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 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蝎 毒-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理想的实习对象。
    经商讨,最后决定由这宗案件侦破小组的负责人,女警官文静组织警校学员搞
一次模拟侦破实习课。
    为了保证模拟的逼真性,文静先是将现场的勘查报告,尸检报告,以及向在场
所有人采录的调查笔录等提前一周提供给每一位学员,要求仔细阅读,不放过任何
细节。然后亲率实习学员来到案发的实地,南山别墅上实习课。
    课堂就安排在书房里,所有的一切都原封不动,只是多了一块黑板。文静先用
30分钟的时间让学员熟悉别墅内外的布局,环境,随后聚齐在书房里,开始模拟侦
破。
    “各位学员。我们必须作一个模拟课所需要的假定前提,这就是我们已经知道
的一切,仅限于我发给你们的材料范围之内。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任何假设和
推断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会影响到你们的实习分数。”文静怕没有讲清楚,马上
把话题转入具体对象上来。“比如,我们是接到报案以后才赶到现场的,那么不可
能立刻断定死者是死于谋杀,对不对?好,首先我们要看看会有哪几种死亡的可能?”
    “从掌握的材料上看,有自杀的可能。”马上有学员作出反应。
    “根据什么?”
    “假设死者所述是真实的,比如在厦门的生意垮了,又欠下一屁股的债,本想
在重庆集拢一笔资金渡难关,没想到生死关头,人心不古,甚至谁都想掏空他,因
此死者布好了一个局,以求与在场的人同归于尽。”
    “我看不是这样,”另一学员想急于反驳。
    “请等一下,”文静插进来。“我们先列出各种可能,之后再排除不真实的。
因为要培养我们思索问题的条理性和渐进性。”
    “那我就提出另一种可能。”
    “请讲。”
    “我认为有自误的可能,”
    “根据是什么?”
    “死者精心设计,导演了一出悲喜剧,其目的不是自杀,而是想要发出一个警
告,只是在戏的最后,由于某种尚不得知的过失而误饮蝎毒而亡。”
    学员们相互之间激烈地争论起来,文静作了一个让大家安静下来的手势。
    “再看看有没有另外的可能?”
    “凶杀,”学员当中有人喊出声来。
    文静把这三种可能都列在黑板上,转过身来说:“现在开始考察这三种可能的
真实性。不允许用肯定的方式,只能用否定的方式。”
    “自杀的可能不成立,”马上有学员开始了。“有以下几条依据。第一,自杀
的目的是毁灭自身,那么连带与自身有关的,绝不会轻易放过。假如死者真要自杀,
应该是象他所说的要当时在场的人倾家荡产之后,而不是之前。也就是说,死者不
可能让坑他骗他的人诡计得逞而自己却一死了之。这样做,不符合死者的身份和心
理特征。第二,自杀的方式不合情理。假如他拿出来的蝎毒是用于自杀的,那么用
毒蝎引导出所谓后发制人的警告就不合情理了。第三,假如是自杀,死者想得到一
个什么样的结果呢?肯定不会去设想自己死后,在场的其他人会步他的后尘,相断
自杀。所以,自杀的可能我认为可以排除。”
    “那就更加证实了自误的可能了。”提出自误可能的学员接了上来。“我认为,
死者仅仅是把蝎毒摆出来充当恐吓的道具,他自己,甚至也不想让别的人真的去饮
蝎毒。那么,死者在端起蝎毒瓶嘲弄王小山时,他并不认为那真的就是蝎毒,而依
然把它当作是假的,骗人的,刺激别人神经的道具。最后他死了,应该是自误。这
一瓶是假的,但可能有一瓶是真的。那么自误的原因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误,
由于疏忽,把假的和真的拿错了;另一种是他误,从已有的材料上来看,死者曾告
诉过许雯这次聚会的大致安排和用意,所以,有可能是许雯拿错了瓶子。”
    文静用粉笔把自杀的可能划掉。
    “现在看来,死因只剩下两种可能了。怎么样才能只取其一呢?”
    “不可能是自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岂可儿戏待之。”
    “就是呀,许雯也不会拿错的,假如真是有真假两个瓶子,肯定会事先慎重地
作好标记的。”
    “死者精于谋划,这样的低级错误不可能犯的。”
    文静制止住这种七嘴八舌般的讨论。
    “各位学员,作为一名警官,要推翻某种假设,绝不能仅仅依据情理上的推测,
而要有真实的凭据,真实的人证和物证,这可是来不得半点儿疏忽的。请各位打开
现场勘查报告,看一看有没有推翻自误可能的凭据?”
    学员们重新打开材料,仔细地阅读着。
    “刚才有的学员已经提到过,”文静耐心地引导着,“假如是自误,肯定是把
真的当成是假的,而死者中毒而亡,证明喝下去的的确是蝎毒,那么,假的瓶子呢?”
