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柏朗迦宾、鲁勃洛克行记;见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马可波罗游记》有穆尔(A。C。Moule)、伯希和据多种版本的集校英文本;伦敦一九三八年;纽约一九七六年。中译本可供参考的;有冯承钧译注的沙海昂注释本(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年版)。
⑩法文原书全部四卷;有冯承钧中译本(商务版)。
11“札撒”或“札撒黑”是Yasa或Jasak的译音;有法令、敕令等意义。
《成吉思汗传》第一部分 太祖皇帝成吉思汗图(图)
lz。book。sohu/data/upload…pic/36/1110…1180537336。jpg
《成吉思汗传》第一部分 第一章 十二世纪的蒙古民族(1)
在中国和东突厥斯坦的北部;便是包括现在蒙古和西伯利亚南方地带的疆域上;十二世纪时曾为许多游牧部落所居住。他们的大部分便是蒙古民族(Mongols)①;但是这个名字只是他们在后来才采用的;这也是今日欧洲人所称呼他们的。蒙古民族在人类学上的许多特质;尤其是在语言学上;证明他们跟突厥民族和满洲民族——通古斯(Tunguz)民族群——有着密切的关系②。十二世纪时;蒙古民族的祖先;分成“氏族”(Omuk)③;再由氏族细分为“小氏族”;或者叫做“家系”(Yasun)④而生活。有时由好几个氏族合并成一个“部落”;或者叫“小邦”(Ulus)⑤。这样合并的发生,有其种种原因,而且同样也有许许多多的合并形式。他们的合并,有时因由卓越的统帅而产生,也因某一氏族根据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获得超群的权力和影响,便把好几个氏族或部落结合成政治上的统一。另外一面;因为氏族间互相关系的密切,再进一步就构成部落的联盟,但是在这种情形上;倒并不需要采取一定的政治形式。在氏族间因为有着血统上的意识,同一的方言,共同的传统和共同的制度,对于一个氏族便能够感觉到自己便是大部族单位里的一部分。“氏族”对于“部落”(Ulus)或者“部落联盟”(l)⑥的关系;恰巧和各个“成员”、“家族”或“家系”对于“氏族”的关系相同。
蒙古民族的“氏族”和“部落”,可区别为二个主要集群:草原的游牧民和森林的狩猎民。这二个集群操着同样的蒙古方言,所不同的只是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准。所有这些部落的心目中好像都没有抱着任何共同起源的意识。他们并没有承认他们自身乃是一个整体民族;同时也没有共同的种族名称。个别氏族——尤其是游牧民族——通常为首的都是一个贵族的家系;依据其身份;而发生个别领导者的称号;如:“把阿秃儿”(Bagatur;英雄、勇士);“薛禅”(Sechen;贤者);“必勒格”(Bilge;智慧者);太子(T‘ai…tsi);“那颜”(Noyan;统治贵族、官长)。“部落”或其他“邦”(Ulus)的领导者;则戴有“汗”(Khan;kan;王)或“合罕”(Kagan;皇帝)的尊号。各游牧部族的汗;
时常从高度文化的邻国汉人那里接受“王”的封号。总括地说起来;游牧的蒙古民族;因为和更文明的民族为邻;或者在十二世纪时占据着从前被后者所居住过的地域而受到不少影响;所以在他们之间往往使用着外族的称号。除汉人所使用的“王”和“太子”等称号外;唐兀惕语——吐蕃(西藏)语——的“敢不”或“扎合敢不”(Gambo或Djagambo);和突厥语的“的斤”(Tegin)⑦、“必勒格”(Bilge)⑧等等也都通行着。
有些氏族因为他们为贵族的和古老的苗裔而著名;这些氏族常能很容易分支出去成为新的“氏族”和“家系”。因为领导集团的“把阿秃儿”和“那颜”;以收揽能够使他们在广大无边的草原上占取着各自独立牧地的从臣和家将;去努力达成他们的独立。蒙古游牧贵族和“把阿秃儿”、“那颜”等的豪门氏族;他们的最大目的;便是在寻求便利的牧地(蒙古语叫Nutuk;突厥语叫Yurt)⑨;足够多的属臣、从臣;和一来可以为他们看管牲口;二来可以在贵族帐幕里充作仆役的奴隶。在“森林民”(Oi…inirgen)⑩中;贵族似乎扮演着不很显著的角色。森林氏族常常拥立“珊蛮”(Shaman)做他们的领袖;因为这些人是被他们认为能够和精灵交接的。所以“珊蛮”在那时候便是氏族和部落的领袖;而他的称号就叫做“别乞”(Beki)。有时候;草原贵族社会里的成员;也带着这种称号。
在贵族下面;便是平民;蒙古语叫“阿剌惕”(Arat;古代突厥语为Harachu);再下便是奴隶;或者叫做“孛斡勒”(Bogul)。
