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魔人i》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驱魔人i-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不是大概了解了作者的其它几部作品,我几乎要肯定木子泳群是名职业教师了。无法想象,她竟能如此清晰地把握校园里老教师的那份老练从容,年轻教师的好强青涩,学生的叛逆与依顺,教育制度、学校规章及个人感情之间的种种矛盾。读着读着,仿佛我又置身于那已经离开十几年的中学校园,听着上课下课的铃声,看着校园里嬉戏的学生,甚至,仿佛又嗅到了那有一点点呛人的粉笔灰。
  在真实再现校园生活的同时,书中各角色真实情感的细腻表达也成为本书另一大看点。其实不仅仅是女主人公,书中很多人物都跃然纸上。以对方梓萱在教师道路上有引领作用的一中语文老师楚良为例,他像极了我高中时的物理老师。在学生中他近乎神明一般值得信赖,在领导眼中却又不够晓事通达,怨恨他的只想驱之而后快,喜爱他的却恨不能剖出一颗心来献上。但真是他在处世上不够老练圆滑,还是为人太过愚直鲁钝?其实我认为他应该是那种至诚至性的人,对师对友对学生,一切都发自内心,反而对那些虚与委蛇的勾当不屑为之。当然,他的真心付出也得到了真心的回报。冬夜里,恩师守株待兔,裹着被子在学生宿舍苦苦守候意欲离去的楚良;还有楚良的得意门生丁家乐在得知楚良转校之后那青春期少年独有的发泄。如此,诸多感怀尽皆唏嘘可闻。
  虽然不清楚作者木子泳群的真实生活背景,但无疑只有真正饱经生活的人才能营造出如此真切的一段情怀、几个人物。一切悲欢离合,就静静地在这个小城里上演。这里没有霓虹彩灯,这里只有烛光点点。
  后记:此类题材和写法在目前网络阅读的大环境里也许注定难以讨好。如同我们终日被烟酒灰尘涤荡浸泡的喉舌除了用麻辣烫之类的东西才能产生刺激,不知还能否品出一盘素炒小菜的清香?
  画:花一样的情怀,画一样的文字。--《再见,我爱你》(作者:荀夜羽)
  cmfu/showbook。asp?Bl_id=48057
  在完成前面三部短评之后,找了很久才发现这部小说。很巧的是,这本书恰好契合了这个“画”字:
  第一、这是一部漫画同人,原作是日本漫画《星座宫神话》;第二、本书的主人公娜洛在书里的现实世界中是一名女画师;第三、如果说前面的两点还仅仅是巧合的话,那么本书文字给我的感受,恰恰如同一部画卷的慢慢展开。在开篇娜洛遇到田野的时候,用了这样的文字:“男孩子还是没有说话。但是,微笑,对,微笑如同清风一样的掠过了他英俊的脸,这一个霎那,好像一千朵风信子在山坡上盛开出来,整个天地间都是春光明媚。”这段文字就如同这个微笑一样,如此明媚,如此清亮,瞬间打动了我。
  手臂上一个神秘出现的图案,在主人公面前开启了希腊诸神世界的大门,而她自己,竟然也是一名失忆了的女神。无论是之前的小画师,还是之后的失忆女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分神情,都被作者用精美无比的文字精雕细琢了出来。
  与文字相映生辉的,是文字中跳跃不停的少女情怀。不同于任何一个以往的女神,这个主角带了很多女孩子的天真顽皮,当然,还有似乎永远过剩的善良。而就在这少女的目光引领下,我们一点点地知道了原来神秘遥远的诸神世界也有和我们一般无二的情爱与仇恨。
  相比于这部小说开头的引人,阅读后面的部分多少令我有些吃力。并非是作者的笔力下降或是我的理解力下降,而是在庞大画卷展开的同时,作者仍然过于专注那些细微之处了。当我手中把玩一方寸余大小的寿山石雕时,我会细细欣赏它的纹路、它的刀功、它的宝光等,但当我面对一座山峰时,我还能这样欣赏么。在作品前期,细腻的文字用于从细小处引出故事背景,并且精细描绘出主角的个性无疑是必须的。但在后期庞大的诸神世界慢慢展现中,如果仍领着读者目光一寸一寸来摸索的话,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件吃力的事,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太多的局部,却丢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不管怎样,喜欢希腊神话的书友们,还是推荐去读一读,去看一看一个女孩子绘出的诸神的画卷。
  作品相关 西藏的僵尸(转帖)
  因为在我的书里有时写了一些僵尸类的角色,特此找了点相关的小故事,让大家欣赏一下。
  ===================================
  过去,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区民房的门都很矮。即便是华丽的楼阁,其底楼的门仍较矮,比标准的门少说也矮三分之一。除非是孩子,一般人都有必须低头弯腰才能出入。而且门口地势内低外高向里呈慢坡形,这样更显得房门矮的出奇,给人一种房与门的比例严重失调的感觉。
