后,手握重兵的胜保,公 

开倒向西太后一边,不等肃顺等人允准,即径自带兵北上热河。 

     胜保北上抵达北京的当天,奕䜣也刚好从热河返回北京。两人在京就政 

变问题作了周密研究,议定由胜保把军队部署在京郊密云一带,为政变做好 

军事准备。八月十四日晚胜保抵达热河后,对肃顺等人横眉冷对,但是,向 

来性情急躁的胜保,这时对政变却持稳健态度,胜保是受了奕䜣影响,要待 

肃顺等人回北京再发动政变。 

     与此同时,手握重兵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奕䜣等人的笼络下,在朝 

廷中枢的权力斗争中,鲜明地倒向了两宫太后一边。 

     有了胜保、僧格林沁的两支武力做后盾,政变已成功在望。但肃顺等人 

在挫败西太后的舆论试探之后,被小小的胜利所陶醉,自以为顾命制度既符 

合祖宗家法,又是咸丰帝亲自指定,其合法性已不容置疑。政治危机已经过 

去,于是肃顺等人便坚信他们已经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因而盲目自信,从此 

不再把太后放在眼里。 

     九月初一日,肃顺等人为了显示对失败者的宽宏大量,主动给两宫太后 


… Page 37…

加赋新的徽号,母后皇太后称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氏称为“慈 

禧皇太后”。两宫太后平等相待,以避免引起西太后的不快。 

     九月四日,肃顺等人又要求解除他们自己的一些军权,他们的这些军权 

原本是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障碍,现在他们却自动解除掉,这一举动为了表 

明他们专心致力于摄政事务,以取得太后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但此举在政 

治上却表现得十分幼稚。至于他们的空缺,其中至关重要的步军统领一职, 

改由奕䜣的死党瑞常担任。这样,在政变即将发生之前,肃顺等人不但没有 

注意控制兵权,掌握军队,反而把他们手中掌管的仅有的一部分兵权拱手让 

给了太后,从而使他们处于极为脆弱的地位,他们的对手却更加立于不败之 

地。至此,肃顺等人成为政变牺牲品的命运业已注定。 

     可悲的是,八大臣对此仍浑然不觉,全力忙于老皇帝丧礼和新皇帝回京 

事宜。 

     那拉氏和奕䜣一起,把掌握兵权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和胜保都拉拢过 

来,完全控制了北京周围的军队。布置就绪以后,那拉氏催促八大臣早日动 

身,护送咸丰皇帝灵柩回京。她对八大臣说:“我们两位太后和皇上由载垣、 

端华你们七个人陪着,从小路先走;肃顺带领军队护送灵柩,由大路走。我 

们先到北京,好率领文武百官迎接。”八大臣不知是计,就照办了。其实, 

那拉氏这么办,是为了把载垣、端华等七个人和八大臣的核心人物肃顺拆开, 

以便各个击破。 

     那拉氏比肃顺早四天到了北京。这时候,奕䜣早就作好了政变准备。 

     肃顺等人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也曾密谋过兵变,计划在途中将西太后杀 

掉。但西太后早有准备,命荣禄率兵迎驾,预防八大臣暗下毒手,结果八大 

臣的计划落空。 

     两宫太后及幼帝一行,从小路以快班轿夫日夜兼程,比肃顺抢先四天抵 

达北京,为进一步从容筹划和布置政变,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使政变更 

加稳操胜券。 

     太后及幼帝一行九月二十八日抵达京郊,恭亲王奕䜣出城迎接。当天, 

两宫太后在郊外召见奕䜣,密谋政变事宜。 

     此时,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败局已定,政变后的政治体制问题已经提上日 

程。因此,当天便由胜保上了一个请太后亲政、亲王辅政的奏折。 

     胜保奏折首先就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合法性进行了抨击。胜保的议论,等 