    “对呀,现场并没有发现假的瓶子呀?”有的学员明白了。
    “假的瓶子没有,自误就无从谈起。而自杀又可以否定,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
了。”
    “凶杀。”
    “当时我们分析时,也考虑过自误的可能。但自误的根本点是自身行为而非他
人的行为。自误者拿错了瓶子而身亡,他也就没有可能再去拿假的瓶子了。而现场
又没有发现死者拿不走的假瓶子,显然自误的可能就不成立了。换句话说,假瓶子
是被死者以外的人拿走的,而且是有目的地拿走的。这就使凶杀的可能性增大了。”
文静说到这,又把自误的可能划掉,然后让大家先休息一下。
    10分钟过后,模拟侦破课又开始了。
    文静先在凶杀字样的后面用一横杠连接新写上去的凶手两个字,然后请学员先
列出有犯罪嫌疑的人的名单,再设法去排除确定。
    第一个写上去的是许雯。
    根据有二:第一,许雯比在场的任何人都可能了解死者的安排和用意,第二、
接触真假蝎毒的机会最大。
    第二个写上去的是关芳。
    关芳的犯罪动机最值得怀疑,一旦死者不在人世了,观音桥新开的美容院唯其
莫属。
    第三个轮到曾雄,根据与关芳极为相似。
    第四个就是唐明,杀死死者,至少兜里的二十万就装稳了。
    第五个,程敏,王小山也有嫌疑,也是凶杀的受益者。
    第六个张济怎么样呢?死者的死亡,张济最大的受益就是时间,三千万的运作,
想必利润非同小可。
    当文静按照学员的讨论,把张济写在凶手后面的时候,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一
齐笑了起来。
    “全都成了嫌疑人啦,是不是搞错了?”
    “谁都可能是凶手,会不会是集体合谋呀?”
    “总该有一个人具体的实施犯罪吧?”
    “这样搞下去,不是越搞越乱了吗?”
    文静让大家安静下来。
    “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因为无法肯定,那就必须采用否定的方式,而否定的方
式必须有否定的对象。所以侦破初期应该尽可能全地列出嫌疑人的范围,然后逐一
否定。目前我们不可能断定是不是合谋,但不管是不是,总要有一个人去实施犯罪,
找出这个人,就象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请大家认真考虑一下,否定的依据要首先确定下来。”
    “犯罪动机?”
    “不成立,”马上有人反对。“每一个人都有犯罪动机。”
    大家沉默了,紧张地思索着。
    文静开始启发。
    “凶手可能用什么样的方式呢?”
    “调换,”
    “对,而且必须是不能让死者察觉,是不是?”文静想慢慢地调动学员的假设
能力。
    学员们渐渐活跃起来,激烈地争论了一会儿,文静适时总结。
    “我们把讨论归结起来,就有如下一条,”文静在黑板上写上作案方式后说道:
“凶手不可能在死者取瓶之前进行调换,因为死者必然有特殊的标记。那么只能在
其取瓶之后,那么死者离开餐厅去换衣服的30分钟里,正是凶手作案的绝好时机。
取出真瓶子,与餐厅里的假瓶子对调,死者回到餐厅后来不及辨别就滴入自己的杯
中,一饮而尽,待其死亡后,凶手再处理掉假瓶子。”讲到这,她顺手在作案方式
后面写上了调包两个字,再写上作案时间,换衣服的30分钟。
    “学员们,我们采用作案时间作为否定的依据,寻找犯罪实施人。”
    反应快的人马上指出:“许雯可以排除,因为许雯这30分钟里与死者寸步未离,
她没有作案时间。”
    也有反应更快的人指出:“那剩下的人都无法排除了,因为这30分钟里剩下的
人全都分散开了,谁也没和谁在一起。”
    “对呀,又不可能一同作案。”
    “这不等于什么都没做吗?”
    “不,”文静不赞同过早的懊丧。“至少用这个条件否定了许雯。否定进行不
下去,不是因为案情过于复杂,而是我们的否定条件不够完整。请各位想想,除了
动机,作案时间,判定凶手还应该有什么依据?”
    “必须事先知道死者的用意。”
    “对,我们应该把这一条件也作为否定的条件,那么也就是说,否定的条件应
该是一个联言判断,而不是选言或者假言判断。我们把它的逻辑形式列出来,就是
这样的,凶手必须是有动机,有时间,有知情的可能,这三个联言肢缺一不可。好
吧,我们现在休息一下,各位学员整理整理思路。”
    五
    模拟侦破的进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关键是看一看除了许雯之外,剩下的嫌疑人当中有哪一个有可能事先知道
死者的聚会用意。
    学员们好象觉得除了妄加猜测之外,别无良途。文静知道这是因为学员们的破
案经验不足,造成思路不够开阔。于是设法慢慢地引导。
    她再三强调仔细琢磨死者的心理,语言,行为上的特征,并暗示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