  自民主改革以来,大规模拆迁,从前那种老式的矮门已所剩无几了。但目前在拉萨八廓街仍能看到古式的矮门房屋。这对不知情的人来讲,的确是一个谜,或许你会想:“这是不会设计的失误吧?”事实并非如此。
  一、矮门房屋的由来
  修建矮门房屋实际上是预防行尸闯入的一种手段。“行尸”是藏语“弱郎”是指人死后再起来到处乱闯,危害活人。所谓“弱郎”既非复活也不是诈尸。藏族所言“弱郎”,就是指有些邪恶或饥寒之人死去后,其余孽未尽,心存憾意,故异致死后起尸去完成邪恶人生的余孽或寻求未得的食物。但必须在其躯体完好无损的状态中才能实现。如此说来,藏区的葬俗本身给起尸提供了极好机会。
  在藏区,尤其在城镇,不管什么人死,并不马上送往天葬台去喂鹰,而是先在其家中安放几天请僧人诵经祈祷,超度亡灵,送往生等一系列葬礼活动,尸体在家至少停放三至七天后才就葬。若发生起尸,一般都有在这期间。
  二、起尸的预兆
  许多老者和天葬师都说,他们曾经见过起尸,并且见过多次。但起尸都不是突发性的,而是事先皆有预兆。那些将要起的尸,其面部膨胀,皮色呈紫黑,毛发上竖,身上起水泡,然后缓缓睁眼坐起,接着起身举手直直朝前跑去所有起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会讲话,不会弯腰,也不会转各,连眼珠子都有不会转动,只能直盯前方,身子也直直往前跑。假如遇上活人,起尸便用僵硬的手“摸顶”,使活人立刻死亡的同时也变成起尸。这种离奇而可怖的作用只限于活人之身,对别的动物则无效。
  人们常言起尸具有五种类型:第一肤起,第二肉起,这两种类型的起尸,是由其皮或肉起的作用。第三种叫做“血起”,此类起尸由其血所为。这三种起尸较易对付。只要用刀、枪、箭等器具戳伤其皮肉,让血液外出就能使起尸即刻倒地而不再危害人了。第四种叫做“骨起”,即导致这种起尸的主要因素在其骨中,只有击伤其骨才能对付。第五种则叫“痣起”,就是使他变为起尸的原因在于他身上的某个痣。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起尸,尚未击中其痣之前四处乱闯害人。所以只能诱歼而无法捉拿。
  据传:从前,西藏一个寺庙的主持死了,全寺僧众将其遗体安放在本寺经堂里,然后大家排坐殿内昼夜诵经祈祷,连续三天三夜不曾合眼,就在第三天晚上,那些念得精疲力尽的僧众忍不住个个倒地睡去,鼾声如雷。其中一个胆小的小僧因KB之心毫无睡意,目不转睛地盯着主人的遗体。下半夜,他突然发现那僵尸竟坐起来了。小僧吓得忘了喊醒众僧,拔腿冲出门外,反扣庙门只顾自己逃命去了。结果,全寺几百僧众一夜之间全变成了起尸。幸亏他们冲不出庙门,只是在庙内横冲直撞,闹得天翻地覆。
  后来,一位法力无边的隐士发现了那不可收拾的场面,他身披袈裟,手拿法器,口念咒语,单身一人来到庙前,打开寺门跳起神舞,边舞边朝前缓缓而行,众起尸也在他后面边舞边紧紧跟上。他们渐渐来到一条河边,隐士将众起尸领上木桥,然后脱下袈裟抛到河里,于是,起尸们纷纷跟着袈裟跳入河心再也没有起来。
  无论是现实还是传奇,这无疑给藏民族的心灵之上铸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预防可怕的起尸冲入,根据起尸不能弯腰的特点,专门设计和修建了那种矮门的房屋,是给起尸设置的障碍物。
  当然,在那些古老的年代,这种防范起尸的措施仅仅在藏南和藏东那些有房子居住的地区使用,而在藏北广大地区,尤其居住在可可西里边沿地带的牧人们,则无法采用这种防范措施,牧人也常常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三、起尸的故乡
  闻名于世的可可西里地区因高寒缺氧缺乏水草,居住在这一地区的牧人们,由于环境所迫,只能到处游荡,逐水草而居,三天两头搬一次家,终年处于游牧状态。那里的人们生前没有稳定的居点,死后也没固定的天葬台。同时,在这些地区无寺也无僧,更谈不上搞那些繁杂的葬礼仪式,人们普遍实行野葬和弃葬。野葬就是人死后,将其遗体脱光丢在野外,死在哪方,丢在哪方。弃葬便是指人死以后,活着的家人拔帐搬走了之,将死者弃在旧址上。凡采用这种葬法一般一脱衣,他生前盖何衣物原封不动地盖在死者身上,看上去,象一个活人睡觉似的。
  这种游牧部落的葬俗更容易造成起尸。虽然他们无法建造矮门来抵挡起尸,但人们也同样在别无它法的情况下,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将尸体尤其发现有起尸征兆的尸体丢于野外时,用一根绳索拴在天然的石桩或大石块上,以此避免起尸跑去害人。尽管如此,也免不了常有起尸发生。也常有人遇上起尸。例一,安多县司马乡文书扎多(此人过去是强盗),有一年他骑马挂刀前往那曲西北部的那仓部落(今尼玛县辖)抢马。他抢得一匹好马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