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军校(全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 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境和遗留下来的一些书画文物。1984年初,正式建立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曾暂时设在此处办公,徐向前元帅题写了馆名。孙中山故居的陈列安排,主要是围绕故居历史上的两个辉煌时期做文章:在故居1楼原办公室及仓库,陈列的是“小楼昨日——粤海关黄埔分关及其旧址变迁”展览及原黄埔分关办公室的复原陈列,勾画出了19世纪黄埔海关的概貌;2楼主要举办军校校史陈列和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活动图片展览,以孙中山和他成长初期的社会环境作为主题。立体而多元化的陈列展览,充分地再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展示了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后设置的“孙中山、梅屋庄吉与黄埔军校”展览和孙中山卧室的复原陈列,展示了故居作为孙中山专题博物馆和纪念室的功能,反映了军校与世界的联系。复原后的孙中山卧室,陈设很简单,一张锈迹斑斑的铁架床,一顶蚊帐,一张桌子,几把椅子。
  当年孙中山先生一生颠沛流离,革命屡经挫折,直到办军校之后才感受到革命前途的一片光明。因此他对培养革命军的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并在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发表重要演讲。而今伟人已逝,足迹已远,但这里留下了他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和历经沧桑的军校旧址。陈列馆中所展现的历史图片,再现了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岁月,令游客神思。楼前那棵孙先生亲手栽下的白玉兰,已高耸云天。
  孙中山在黄埔岛上的寝室为了把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著名军校纪念地品牌,使游客在此地更多地集中了解军校历史和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等军校名人的故事,军校“孙中山故居”正逐步扩建成为“军校名人馆”。并以黄埔军校史迹为核心,在附近投巨资建造一个以黄埔军校为主体的军事文化旅游区,包括新建“世界军事发展史博物馆”,在附近江面上停泊退役的军舰,再现昔日黄埔军校生活情景和黄埔师生指挥的经典战役场面,把黄埔军校将帅的英姿展现在新建的敞开式“黄埔将帅主题文化广场”上。游客可从广场上树立的世界军事著作碑刻和格言碑林中,了解到古今中外著名的军校、军事家和战役。在游览黄埔军校时,如身临昔日军校师生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场景,重温军校当时艰苦温暖的校园生活,一睹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英国皇家军事学院的风采。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7)

  孙中山铜像传奇——“文”字丰碑屹立黄埔岛
  到过广州黄埔岛的游客自然会对岛上竖立的那尊孙中山铜像有深刻印象。这尊铜像是由黄埔军校师生于20世纪20年代竖立的,铜像的背后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1925年3月,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黄埔军校的创始人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黄埔军校师生无比悲痛,纷纷以各种方式悼念伟大的领袖。孙中山的光辉业绩为世人所敬仰,因此,为纪念他而建造的各种塑像在他逝世后不久遍布全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同时同地铸造出的大小一样的4尊孙中山铜像,其中一尊就是安放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的这一尊。其余3尊分别安放在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大学和澳门国父纪念馆,供人瞻仰。
  黄埔岛上的孙中山铜像和纪念碑(1986年11月摄影)
  铜像是由孙中山先生的生前好友梅屋庄吉赠送的。梅屋庄吉是日本实业家,中国民主革命的支持者,生于1868年11月,卒于1934年11月。他早年兴办各种实业,曾在香港开设照相馆,购入法国哈特公司产的电影,在新加坡、东京逐步兴起电影事业,是日本电影界的元老。孙中山在革命活动中,在香港结识了梅屋庄吉。孙中山第二次流亡日本时,就住在梅屋庄吉的寓所,并得以资助,他们就此结下了30年不渝的深厚友谊。孙中山逝世后,梅屋庄吉悲痛万分,他被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为人所感动,决定自己出资铸造孙中山铜像,希望通过形象的方式来宣传孙中山的思想。梅屋庄吉在当时正逢生意破产,经济十分窘困。他为了筹集铸造铜像的费用,一面投入米市经营,一面向他的女儿借钱。女儿非常理解父亲的想法,私下将嫁妆费交给了父亲。铸造铜像的工作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但当时紧张的中日两国关系险些终止了铜像的铸造计划。1928年5月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6月炸死张作霖,图谋占领东北三省。10月29日,日本东京警视厅发出指令,声称“铜像建设一事,碍难照准”,其原因,据报道:“孙中山是革命家,考虑到他的思想及其后果,由内务省发下禁止的内部指令。”梅屋庄吉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努力争取,使铜像的铸造工作最终得以勉强进行,他委托日本当时的第一流的铜像制作商篠原雕金店的店主篠原金作具体负责策划,著名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根据孙中山生前宣传讲演时的神态铸造铜像。铜像高2。6米,重1吨余。雕塑成形的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面向正前方,神态安详,右手前伸,左手叉腰,仿佛正在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