于把赞襄政务王大臣置于非法的位置上,这对他们无疑是致命有一击。 

     胜保为政变成功后设计的政治体制,实质就是皇太后听政与亲王辅政相 

结合。在奕䜣等人看来,两宫太后都年纪很轻,慈安25岁,慈禧27岁,不 

了解宫廷内外的政局,更无实际政治经验可言,很难设想这两位年轻的太后 

会有能力驾驭复杂的政治局面,掌握好清王朝的最高决策权,因此必须由近 

支亲王辅政。以奕䜣的地位和才干,辅政之后,肯定会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 

条。由此可以推测,胜保意图通过此折,在未来的权力结构中,为奕䜣争得 

更多的实权。 

     二十九日,太后一行进城,周祖培、贾祯等人再次上书呈请太后垂帘。 

次日,大学士贾祯、户部尚书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联 

名上奏,请皇太后亲自主持朝政。 

     九月三十日(1861年 11月 2日),政变开始。先由两宫太后正式召见 

奕䜣、文祥、桂良、贾祯、周祖培等人,皇太后向这些亲王、大臣哭诉载垣、 


… Page 38…

端华、肃顺等人对皇太后的欺压罪状。周祖培当面奏道:“应该对八大臣从 

重处罚。”于是西太后便把预先秘密起草的上谕,由内阁在当天向全国臣民 

颁布。这道上谕还承认载垣等八人为“顾命之臣”,加给他们的罪名是不能 

与英法联军尽心议和,并阻挠咸丰帝回銮及反对太后垂帘听政等等,对他们 

的处分也仅仅是解任或退出军机处。 

     载垣此时尚不知政变发生,当奕䜣率桂良、周祖培、文祥等入朝待命时, 

载垣还不许奕䜣等人入宫办事。 

     不久,又另发一道将肃顺马上拿住治罪的上谕。此时肃顺正护送咸丰帝 

灵柩到达京郊密云,被睿亲王仁寿深夜从卧室中拿获,绑赴京城,投入狱中, 

同载垣、端华一起监禁起来。三人狱中相见,肃顺怒斥载垣、端华;如果早 

点听我的话,何至有今日?然而悔之已晚,只能抱恨九泉了! 

     1861年阴历十月初一,政变成功,慈禧、奕䜣集团弹冠相庆,并立即论 

功行赏。首先,恭亲王奕䜣提升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大学士桂良、户 

部尚书沈兆霖,都提拔为军机大臣上行走。 

     一面是胜利者加官进爵,另一面则是对失败者的惩治处罚。 

     根据奕䜣等人提出的罪状,20余位王公大臣于十月六日联名上奏皇太 

后,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凌迟处死,景寿等五人从重发往新疆充军。 

     当天发布的上谕,进一步明确指出,咸丰皇帝并未立遗诏让八大臣赞襄 

政务,是肃顺他们假传圣旨,从而彻底否定了咸丰的遗命及顾命制度。同时 

宣布:载垣、端华两人减刑准许他们自尽,肃顺改为斩立决。 

     上谕宣示后,载垣、端华在宗人府上吊自杀,肃顺则被押赴刑场斩决。 

临刑前肃顺破口大骂,又不肯跪,刽子手用大铁棍敲断他的膝盖他才跪下受 

刑。 

     肃顺被杀,从前受其排挤倾轧者,自然拍手称快。 

     但是,顾命大臣成为阶下囚、刀下鬼,毕竟违反祖制,有辱国体,因此 

有一些赞成和支持垂帘听政的人,对慈禧大开杀戒很不以为然。他们上疏太 

后,请宽载垣、端华、肃顺三人之罪。 

     当然更有人见肃顺等人失势,不惜火上浇油,落井下石。 

     其实,慈禧、奕䜣的心中很清楚,载垣、端华、肃顺多年大权在握,其 

党羽在六部九卿肯定非常多,至于依附逢迎拍他们马屁的,更是大有人在。 

现如一一究查,广为株连,势必弄得人人自危,不利于稳定政变后的局势。 

为此,慈禧、奕䜣在处死载垣、端华、肃顺之后,连下三道上谕,宣布不追 

究那些爪牙的问题。 

     不追究爪牙的罪状有利于安抚人心,稳定政局,同时,奕䜣和太后又告 

诫宗室王公、文武百官,不得抗拒垂帘听政,否则严惩不贷! 

     政敌已经肃清,垂帘应该立即举行。但负责筹划此事的亲王、大臣们, 

几经商议,却迟迟拿不出符合太后心意的垂帘章程,为此,西太后不得不耐 

着性子等待。在这当中,十月五日,周祖培奏请更改“祺祥”年号,改为“同 

治”。经两宫太后允准,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