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汉字和汉语。而后,西辽男帝女后统治八十多年。元朝兴起后,西辽夹在蒙古和花剌子模之间,又值被成吉思汗灭掉的乃蛮部王子屈出律以驸马身份篡夺了西辽国政,很快招致蒙古大军进讨。1218年,西辽亡于蒙古。
契丹族在历史上人口最盛时达一百多万,金灭辽后,契丹成为被统治民族。元灭金后,女真、高丽和契丹就都变成“汉人”了。
天津宝坻有耶律各庄,村民多姓刘,正是耶律的汉姓。此外,宝坻又有达子庄、哈喇庄,蓟县有科科庄、律家庄等等,皆可能是契丹后裔留存于今的踪迹。西辽的契丹人统治初期虽然自己信奉佛教,但并未强迫当地的伊斯兰人放弃信仰。屈出律篡权后,强迫推行佛教,很快就遭受到当地人与蒙古人的联合打击而灭亡。此后,剩余的契丹人就慢慢伊斯兰化,融合并消失于当地民族之中。但契丹对西方的影响一直不可小视,俄语和拉丁语一直以“契丹”称谓中国,阿拉伯兵书也把火药称为“契丹花”。契丹人惟一未被别族同化的族群,可能仅仅是现在的达斡尔一族。但这仅仅是学者根据达斡尔人的日常习俗、传说故事、崇尚风俗以及通婚礼仪等等进行推测而提出的假设,不是定论。
话说回头。萧观音以白练自缢死后,当时的辽道宗依旧恼怒自己戴了绿帽子,让人把萧观音尸体扒个精光,随便裹个苇席草草埋葬。天祚帝继位后,一方面族杀诬害自己父亲的诸大臣,一面又把奶奶的尸体刨出,重新洗沐装裹,遍体皇后衣饰,以“宣德皇后”的名号把奶奶与爷爷辽道宗合葬在一处。金兵凶蛮,对辽朝又怀有深刻的阶级仇、民族恨,攻灭辽国后大毁京城,遍挖辽国皇族陵寝,萧观音的尸身又被刨掘出来,剥去身上金玉,任由牛马践踏。“自古红颜多薄命”,香消玉殒过后,女诗人仍旧不得安生,灵魂竟无安生之地。
清朝风流倜傥一时的王孙纳兰性德惺惺相惜,作词追悼萧观音,叹道:
六宫佳丽谁曾见,层台尚临芳渚。一镜空潆,鸳鸯拂破白萍去。看胭脂亭西,几堆尘土,只有花铃,琯风深夜雨。
朱棣“半由人事半由天”的帝王之路
朱棣入京后,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虐杀方孝孺等建文帝忠臣及其家属共一万多人,创历代惨屠对方官吏臣下之最。并清宫三日,杀掉建文帝三个兄弟。建文帝的太子朱文奎和小儿子朱文圭后来也“不知所终”。朱棣还把多位忠臣的妻女送入教坊司(公家妓院)做性奴。
第81节 最成功最无情的篡弑者
安徽凤阳要饭花子出身的朱元璋,乱世撞大运,在诸位文臣武将支持下,于元末诸路义军中异军突起,东杀西砍,血战中原,终于一统华夏,建立大明。洪武三年,大功告成之际,论功行赏,封十人为公爵,二十八人为侯爵,丹书铁券,誓言历历。众人总以为“河带山砺,爰及苗裔”,然而,不过二十年间,朱元璋屡行大狱,诛戮功臣,牵连株引,从前为他血战沙场的武臣谋士不仅自身首领难保,三宗九族也在阴险毒辣的老头子诏示下被杀个精光,其间总共有四万多人人头落地,中间不仅有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的胡惟庸、李善长,也有为明朝立功无数的大将军蓝玉。更有甚者,朱元璋连其亲侄亲甥等等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也不放过,疑之必死,臆之必死,究其因由,老头子不过是想其子孙后代安稳坐江山,一世、二世乃至三世、万世,斩除任何威胁朱家帝系的微小可能因素。
另一方面,朱皇帝又广封朱氏亲室,几个儿子皆拥劲卒,居大镇,下诏严令群臣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尊显朱氏皇族。当时,他有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都建藩为王,有地有兵有钱。在对帝国各级官吏抠门紧缩要求“廉洁奉公”的同时,朱元璋对姓朱的皇族肆其所欲。明朝的藩王,都有五万石米的俸禄,还有钞二万五千贯,绢布盐茶马草各有支给,以至于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禄米二百石。到了明末,这些只会在王府里配种生人的朱氏凤子龙孙,竟繁殖有几十万之众,试想,光养活这些“饭桶”,就几乎可以把一个强大的王朝掏空。同时,明朝官俸为历代最薄,百官之俸,最初皆取江南官田。后定明官禄,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至正三递减十三石,到最低官级,正七品至从九品最后递减至仅五石而已。其后以绢以钞以银折算,也大抵依据此制。从官禄来看,这些整日为大明帝国机器运转殚精竭虑的官员待遇,同皇族相比,简直天上地下!