十二世纪时;在蒙古部落和氏族里占着最优势地位的;要算塔塔儿(Tatar)部落了;其牧地在蒙古领域的极东部;捕鱼儿湖(Buir…nor)附近。另外一个大部族;叫客列亦惕(Kereit);住在杭海(Khangai)和肯特(Kentei)两山中间;斡儿洹河(Orkhon)和土兀剌河(Tola)流域方面。更西;在杭海和阿勒台(Altai)两山脉间的地方;则为乃蛮(Naiman)部所占据。还有好几个弱小部落和氏族;则散居在这三个大部族的中间。塔塔儿、客列亦惕和乃蛮部族;他们自身复细分为许许多多的附属“部落”、“氏族”和“家系”。
塔塔儿(鞑靼)部落,在十二世纪时,因为它的人口众多和势力强大,所以其他蒙古氏族和部落的成员,常常冒充自己为塔塔儿(鞑靼)的著名名称。所以对于他们固有的部落名和氏族名,除掉和他们邻接的民族外,很难知道他们的底细。一般弱小部落,在习惯上常常采用和他们有血统关系的强大邻族的称号,甚至和他们有敌对关系的时候也是如此的;这就是根据人类学家从世界各地(例如:高加索、阿尔泰山和现代的蒙古)所得到的报告。剌失德丁对于这种习惯的叙述;最为明晰:“因为他们(指塔塔儿人)非常伟大和重要;所以突厥民族(就是蒙古或突厥二系中的任何游牧民族)中的其他氏族;以为塔塔儿的名称很容易被一般人所知道;遂会混淆他们的世系支派和名称;而冒充自己叫做鞑靼人。”而且所有这些冒充的氏族;都认为他们自己是属于塔塔儿(鞑靼)的;还因为那个名称的闻名;而感觉到自身的伟大和威严了。这种现象;恰好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一样;因为成吉思汗和蒙古氏族的伟大;所以其他突厥部落;虽然他们自身皆有清清楚楚的称号;可是大家也开始改称自己为蒙古民族了。其后鞑靼(即塔塔儿)的名称;就传播到世界上的每一角落;而且蒙古民族的名称;最早只有亚洲人知道;其后在欧洲还是以鞑靼人的名称著名的。因为所有这些民族(指自称为鞑靼人的一群)后来都被蒙古人所征服;并且成了后者(指蒙古人)的臣民;当他们参加征欧的当儿;欧洲人就把这个名字(指鞑靼)扩展到这些民族(自称鞑靼人的一群)的头上。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仍旧给一部分的突厥人以鞑靼的称号;虽然他们(指一部分的突厥人)和原来的塔塔儿人是毫无关系的。
在塔塔儿和客列亦惕两部族的疆域中间;沿着斡难和客鲁连两河;居住着许许多多游牧和狩猎的部落和氏族。在他们中间有一个蒙古氏族;至十二世纪时已发展成如此强大;其领袖合不勒遂称合罕的尊号。因为他已经强大到足够胜任远征当时为异朝女真人(Jurjen)——就是以汉名金朝为人所熟知的——所统治的中国了。合不勒的儿子忽图剌;也受着合罕的尊号;他曾经跟金人作过战;因为他的功勋而博得不少声名。合不勒所属的贵族氏族的原来名称;便是孛儿只斤(Borjigen);讲到它的采用蒙古这个名称;乃是在征服和并吞了好几个部落和氏族以后;因此遂构成了一个新政治单位的联邦;这就是叫“兀鲁思”(Ulus)。这个“兀鲁思”;因为纪念古代伟大的民族或氏族的缘故,所以就给它起上这个蒙古的名称。这种氏族的纪念;被口碑上的传说所保存下来。
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叶,金人因受勃兴的游牧强国(蒙古)的经常侵犯,为避免其自身的危机,乃采取一种英明的措置去利用塔塔儿人,所以那时候蒙古“兀鲁思”的权力,曾被塔塔儿人所摧毁。
注释
①关于蒙古的名称和其异译;可参阅韩儒林师《蒙古的名称》(国立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第一期)。
②参阅白鸟库吉《蒙古民族的起源》(《史学杂志》)一八卷二、三、四、五期);韩儒林师《突厥蒙古之祖先传说》(北京研究院《史学集》刊第四期)。
③案Omuk《元朝秘史》作“斡孛黑”(Obuk);旁译作“姓氏”;也就是“氏族”。查现代蒙古语辞典里二者皆有“姓”、“族”、“家”等的意义。至于符拉基米尔佐夫为什么采用Omuk的理由;可参阅他所著的《蒙古社会制度史》。
《成吉思汗传》第一部分 第一章 十二世纪的蒙古民族(2)
④案Yasun《元朝秘史》音译作“牙孙”;旁译为“骨头”;查蒙古语Yasun在辞典里除有“骨头”的意义外;尚有“氏族”或“家族”的意义。对于Yasun的详细解说;可参阅符氏《蒙古社会制度史》。
⑤案Ulus在《元史》和《元朝秘史》里的译音;皆为“兀鲁思”;有“国家”;“国民”和本书里所译的“小邦”等意义。多桑曾释此语为1。蒙古帝国统治下的全体部落;2。“分地”或“分民”。
⑥案l在蒙古语里仅有“滋养”和“养育”等的意义;在波斯语里有统治、首领、主席、开首、种族、泉源、王朝等种种不同的意义;在突厥语和回纥语中;有“基础”、“根底”和“发端”等意义;但是却没有“部落联盟”的含义。然符氏造诣极深;其言或有所本。
案卡忒美尔书里所记;在波斯语和东突厥语里;有一个单语叫i1;据他的考证;有“国家”、“民族”、“人民”和“部落”等等的意义。不知道这个字是否可以和l相当?或许是二者间发音上的不同;或许是后来音讹的缘故。
⑦案的斤“T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