  孙中山铜像于1928年底铸造完成。1929年3月4日,由梅屋庄吉和他的妻子、女儿,以及自民党议员森下国厷等护送,乘日本邮船“伏见丸”号运抵上海,后又分送各地。这4尊铜像中较为著名的又因安放地而显赫的有两座,其一是南京中山陵的铜像,其二便是黄埔军校旧址的铜像。
  安放在南京的铜像,于1929年3月6日由专车从上海运抵南京。最初安放地也在黄埔军校校本部校园内,当时军校名称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是日,正值军校在南京建校1周年,庆祝铜像安放仪式非常隆重。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曾将铜像扳倒。从日军随军记者在当时拍摄的照片中可看到,日军士兵们骑在倾倒的孙中山铜像上,摆出了凌辱的姿势,以庆祝他们占领中国首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权,为了标榜自己,掩饰汉奸的罪恶行径,拆除了原新街口广场中心的一座喷水塔,在1942年将军校内的孙中山铜像迁移到广场中心。这座铜像也就是在这里迎来了1949年4月南京的解放。“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1966年夏,有些人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曾企图将铜像毁坏掉,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负责人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中山陵园管理处、市公安局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秘密将孙中山铜像运往中山陵等地保藏。前后三易其地,终于完整无损地将这座铜像保存了下来。1980年,梅屋庄吉的后人专程来南京瞻仰中山陵和中山铜像。当他们架梯登高看到铜像底座上“篠原金作工场谨造”的铸印字后,非常敬佩中国人民对这尊铜像的妥善保管。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个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尊铜像安放在中山陵牌坊前原铜鼎处,至此,这尊铜像又与民众见面。1985年,时值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60周年,为恢复中山陵原貌和纪念活动的需要,大铜鼎又放回原处,孙中山铜像仍安放在陵园内纪念馆。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8)

  黄埔岛上的孙中山铜像和纪念碑(2002年11月摄影)
  南京的孙中山铜像历经波折,备遭磨难。而广州黄埔军校旧址上的孙中山铜像则从安放时起,始终稳立在黄埔岛上,从未移动过。
  黄埔军校是在孙中山亲手创建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孙中山亲任军校总理,对军校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几年时间,就实现了先建校后建军的夙愿,培养出了一大批将帅之才。黄埔军校师生对孙中山先生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当他们得知有一尊孙中山铜像将要安放在广州黄埔军校校园内时,便积极捐助集资,先建基座。孙中山铜像的安放位置选在了军校西侧名为八卦山的高地上,纪念碑于1928年10月11日奠基,由军校主要负责人、代校务何遂主持筹建。这一期间,由于经费不足,工程一度停顿。纪念碑的建造分为3期工程,第一期平整山头,建筑塔碑;第二期调装铜像,举行揭幕典礼;第三期把铜像下的大平台铺上石板和铺砌上山的水泥台阶,并以铜像为中心,进行全面装饰。1930年5月,梅屋庄吉和他的两个侄子护送铜像于28日抵达广州。9月26日,整个纪念碑落成,广州黄埔军校师生隆重举行孙中山铜像揭幕暨第7期学生毕业典礼大会。
  纪念碑工程设计者将黄埔岛上的这座建筑别具匠心地设计成了一个“文”字,孙中山名“孙文”,以代表纪念“孙文”之意。“文”字的一撇一捺相互交叉,是通往纪念碑基座下的两条石阶小道,外有栏杆相护。上面一横是纪念碑基座平台前的一条贯通的栏杆。这一“撇”一“捺”,从下拾级而上,直通“横”的两端,然后进入一块平地,纪念碑在平地正中拔地而起,这正是“文”字上的那一点。从山下往上望去,登山台阶与平台相连,与铜像结合,恰好构成一个“文”字。
  纪念碑面对珠江,碑文正面书“孙总理纪念碑”6个金色隶书大字,是当时的代理大元帅胡汉民的手笔。碑的左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7个大字,是何遂的手笔,这是孙中山临终前不停念叨的话。碑的右面刻着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9年此训词正式颁布为中国国民党党歌,1943年又颁布为中华民国国歌。碑的后面刻着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厥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这是国民党要人张静江的手笔。纪念碑平台正面上刻“亲爱精诚”4字校训,则是仿校长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