估计天道煌煌有征,朱元璋六十五岁那年,其仁弱的太子朱标因病而死,坏事做绝的老皇帝无限悲伤,“御东角门,对群臣泣”,第一次显现出其悲惶、苍凉的独裁者的惊恐。无奈之余,依据父子家天下的古礼,在群臣推拥下,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备位东宫。六年后,残忍冷酷至极的老坏蛋终于翘了辫子,估计闭眼蹬腿倒气之时,朱元璋心中还有那种天生小人式的心理慰藉——我老朱家皇脉嫡系相承,一世、二世乃至万世都是我老朱家正统相传的铁打江山。
又有谁能料到,数年之间,叔侄相争,同姓相残,大明朝文臣武将没有出来觊觎皇位的(稍有头脑和武勇的都被整家诛杀),反倒是朱老头子自己的宝贝儿子朱棣横里杀出,坐上了原与他基本无缘的龙椅。
第82节 不成熟的“正确”选择(1)
建文帝削夺诸藩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太子朱标的嫡子,自小聪慧好学。朱标患重病时,朱允炆才十四岁,“侍懿文太子(朱标)疾,昼夜不暂离”,绝对是个仁孝的好苗子。想想现在中国家庭中与其年纪相仿的“太子爷”们,正是天天沉迷于花钱打游戏机、花一千多块买一双运动鞋以及看电视睡懒觉的年纪,如果老爹老妈得病,肯定百分百没有朱允炆那份孝心。端屎端尿,喂汤喂药伺候亲爹两年多,身子骨孱弱的老太子朱标终于命赴黄泉,朱允炆“居丧毁瘠”,不食数日,悲哀异常,真正体现了封建时代人子的纯孝之情。心如铁石的老皇帝朱元璋也哀不自胜,抚着孙儿的背,劝说道:“你真是孝顺呵!别这样悲哀不吃东西,会拖坏了身子骨,我还活着啊,让我怎么办!”朱允炆这才稍稍进食,收泪强忍哀痛,以使皇爷安心。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十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二十九年,老皇帝朱元璋召集诸子于东宫参见朱允炆,行宫廷仪制,也就是让朱允炆的叔叔们拜见未来帝国的皇帝。厚道谦和的朱允炆内心很是不安,于东宫按朝廷礼仪受拜后,赶忙入内殿,以“家人礼”拜见叔,“以诸王皆尊属也。”
皇太子朱标辅佐朱元璋处理公务时,由于其本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救回不少人命,当时还惹得刻薄寡恩、天性好杀的朱元璋老大不高兴。朱允炆为皇太孙时,辅佐老皇帝处理朝务,也“复佐以宽大”。由于当时武臣谋士几乎被朱元璋杀了个精光,加上“隔代亲”的感情,朱元璋没有再对孙子发怒,一直也“龙心甚悦”。皇太孙朱允炆还根据《礼经》,参考历朝刑法,对洪武律令中特别不合理的七十三条重法予以删改,深得民心,“天下莫不颂德焉”。洪武二十八年,诏去黥、刺、劊⒀烁钪钚蹋氡匾彩腔侍锶袄匣实廴パ闲讨А!�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阴狠毒辣、坏事做绝的老皇帝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是为建文帝,诏改明帝为建文帝元年。
朱允为皇太孙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视其为黄口小儿,骄横之情溢于言表。身肩明帝国未来重任的朱允炆当时心中就很忧虑。有一天,他问侍读的太常卿黄子澄:“我几个叔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黄子澄儒士出身,深谙历史故事,马上一五一十详细地把汉景帝实行削藩政策、平定七国之乱的史实讲给当时的皇太孙听。毕竟也是一仁弱书生,朱允炆听后心喜,觉得事情并不难办,“吾获是谋无忧矣!”
当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南京建都,地距边塞六七千里远。故元的蒙古残兵败将常常于塞下出没,捕杀吏民,抢夺财物,骚扰边境。因此,对于各边境重要地区,明初皆以皇子坐镇。朱元璋对属下将领非常猜忌,对他自己的骨肉诸子却一千万个放心,下命诸子可以专制国中,各拥精兵数万,并有征调各路军兵的威权。毕竟是穷和尚要饭花子出身,朱元璋为人做事雷厉风行,杀人从未手软,但对中国历史的流脉,他根本不如那些读过书的帝王们那样理解得深透,想不到他自己死后亲儿子会带兵干掉亲孙子,直接威胁着他绞尽脑汁在千百万人头堆上建立的大明帝国。
虽然朱元璋喜怒无常,总以杀人为乐事,但其臣子中也不乏深思远虑、耿耿忠心之辈。早在洪武九年,训导叶居升就“应诏陈言”,极论朱元璋“分封太侈”的隐患——“《传》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国家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竟之弊,秦、晋、燕、齐、梁、楚、吴、闽诸国,各尽其地而封之,都城宫室之制,广狭大小,亚于天子之都,赐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之地而夺之权则起其怨,如汉之七国,晋之诸王。否则恃险争衡,否则拥众入朝,甚则缘间而起,防之无及也。”
在点明了诸侯藩王尾大不掉的隐忧后,叶居升进一步力排众议,深入分析了“疏不间亲”论点的害处——“今议者曰‘诸王皆天子亲子也,皆皇太子亲也’。何不摭汉、晋之事以观之乎?孝景皇帝,汉高帝之孙也。七国之王,皆景帝之同宗又兄弟子孙也。当时一削其地,则构兵西向。晋之诸王